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美国媒体又曝光了一起警界丑闻。这一次是阿拉巴马州的警察给美国,乃至世界人民上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一课。 通过被曝光的录像资料,人们可以看到5名警察从警车中冲向一位从掀翻的轿车中被抛出车外的人。警察可不是去解救伤者,而是围着这个已陷 入昏迷的重伤者轮番拳打脚踢。一通发泄之后,警察才把重伤者押上警车。原来那是一位在警察追击之下企图驾车逃窜的嫌疑犯。由于录像的曝光, 这起发生在一年前的案件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报道,5名涉案的警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警员,当时是为了他们在追踪途中不幸受伤的同事而打抱不平。而在事发之后的一年中,此段录像资 料早在警局内部广为传播,还有不少于6名督导警官曾经看过,却没有一个人向上级报告此事。更有甚者,在提交给检察官的起诉证据中,这段录像 也被警方有意遗漏。而那位嫌疑犯本人,由于被殴当时处于重度昏迷之中,也对此毫不知情。于是,录像才得以在阿拉巴马警方玩弄的“躲猫猫”中 被雪藏了一年。 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亲眼看到号称民主法治健全的美国,竟然存在如此肆无忌惮的暴力执法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包庇纵容,也应从另一个角 度来反思:警察权力滥用和内部监控失灵等现象,是否仅存在于所谓“欠发达”国家和“欠民主”体制之中?相应地,再用类似个案的存在来评判一 个国家及其制度的“健全”与“民主”水平是否合理、全面? 假设这个案子发生在任何一个被西方认为是“欠发达”和“欠民主”的国家,肯定会被西方媒体渲染为指控这些国家腐败与堕落的证据。可一旦 发生在像美国这样西方国家,就被认为是“令人遗憾”的、不幸的小概率事件。可问题是,既然是新闻报道而非社会统计调查,任何一个个案,对于 其所在的社会和制度整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小概率事件。从严谨和科学的角度,都不应该厚此薄彼,把前者树立为典型案例、以偏概全,而 将后者视为偶然事件、区别对待。 其实,无论美国的政治学者和专家将其制度阐述得如何先进与完美,也不得不承认,本案和其他许多类似的警察滥用暴力案件恰恰说明,其制度 设计的种种监督和制衡在实践中并没有全如其设想的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倒并不奇怪,反而证明了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人及人性在复杂社会 环境中所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制度设计的实际效果。那些用个案的新闻效应来刻意标签化其代表的社会及其制度的企图, 实际上是忽视了人性和社会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在有意或无意中继续着以偏概全的错误。 那段录像资料的曝光经历也极具戏剧性。负责起诉嫌疑犯的检察官在准备庭审资料的时候,由于技术原因而需要警方提供本案的全部原始录像资 料。就在开庭前一周,检察官从警方那里收到了记录案情的全部原始录像资料,却意外地发现了这段在先前警方提交的复制录像资料中被遗漏的殴打 录像。于是,检察官把情况报告给嫌疑犯的辩护律师、阿拉巴马州调查局和当地警察局长。虽然这对于嫌疑犯的定罪量刑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作 为一起警方涉嫌违法和侵犯公民权利的独立案件,却由此开始调查和处理:5名涉案的警察立即被警方开除;针对督导警官的渎职调查也在同时进行 ;嫌疑犯的律师开始起诉警方。 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对人性和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起到限制和纠正作用,但其事后的补救效果往往在 实践中大于事先的预防。毕竟,若没有检察官的意外发现,这段资料就将静静地藏在警方资料库的某个角落,最终被销毁。 理性告诉我们,尽管这起案件引发公众对于警察滥用暴力的担忧,尽管涉案警察被开除或者正待处理,这起案件和其他已报道的,或者尚未曝光 的类似案件一样,都不可能立刻从根本上改变美国既有的治安管理体制和刑事法律制度。因为任何社会制度的良性演进,依靠的绝非狂飙突进的革命 或者狂热的群众运动,而是有待于通过对既有制度从立法到实施各方面,进行严谨分析、细心打磨式的改良来逐步实现。世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 度,恰恰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也不存在执行这所谓完美制度的众多完美无缺的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