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追逐梦想的人的博客  
创新,是我生命的底色;发明,是我灵魂的诗篇。  
https://blog.creaders.net/u/3501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好奇心和创造力助我发明光纤干涉传感器 2025-02-13 12:19:15

好奇心和创造力助我发明光纤干涉传感器 

Xiang Zheng Tu (涂向真)

我设计的光纤干涉传感器获得了美国专利,专利名称为“One-piece silicon substrate having fiber optic stops and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reon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专利号为:5,381,231T,授权日期为:January 10, 1995 

光纤干涉传感器的性能优越,应用特殊。具有抗电磁干扰和原子辐射的性能;体积小,重量轻的机械性能;绝缘,无感应的电气性能;以及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性能等。能够在人达不到的地方(如高温区),或者对人有害的地区(如核辐射区),起到人耳目的作用,而且还能超越人的生理界限,接收人的感官无法感受到的外界信息。 

我的研究领域原本不涉及光纤,只是到了Texas A-M大学以后,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下接触了光纤。有一天,我在实验室工作,一位博士生来找我,问我有什么办法能将光纤端面抛光成镜面。我没有光纤工作经验,无法当场回答他的问题,要他给我点时间,让我好好想一想。第二天,他又来找我,我的办法已经想出来了。他照我的办法去做,很快就把光纤的端面抛光成镜面,他高兴极了,说了许多感谢的话。 

抛光光纤端面有什么用,这位博士生没有告诉我,我也不便问但我心里明白,这位博士生导师Henry Taylor教授,是从事集成光学研究的。要将光学元器件集成起来,必然会遇到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与光纤实现光偶合的问题。这可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因为激光二极管发射的光束直径一般为5微米,单模光纤芯直径一般为8μm~10μm,要让激光二极管发射的光束准确无误的射入单模光纤芯,这在当时还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供借用。这立刻引起我的联想,制造集成电路用的光刻和腐蚀技术具有纳米的加工精度,在集成光学中必将派上用场,说不定还会大放异彩。 

我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做的研究课题还是微机械(MEMS),与光纤沾不上边。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处理测量数据,电脑找不到曲线拟合程序,就问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的博士生谢先生。谢先生来自台湾,为人温和善良,我曾到他家吃过饭。他帮我找到了程序,我的数据很快就处理好了。这时,我看到旁边实验室台上,放一台煤气灯和几根弯曲的玻璃棒。开始,我以为这是供学生做光学实验用的,心里不免有些纳闷,因为常青籘大学不可能安排这么简单的实验,就和谢先生说起此事。谢先生说,那不是普通的玻璃棒,那是Zemel教授亲自拉制的“光纤”。我恍然大悟,原来Zemel教授竟然用烧制玻璃器具的方法拉制“光纤”。尽管用这种方法不可能制得实用光纤,但在光纤研发正处于热火朝天的时期,用这种原始的“光纤”做工作原理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不错的主意。 

我拿起一根弯曲的“光纤”,仔细观看端面,分明可见中间的纤芯和周围的包层,足足有5毫米粗。我将“光纤”的一端对着台灯,另一端对着墙壁,可以清楚看到墙壁上的圆形光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种现象最早引起英国科学家Tyndall(丁 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从纤芯射向包层时,由于包层玻璃的折射率低于纤芯玻璃,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都反射回纤芯。表面上看,光好像在光纤中弯曲前进,实际上,在弯曲的光纤里,光仍沿直线传播,只不过在内表面上发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线是经过多次全反射向前传播。 

没过多久,我在另一间实验室看到了真正的光纤,是别人做实验剩下的。我剪了一小段,放在小塑料袋里,用笔记本夹着。每当我有空闲时,我就会拿出光纤,放在手心仔细端详,此时我经常是浮想联翩,好像我看到的不是细小光纤,而是一幅饱含诗情画意的人间美景,我神游其中,欣喜若狂。就在我手拿光纤做美梦的日子里,忽然心血来潮,想要把光纤放在硅片腐蚀的V型槽里。我迫不及待地做起实验,找到一段光纤,用有机溶剂将光纤外面的塑料包皮去掉,用镊子夹着裸露的光纤,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放入硅片的V型槽里。光纤与V型槽配合密切,几乎是天衣无缝,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个实验说明,用夹持在硅片V型槽里的光纤与键合在同一硅片上的激光二极管对准,此方法简单,效果极佳 

创新的曙光似乎已经出现,但这还只是微弱的光亮,还必须坚持不懈,争取灿烂的太阳露出地平线。我对微机械很熟悉,知道用KOH腐蚀(100)晶向的硅片,可以形成V型槽,用KOH腐蚀(110)晶向的硅片,可以形成垂直于硅片表面的(111)晶向硅膜,却不易形成V型槽。而我的创新就需要在(110)硅片上既有(111)硅膜又有V型槽,否则难以达到。怎么办?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反复演算,并作计算机模拟。就这样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足有一个多月,还是心如乱麻,毫无头绪。 

我锲而不舍,毫不松懈,又在苦思暝想中度过了一个多月,终于难关突破,柳暗花明。我在(110)硅片上成功地制作出(111)硅膜和V型槽,V型槽从硅片的边缘直通(111)硅膜,并与(111)硅膜垂直相交。硅膜从硅片表面垂直向下,伸入硅片内部。将端面抛光成镜面的光纤放入V型槽,使光纤端面与(111)硅膜平行,并保持相当于几个光波长的距离,这样,就构成了的法布里-珀罗共振腔。 

法布里-珀罗共振腔是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法布里和珀罗于1897年 发明的,他们用这种共振腔最早实现多光束干涉仪。其工作原理是,将来自一个光源的两个光束完全分并,各自经过不同的光程,然后再经过合并,可显示出干涉条 纹。由于这种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条纹非常细锐,一直是长度计量和研究光谱超精细结构的有效工具。还是激光共振腔的基本构型,其理论也是研究干涉滤光片的基础,在光学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对法布里-珀罗共振腔并不生疏。从我进入研究所开始,经常要用干涉显微镜测量介质层的厚度。那时的干涉显微镜还没有数字化,为了测得准确,必须在显微镜里,聚精会神细数干涉条纹数,并要小心谨慎转动微动台,测出非整数条纹的数值。每次测量下来,总是头昏眼花,手足疲软。 

谢天谢地,高度集成的半导体电荷耦合器件问世了,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随之,数字化的干涉显微镜出现,介质层厚度的测量,变得又快捷又精确。 

    亲身经历干涉显微镜的数字化过程,为我的创新树立了信心,也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我看到,也体会到,光学测量虽然精度高,但要求人工操作,调节过程复杂,易受震动干扰,眼睛容易疲劳,常出人为差错。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光学测量的现况必须改变,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脚步必须跟上。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则成,逆则败。既然我已经认识到光学测量的创新势在必行,并且已经为光学测量的创新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经验,该是有所建树的时候了。于是,我转到新泽西州的Rutges大学不久,就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光纤干涉传感器的设计,并通过专利律师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


浏览(619)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追逐梦想的人
注册日期: 2025-01-03
访问总量: 39,16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自然界中的量子纠缠现象
· 从灵感到创新:我如何发明新型基
· 光开关矩阵的诞生:从设计到美国
· 玉兰迎春,心随花开
· 自由女神像之旅:沉思与感悟
· 春韵共赏——友人诗词品读
· 旧金山的夏天与台湾的冬日
分类目录
【创新发明】
· 自然界中的量子纠缠现象
· 从灵感到创新:我如何发明新型基
· 光开关矩阵的诞生:从设计到美国
· 玉兰迎春,心随花开
· 自由女神像之旅:沉思与感悟
· 春韵共赏——友人诗词品读
· 旧金山的夏天与台湾的冬日
· 再次邂逅南归的加拿大雁群
· 好奇心和创造力助我发明光纤干涉
· 桃花艳,橙花香,蓝天白云更悠扬
存档目录
2025-02-01 - 2025-02-21
2025-01-02 - 2025-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