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内城墙始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历经三代,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竣工。而照片中的主体东南古角楼,则建造于1437-1439年间,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北京城角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角楼。
朝阳门元朝时称齐化门,明清两代为京城运粮之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
城墙高大而厚重,砖石间流露出岁月的沧桑。与城墙相依相偎的,是那条蜿蜒曲折的护城河。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映照着城墙的倒影。河岸边,杨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正阳门,俗称前门,在明清时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前门西站为京汉铁路的起点,1905年启用,1958年拆除。
广安门车站是京张铁路的起始站,照片中可以看到正立面上方题有“广安门车站”“KUANGANMEN”字样。1956年,由于年久失修、阻碍交通被拆除。
当您坐着2号线,在北京城下穿行时,一定不会想到百年前,在这条路线上,曾有火车呼啸而过,那就是京师环城铁路。
当时由骆驼从京西门头沟煤窑运进北京城里的煤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前门附近的煤市堆放销售。
当时的日本照相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山本注意到清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遂于1897年迁往北京,在霞公府(今贵宾楼饭店后)开设了照相馆——山本写真馆。
从空中俯瞰,城墙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仅是城市的一道坚固防线,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记忆。
老北京的外城曾设七座城门,永定门是外城最大的城门。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补建了瓮城。
1951年为改善永定门交通,拆除了瓮城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及箭楼于1957年被拆除。2003年在原址重建了永定门城楼。
1921年,瑞典人喜龙仁爬上了崇文门瓮城,记录下了火车穿过崇文门城楼的这一幕。这是喜龙仁第二次到访中国,他为此放弃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收入丰厚教师工作。曾先后六次来访中国,短则停留一个多月,多则两年有余。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这两名女性应该是满族女性,她们身着传统的服饰边走边聊。
这张照片记载了崇文门的全貌,包括城楼、闸楼、翁城、箭楼、护城河。随着岁月的流逝,崇文门已经消失,在档案中,却留存有“古代天下第一税关”——崇文门税关的记忆。
北京的三伏天是十分炎热的,当时人力车、马车的车夫们在这里洗车之余,多半也会和照片片里的儿童一样,在这里游游泳、洗洗澡,以达到消暑降温的目的。
城墙下,一条宽阔的护城河静静地流淌,水面上泛着淡淡的金光;两岸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角楼巍峨肃穆,在夕阳下更显大气。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让人沉醉在这美丽的画卷中。
广安门,又称彰仪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当时作为外城七门之一而建立。
五十年代,因为年久失修成为危险建筑等原因,曾经联通外省和北京城的广安门被彻底拆除。
西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和义门,明永乐十七年改为现名;清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照片中可以看到城楼上写有标语:“巩固统一,保障和平”。六十年代末期瓮城、箭楼、城楼均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