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回家吧,不要再流浪…” 在某次福音营讲座的最后,牧师打开音乐,和众兄弟姐妹一起唱起这首歌。不少慕道友眼睛湿润,走向讲台决志。这其中也包括我。 家是一个非常特殊而神奇的字。在古代人游牧的时候,搭个帐篷,养些牲畜,便是一个“家”了(会意字:帐篷下一头猪)。对于流浪的游牧人来说,能有一个落脚之地,遮寒避雨,有家是何其幸福的事。 然而,这种幸福的事,我年幼的女儿并不懂得。每次外出,她都不愿回家。即使海边寒冷,草地上有蚊虫,也比在家里憋着好。 这是否意味着,只有流浪中的人才对家更有感触? 我的童年充满着酸楚。因此埋头读书,只希望能飞出去。考上大学那年,一颗压抑的心得到释放。一路火车看啥啥美。 不料,才过一周,家里的种种不悦就尽数忘却。站在天桥,望着北上的火车,恨不得跳上去。 快寒假了。大概晚上10点,班长拿着火车票来敲门。一股欣喜涌上心头。赶紧拿起电话打给哥哥的BP机。 第一次没打通。第二次又没有通。 过了一会儿,哥哥打来电话,急切的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我高兴的说:“买到回家的票了!” 哥哥笑了。“知道了。以后早点打过来,已经11点了,我还怕你出了什么事儿”。 可回到家的第三天,又开始惦记着返回学校。 家就是这么特别。当你在外时,你会非常想家。但当你在家时,又想着远走高飞。 冯秉承牧师有本书,叫“游子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阐述在外游子对家的依恋。那么精神上的家究竟在何处呢? 基督有堂,佛门有庙,道家有观,而我们有万维。不知何时,万维成了我们的一个精神之家,没事了就想上去逛逛,说两句,和维友们问个好,或者拌个嘴皮子。而万维里还有个“道之家”的地方,供精神健康的,不健康的;没病的,有病的维友共同探讨精神方面的问题。无论你信仰什么,我们都尊重;因为有信仰比没有好。但是,有了信仰就有了排斥,有了排斥就有了偏见。道之家里对各位神都是尊敬的,同时对无神论也是尊敬的。换句话说,精神之家不需入场券。道之家将为探索精神而努力。 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活体、无损害的研究活体脑内神经受体和神经递质的分布和浓度。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研究“信仰”前和“信仰”后的人脑的变化。或许可以解开信仰之谜。而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是否有共同的脑变化?不过,希望这技术不要被当成是“测谎器”来剔除信仰不专者。因为做人不容易,冒充有信仰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