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花蜜蜂剧场  
既已化云聚天穹,何又成雨洒西东?落地入土润苍生,飞天志在搭彩虹!  
网络日志正文
爱孩子的父母 爱父母的孩子 2018-01-30 08:39:21

原标题:会诊“过度关爱”

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

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昨日,王猛的父亲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组报道,他表示,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王猛昨日下午则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与此同时,成都商报梳理了网友评论和质疑较为集中的问题,邀请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议父母教育,会诊让这个家庭走向决裂的“过度关爱”,力促双方和解……

多方问诊

“决裂”症结在哪?

“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

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其实很难说是非对错,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

“与同龄人相比,儿子行为有些非常态”

王雪飞(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无法下明确判断。根据现有文章信息来看,这个主人公跟30多岁同龄人的普遍特征相比,他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有些非常态。从文中看来,父母对他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且双方沟通方式有些“暴力”,这不是指产生肢体冲突,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很多问题的处理,比如人际关系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等,他始终无法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说想学心理学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终只得出了类似“父母毁了我”这样的结论,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父母包办行为与孩子独立人格产生冲突”

杨海宇(独立儿童工作顾问):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抵御自己无力抵抗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可以立足的空间,独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状况。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家长要为孩子做主,帮助他们做决定,形成事无巨细的“周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传统的家长尊严和服从长辈的理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孩子逐渐长大,对独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断增长,而父母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对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没能给予重视和支持。

“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养缺乏”

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这个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的,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设立目标或者纠正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顺从的孩子,孩子虽然心里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

多方问诊

关心与控制界限在哪?

父母的关心,为何演变成孩子眼中的“控制”?

杨海宇: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被认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对要被动得多。以此观点出发,有些家长的育儿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落实一个人生成长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不可商量的规矩。

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生活,控制欲强有何后果?

王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是孩子会出现自闭、内向、敏感、退缩等症状,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有一种是完全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要父母干预、控制,孩子就会反抗。父母越想控制他,孩子越不会听话,不会按父母预想的路去走。无论哪种结果,对孩子成长都有一定不利影响。父母在一些选择上,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哪种选择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或者提供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应给予孩子,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没听取意见或建议,最后受到挫折,父母也不应马上批评和指责,而要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先安慰孩子,再一起分析原因。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良性互动?

巨红琳: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受到挫败,感到孤立无援,求助父母又得不到回应,那他就可能会越来越孤单,对父母失望,甚至彻底切断和父母的联络。而我们说支持,不是指包办一切的支持,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技能,陪伴他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

王婷:具体来说,当孩子需求比较强烈,在诉说一件对他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情绪还因此事受到影响时,那就要跟孩子好好互动一下,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给他一个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如果家长在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父母现在有其他事情,可不可以等一下,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一下,让他有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帮助他自我成长。要注意的是,即使父母参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给他分析利弊和成因,以及以后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规避问题。

敏感、内向性格除了遗传,还有哪些因素?

王婷:家庭氛围非常重要。此外,还有接触的环境、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以及突发事件因素。但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是源自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由此演变而来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些孩子在成长中意识到了,会开始自我调试,如果没意识到,就可能会沿袭此前的交往方式。

杨海宇: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但需要提醒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那些超越家庭的影响,综合考虑整个社会和文化对于家庭育儿和家庭关系的建构,综合设计相关公共服务去移风易俗,帮助支持儿童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原生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群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来自儿童本身的积极性与参与。

多方问诊

和解路径在哪?

“社会、父母和孩子是三大系铃人”

杨海宇: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树立父母与孩子正确积极的相处之道。

第一系铃者,是社会习俗和育儿传统做法和观念。有必要在全社会展开育儿习俗转变的宣传和倡导,用新的民主式养育观念替代旧的家长式包办作风和做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

第二系铃者,是家长。有必要加大针对家长的育儿理念与实践培训辅导,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需要提上社会服务的议事日程。家长需要转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由“权威”型的照顾者向“益友”型的支持者和同行者转变;

第三系铃者是孩子。在儿童成长中,需要关注儿童发展、保护和参与这三方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儿童在生命和社交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认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建立韧性、解决问题、决策、计划与行动、批判性反思等生命技能,这才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去展开自己的人生之旅。

“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学会爱”

巨红琳:目前儿子处于表达愤怒的阶段,下一步他要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通过自我学习或外部引导,寻找爱的力量,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然后以更大的胸怀理解父母,接纳父母曾经的行为,从而化解矛盾。现在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会父母如何去爱。也许就如孩子父母所说,他们觉得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已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他们真的不懂。而对父母来说,应当意识到问题,主动去补充学习,进而处理和孩子的情感关系。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对传统的教育经验有所选择,扬长避短。

“建立系统专业的‘父母岗前培训’”

王雪飞:现在有不少人很关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但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调整。我们建议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订规则、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时主动关注、及时回应孩子,从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理想,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吁社区等机构建立系统、专业的“家长学校”体系,并且推广开来。

成都商报记者 赵瑜 杜玉全

最新进展

父亲:应用心清理过去的“废墟”

儿子: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昨日,王父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成都商报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希望稿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

事实上,在成都商报报道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很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昨日下午,王猛在电话中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


~~~~~~~~~~~~~~~~~~~~~~

中国有句话“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孩子”,就是说,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是多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有,但是不多。蜜蜂看见过非常多这样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却很少看见过不爱这样父母的孩子,有时候,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但是,父母孩子双方是应该合理回报的。

呵呵呵!




浏览(8312) (1) 评论(6)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花蜜蜂 回复 幸福剧团 留言时间:2018-02-01 06:10:58

可能主要还是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原因,家长生怕自己孩子落后,所以,比较多的时候是强迫他们服从。

“老子都是为你好”。家长自己认为没有做错。

殊不知孩子被强迫过后,感情上受损伤,虽然现在获得成功,得到实际上的回报。证明当年的强迫是正确的,但是,感情上,仍然反感。

很难弥补这种损伤。呵呵!

回复 | 0
作者:幸福剧团 留言时间:2018-02-01 00:47:06

是顾及,不是估计。错误,见谅!

回复 | 0
作者:幸福剧团 留言时间:2018-02-01 00:46:22

中国的传统文化,父父子子那种关系,的确是互相纠缠的多,缺乏彼此尊重,如果儿女长大成人了,还是父母霸道以为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想怎么说,就怎么讲出来,不估计对方感情是否受到伤害,这样时间长了,肯定有怨气。

剧团在海外呆久了,有时候跟国内朋友交流起来,觉得谈吐方式粗鲁,不估计对方,也是产生距离感。

回复 | 0
作者:花蜜蜂 留言时间:2018-01-30 16:03:31

其实小时候,我哥哥比我画得好,我还是受他的影响。但是。没有人注意他,没有人为他助燃,后来上中学之后,他竟然不会画画了。一辈子再也没有画画。嘿嘿!

回复 | 0
作者:花蜜蜂 回复 云乡客 留言时间:2018-01-30 16:00:15

有时候,孩子的天才如同火苗,需要发现并且为他助燃,许多艺术天才早就曾经显露,但是因为没有机会燃烧,马上就熄灭了。

蜜蜂小时候喜欢画画,邻居阿姨给我钉了一个空白小本子,让我画连环画她要收藏,于是我就这样画起来。谁知道20来岁就出版了连环画,后来画画成为终身职业?!

哈哈哈!

回复 | 0
作者:云乡客 留言时间:2018-01-30 12:54:31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实在很难有一个标准公式。

我自诩是一个开明的父亲,从来不把女儿当成”下属“,也不会寄望孩子延续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我对女儿只要求做到”信守承诺“,答应了的事决不反悔。即使是这样相当放任的态度,也曾经引起孩子的质疑。记得在她十一岁那年,曾经因为我制止她做某一件事,引起她非常不理解。于是我对她说:我反对你做这件事是因为根据我的人生经验,看到这件事所包含的危险性,你现在年纪还小,对这样的事没有认知能力,所以我只能简单地告诉你,不要做。当你到了十八岁,觉得自己可以做决定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是否征求我的意见。我的意见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但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承受后果。

女儿中学期间到日本当了一年”交换生“,回家之后跟我谈起日本住读家庭里的姐妹毛笔字写得比她好,令她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她问我,为什么小时候都不教她琴棋书画?我说,那时候我都没发现你有这方面的爱好,我不想逼你去学你不感兴趣的东西。

然后女儿说:有时小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该学什么,家长还是要引导一下的。

我说:你曾经说想当歌星,我带你到林伯伯家,林伯伯让你唱了几组音阶练习,你说不好玩,不学了。你还记得吗?你认为我当时应该让你继续到林伯伯家学唱歌吗?

她默然。

回复 | 0
我的名片
花蜜蜂 ,1岁
来自: 中国
注册日期: 2012-09-16
访问总量: 4,143,52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最新发布
· 俄乌战争进入停战前痉挛阶段。
· 川普再次胜选基本上无悬念了
· 要追究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责任!
· 我有关俄乌战争的美术作品
· 莫迪之后,还有谁来莫斯科劝罢战
· 感觉普京想跟乌克兰谈判停战了。
· 百度百科:白色的象征意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