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公眾與國際事務系Miles Corak的論文《美國代際不平等的比較》 (Inequali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n Comparison),主要論述美國代際不平等。拼爹係數的英文是intergenerational elasticity (IGE)。拼爹係數為0.6,可形象理解為如果一位父親A比另一位父親B多掙100%,父親A的兒子成年後比父親B的兒子多掙60%。簡言之,父輩收入相差一倍,兒輩收入差別為60%。 我在《基尼係數和拼爹係數》 一文中,引用了他文章中的那幅21國的基尼係數和拼爹係數的比較圖。中國位於秘魯之後名列第二。Corak在文章中把這兩個國家拼爹係數高的原因,歸結為社會人口結構:在秘魯是因為大量土著人口,而在中國是由於龐大的鄉村人口。我個人覺得他的解釋有其合理性,揭示了中國城鄉二元性阻礙了階級流動,是導致社會不公的一個重要因素。 回歸正題,既然Corak文章的題目就是《美國代際不平等的比較》,那就不奇怪他在該文中主要就是討論美國的拼爹問題。其他國家不過作為陪襯。我最近去了他的twitter並在網上搜索了他的其他資料,發現他在各種場合特別強調討論美國的拼爹係數要在發達國家之間比較才有意義,而且他認為美國的拼爹係數高於圖一中給出的0.47,因此他採用Bhashkar Mazumder的數據,美國的拼爹係數為0.61(中美兩國不愧G2,中國拼爹係數0.6,比老大低一點基尼係數兩國也差不多),為加拿大的三倍。 在Corak的文章中,他認為能和美國作比較的是加拿大。他在開篇首頁就指出: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是美國人的價值觀,90%的美國人所作的美國夢相信努力工作並具有野心是人生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就是要揭示,現實的美國社會並不是這樣,家庭背景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美國夢很大程度上是拼爹夢。 Corak指出:家庭對子女未來收入影響的重要性,尤其是兒童5歲之前智力機會之窗時期,周邊環境的影響對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有重要的影響。成長在處於社會和經濟高端家庭的兒童,他們在健康發育、智力開發和社交技能方面有更多的機會,這是他們未來成功的基礎。在美國,處於收入頂端10%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有26%的機會在未來仍躋身頂端10%,他們中的大多數仍處在頂端30%,只有3%跌入收入底端10%。而在加拿大,留在高端10%的機會下降為18%,40%留在收入高端的30%階層,掉到底部10%的機會是8%。而出生在收入底端10%家庭的美國孩子,22%仍留在底端,50%處於收入底端30%,加拿大16%留在底端10%,40%處於底端30%。 Corak檢視造成兩國差別的原因:在美國40%的兒童他們的母親每周工作40小時或更長,在加拿大只有25%的兒童他們的母親每周工作那麼長時間。更糟糕的是美國單身母親率比加拿大高。他認為在美國撫養兒童比在加拿大更具挑戰,許多兒童缺乏全面成長的機會;美國勞工市場對兒童成長也不公平,美國也缺乏補償勞動市場和家庭背景不公平性的公共政策。在結論中他認為美國這種代際之間的剛性不會有很大的改變,至少目前這一代兒童,還是要靠拼爹。 最後我插入兩幅圖補充說明美國拼爹:圖二:美國名牌大學錄取率最高的60所中學的類型和畢業班人數分布圖; 圖三:SAT考分和家庭收入關係圖(來源于于時語《寒門子弟與美國的教育及社會危機》) 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