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德國)
December 17, 2013 09:00 AM
12月14日,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虹灣」成功登陸,使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自37年前蘇聯「月球24號」最後一次登月以來,美國、俄國兩個太空強權就沒有再進行登月活動,而將其太空技術轉向其他方面(如發展太空梭和太空站等)。為什麼在美俄放棄登月項目幾十年之後,中國卻仍然熱衷於發展登月計畫呢?
美、蘇在1957到1975年之間進行的數次登月活動,如1959年撞擊月球的蘇聯「月球2號」、1969年載人登月的美國「阿波羅11號」和1975年登月的蘇聯「月球24號」等,主要是由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太空(及軍備)競賽所致。
美、蘇兩國當時爭相實施登月計畫,是兩國在其太空技術和實力上比武的結果。蘇聯炫耀它是第一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而美國則宣揚其在月球成功載人登陸的壯舉。兩大太空強國以登月成功與否或誰先誰後來相互角力,上演了一齣太空實力比試大劇。隨著冷戰的降溫與結束,美蘇(俄)逐漸放棄在太空領域的競賽,走上相互合作與共同發展的道路,其登月計畫也就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另外,美蘇終止其登月計畫,還出於其財政問題。美國僅為阿波羅11號登月,就花費200至250億美元。這使得當時正在越南參戰的美國,很難在財政上繼續支撐這一昂貴計畫。而對蘇聯來說,高昂的航天競賽則助燃蘇聯1970和80年代的經濟危機。一些分析甚至認為,太空競賽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既然美俄國兩個太空強權都「吃一塹長一智」,相繼終止其登月計畫(至少到現在為止),為什麼中國還要步其事倍功半的後塵呢?中國官媒的理由是:開展月球探測,有益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的發展和科技人才的培養,以及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和生活的質量等;而且,登月計畫還有助對月球資源和能源的探索與運\用。另一種理由是,中國實施登月計畫,是要圓中國人自古就懷有的「嫦娥飛天登月」之夢云云。
然而,中國實施其登月計畫,還應有下列幾個原因和背景:一、中國的綜合國力(如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實力)迅速增強,使這個亞洲超級大國得以雄心勃勃和有能力實現其登月計畫;二、對太空的探索和「占領」,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三、各老牌和新興的強權均在準備和實施其對月球探索或開發的項目,如:美國和歐洲兩大宇航局都制定新的登月計畫(美國曾宣告2030年前再次登月),日本和印度也積极加入國際航天項目的競爭(印度2008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無人月球探測項目,日本則在2007年成功地發射了一顆月球探測器);四、中國此次登月,是其整個太空戰略計畫(如神州系列的載人航天計畫、嫦娥工程的登月計畫、天宮計畫的空間站項目以及建月球基地等規劃)中的一部分。
儘管中國有上述理由或動因,促其實施登月及其他太空計畫,但中國是否真有必要花費巨額資財去參與當今的國際太空競逐,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中國甚至會因此而重蹈美蘇當年覆轍,讓其經濟遭受損失而陷入財政困境,及至引起政治動盪等。這種因耗資巨大而導致文明或政權覆滅的先例,在人類歷史上並不鮮見。中國登月和涉足世界「星球大戰」,看來還有好大喜功、與其他強權較勁和妄自尊大等不實心態在作祟。(作者為大陸旅德學者,曾任大陸官媒編採)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中國登月球目的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