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范例绝学:再谈AI和计算机
在“论范例”书中,我谈到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界限,主要是从思维的“绝对和无限”角度谈的。近来对意识方面绝对和无限性的思考,使我想再从意识方面谈谈这个AI和计算机的界限。
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AI和计算机摹拟人的智力的历史,在不太远的过去,由美国伯克利大学哲学教授约翰舍尔(John Searl)和胡伯特隹弗斯(Hubert Dreyfus)较为著名。前者的知名例子是关于“中文黑箱”的讨论,后者是出版了几版“计算机不能干什么?”的AI理论论著。两人的观点在AI和计算机的界限方面的看法颇为一致:AI只能摹拟语句(syntax)不能摹拟语义(semantics),因此,它们不可能产生意识,既无法像人一样具有理解力。他们的结论是对的,在我看来,但他们没说清楚为什么。所以总有人不服气要跟他们争到底。这些不服气的AI工作者的口号是,“别告诉我什么AI/计算机缺乏理解力。告诉我任何一件具体事例,我就能让AI/计算机做到”。这些工作者又是对的,因为“凡是出现过的,都是可以用AI/计算机重复的”。
综合上面两个方面,我应该说,“凡是集体的,一定是出现过的。凡是出现过的,都是可以摹拟的”。只有还未出现的事物,只有个人才可能创新。AI/计算机无法解决创新的问题,因为语义是新的,语句因而也是新的,AI/计算机的程序还不可能编进自己的结构中。举例,IBM的“深蓝”战胜了俄国的国际象棋大师,获得了大师称号。如果深蓝不是机器,是个人,那意味什么呢?金钱,美女,洋房汽车,数不清的荣华富贵,如我们著名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但对个机器算什么?编程序员说不定要被解雇了,因为项目作完了。这就是“语义”和“语句”的区别。
这三对儿相关的概念,“语句/语义,‘内容思想和形式思想’,思维/意识”,对研究AI/计算机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理解它们的联系,就会作许多无用功,浪费了生命。严格地说,语义是无法摹拟的。但语义又总是用语句来表达的,所以总是可能通过语句来摹拟语义- 使得坐在“中文黑箱里被操纵的人”好像懂得中文似的。这里的关键区别,就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分别,如前面所说。
那么,AI/计算机如何通过语句来摹拟语义呢?无论我们观察苹果公司的“爱疯”的语音系统“Sira”,还是“龙”公司的语音软件,我们都只能觉得他们都离一个普遍人的水平差的太远,更不用说稍微复杂一点的人的思维了。我相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机器运算速度,内存数据,或其他什么限制造成的,而是由于工作者对语句和语义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因而编不出比较接近普通人,或具有集体平均智力程度的软件。如果这些软件达到应该有的程度,邮局,车站,银行等,凡是“标准业务问答”占主要部分的服务机构,都应该换成机器人,而将人力腾出去做更重要的创造工作或 - 吃喝玩乐?作重复性工作是浪费人的生命。
最后,具体到如何编程,我的建议是应用“multi-threading”。既,在搜索语句时,总在系统的“背后”建立“语义逻辑主干线”。只有到完全在系统中找不到的语句对话时,才是系统编码的界限。否则应该不断改进,迟早会答到“普通人”智力的AI/计算机智力目标 - 这就是“论范例”中所说的,“没有人工智能,只有人造功能”。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西岸 |
|
留言时间:2015-09-19 12:33:51 |
|
|
你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基本是三十几年前的水平,你这里提出的什么难点之类的几乎在二十年前就解决了。 |
|
|
|
作者:各处走走 |
|
留言时间:2015-09-19 06:38:55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