漆绘帽(Lacquered hat)No.14
14号藏品为僧官帽,出自西藏,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据博物馆介绍,这顶漆帽原属于寺院一位僧官所穿服饰的一部分。过去,西藏地方政府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寺院作为一个地方的宗教事务和寺院自身的管理者和统治者,同时又是这个地方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和统治者。因此,遍布西藏各地的寺院往往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政治、经济、教育、司法等职能。寺院内部设立不同级别或不同分管领域的僧官来共同管理整个寺院的内外政教事务。
大英博物馆藏漆绘帽(14号)
14号藏品漆绘帽上精美繁复的花纹图案
藏靴(Oracle’s boots)No.15
15号藏品为龙首纹藏靴,出自西藏,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据博物馆介绍,这双靴子不是一般藏族百姓穿的靴子,而是降神者在降神仪式上所穿用的。这双靴子除了具有一般藏靴的特征外,鞋面绣有龙首,代表神圣之意。靴型宽大,前头略尖,且向上翘起,造型别有韵致。
大英博物馆藏藏靴(15号)
“降神”是过去藏传佛教一个特殊的宗教活动,指某个神灵会附体在特定的降神者身体,代神发言,预卜吉凶,驱邪送祟。过去,西藏地方上遇到重大的政教问题,往往要请降神者预示和决断。降神仪式上,降神者一般会穿上七彩斑斓的缎子神服,胸嵌闪闪发亮的护心明镜,头戴饰有金塔和五佛的金冠,右手拇指上套着一个空心厚银子的戒指,脚穿厚底长靴。
配饰(Ornament)No.16-17
两件配饰均出自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紫金乡紫金寺,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据笔者猜测,这两件配饰可能是寺院供奉的佛像或舍利塔的装饰物。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绿松石是神的化身,象征着威严与吉祥,经常将其用作寺院佛像上的装饰,以及人们佩戴的饰品。
大英博物馆藏19世纪圆形铜鎏金镶红玻璃绿松石饰品(16号)
大英博物馆藏19世界圆形铜鎏金镶蓝玻璃绿松石饰品(17号)
“擦擦”模具(Tsa Tsa Mould)No.18
“擦擦”模具,出自西藏,模具为铁质,手柄为木质,一模五腔,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擦擦”音译自梵语,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传佛教认为,制作“擦擦”可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为消灾祈福的圣物。“擦擦”被普遍供奉于神山、神殿、寺庙旁,大路中央或交叉路口。还有的“擦擦”存放于大佛像的体内、佛塔中央。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擦擦”还常被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充当护身符。
大英博物馆藏“擦擦”模具(18号)
“擦擦”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擦擦”,必须先准备好凹型模具。这些模具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或木质的。根据“擦擦”的不同样式,模具也是千姿百态。制作时,只需将软泥等材质填入模具后压制成型,然后脱模而出,晾干后即是“擦擦”。但这些泥制“擦擦”并不结实,有的会再经烧制或施以彩绘,便是耐久而美观的精品。
"嘎乌"(Gau)No.19
19号藏品为铜制“嘎乌”,内装有“擦擦”和香料包,出自西藏,进入馆藏时间为1905年。“嘎乌”,是藏语的音译,指护身佛的盒子,即小型佛龛。盒子里一般装有“擦擦”佛像、印着经文的绸片、舍利子或者甘露丸、由高僧念过经的药丸,以及活佛的头发、衣服的碎片等。“嘎乌”还是精美的装饰品。其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绿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
大英博物馆藏19世纪“嘎乌”(19号)
“嘎乌”的形状有方也有圆,一般来说,男子用方的,女子用圆的。佩带“嘎乌”有讲究,男子一般斜挂于左腋与左臂之间。因为在古代,男子为便于作战通常在身体右侧斜挂弓箭枪支等武器,而把“嘎乌”这种服饰佩戴在身体左侧。女子则用项链或丝绸带套在颈上悬挂于胸前。
大英博物馆33号厅60A展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