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自动检验软件》简介 这是我用Excel做的《诗词格律自动检验软件》。这软件的功能有四项: 一是自动检验格律诗词的句数字数; 二是自动检验格律诗词的平声仄声; 三是自动检验格律诗词的押韵位置和押韵情况; 四是自动提示格律诗词的对仗位置和列出对仗句子。 我在讲授《诗词格律》课过程中,发现有些人对平仄、押韵、对仗等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总去不掉。编制这软件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个尝试。 这软件给用户表单是两个,一是“用户界面”,二是“备用诗词”。用户在“格律名称”下拉窗选好格律,而后在“输入句子”行中输入自己创作的诗词,即可获得字句、平仄、押韵对或错以及对仗等情况提示。用户也可在备用诗词中任选一些诗词粘贴到“输入句子”行中,以检验这软件的可靠性。 这个软件工作簿实有表单七个,另五个表单分别是字库、平仄、押韵、对仗、范例,用口令隐藏在工作簿中。 字库表单由电脑二级字库6700多个中文字组成。已够用。毛泽东著作使用的中文字没超过3000个。普通中国人使用二级字库6700多中文字完全够用。我把字库表单中这些中文字,按普通话读音,标上拼音、韵母、声调、平仄。 平仄表单输入了66种常见格律诗词的平仄要求(本网站《格律诗词讲座》有这66种诗词格律的介绍)。这些格律诗词平仄按数据库要求排在平仄表单的单元格中。根据“用户界面”的“格律名称”下拉框的选择,可在“用户界面”的“范例平仄”行中显示出来。 押韵表单排列不同格律对押韵字位置的要求,调用方法同平仄表单相同。 平仄和押韵的对错,我采用以普通话为准原则。我有个感觉,中国古代写诗讲押韵和平仄,本质是古代政府为统一语言而推行的一种“正音”方式。中国古代推广的“官话”,绝对达不到今天推广普通话这样高的科学性。古代没有电台和电视台播音员这样能作为整个社会标准读音的系统存在,当官的人,官话未必说得很准,方言力量很大。古代朝廷只好通过押韵和平仄这样的方式,让读书人对中国字的读音大体上能统一。今天中国人写诗要讲究押韵和平仄,完全不必崇拜古人。按普通话规则理解和讲究押韵和平仄,要比古人精确得多、科学得多。当然,如有精力在普通话基础上兼顾一点历史上读音规则也可。 押韵,是要确认文字韵母的准确读音。从秦朝统一文字开始,中国人方言两千多年未消除,什么字应该读成什么样的音才标准,历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不要说古代各地方言对同一个字的四声读法差别很大,就是对哪些属于同韵字,各朝各代不同地域的文人也会有不同看法。今天中国有了普通话这个标准的读音系统。同韵字,就是在普通话读音中韵母相同的文字。这点就像自然科学常识一样不用怀疑。至于民间“十三辙”和古代“佩文诗韵”等韵书规定的同韵字,可作为理解古代人押韵的一个参照物。如提出今天中国人写诗要按古代哪个朝代的哪本韵书去押韵,这是削足适履,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误人子弟。这个软件检验同韵字标准,采用规范普通话的韵母读音。为帮助掌握普通话的准确读音,软件在“押韵提示”行中会自动显示被检对象的汉语拼音韵母。用户可通过汉语拼音的韵母比较,自由斟酌自己应怎样押韵。 平仄,是对文字读音四声的一种模糊确认。普通话的标准四声声调是阴阳上去。古代说的平声,就是今天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也叫做阴平和阳平;古代所说的仄声,就是今天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古人认为,平仄声不要多字连着用,而要交叉用,这样诗词读起来就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如今天中国人写格律诗要讲究声调,可运用古人平仄交替使用规则。这规则不复杂:规定用平声的地方,就用普通话中第一声、第二声的字;规定用仄声的地方,就用普通话中读第三声、第四声的字。用户如搞不清某个字标准普通话中读第几声,在这个软件“输入句子”行中输入用户作品,下一行“输入平仄”会立即显示输入的字在普通话中是属平声字还是属仄声字,下一行“平仄提示”马上会把“输入平仄”行同上面“范例平仄”行内容进行对照,并立即显示平仄的对错情况。例如上图用两首不同格式的五律进行比较,检验软件检验出第一句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平仄错了。如“格律名称”下拉窗选取“五律仄起式二”,“城阙辅三秦”这首五律的平仄就完全正确了。 用普通话检验平仄,同唐诗宋词的平仄有差别吗?可以说,基本是相同的。今天普通话中读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古代都划在仄声字范围;今天普通话中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古代大部分划在平声字范围;只有少量普通话平声字,古代读成短促的入声,划在仄声字范围。对这部分“古仄今平”字,本软件定义为“平仄两用”字。凡用到这些字,无论平仄都算对。因为规定是平,按普通话检验是对的;规定是仄,按唐诗宋词习惯检验也是对的。软件对这部分字的检验,采用检验“可平可仄”字的检验逻辑,结论一律返回“对”。 本软件还对格律诗词的“对仗”“叠字”等进行特别提示。我原设计以常见唐诗宋词为标准,对“对仗”字也采用“对”或“错”判断。结果发现对仗属于中文修辞问题,不是逻辑上判断对错,而是修辞上推敲怎样更好。这不能靠电脑用数据库来比较。于是我取消了这功能。对仗问题,采用在形式上排个位置,怎样对得更好,还要靠创作者人脑来进行判断。 (胡金海2005年10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