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森林朝阳的博客  
体育锻炼、音乐欣赏、文学创作。欢迎大家光临。  
网络日志正文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 (一) 2013-10-30 21:42:24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

(一)

四月中旬的波士顿,马路上的行人当中有许多还穿着厚夹克。但是街道两旁已经绿树成荫了。浓密的、嫩绿色的针叶林衬托着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砖楼房,看上去有一种别致的和谐之美。而随处可见的盛开的鲜花就更是整个波士顿市容街景当中的画龙点睛的一笔了。

此刻为2013414日上午,第117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前一天。 John 和他的一家人正站在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 游客中心门外,等候着导游带领他们参加走进历史的游览项目,踏上闻名遐迩的波士顿自由之路The Boston Freedom Trail)。

导游来了。她一身18世纪英国妇女的装扮:头戴一顶小沿女帽,身着一件介于淡绿色和米色之间的长裙。她向自己面前的游客介绍说她叫伊丽莎白,祖籍苏格兰,是在1749年移居波士顿的。John 知道导游此刻已经开始进入角色,要把游客们带入历史。

伊丽莎白的一口浓重的本地口音那种很像英国人所操持的英语发音让John 感到很独特。此外,她开朗又不失中规中矩的举止和态度,让John立刻就联想到之前在波士顿的餐馆遇到的几个老(女)服务员。于是他觉得他似乎已经认识到了波士顿在文化氛围方面与自己所居住的加州的不同:这里仍不乏英国人的严谨和淡雅,而加州则让你处处感觉到墨西哥人的随意与热情。

      波士顿公园是一大片辽阔的草坪,中间环抱着两个看似相连的平静的湖泊。现代的建筑只在它的外围周边林立着。伊丽莎白此刻站在一颗矗立在公园中央的老榆树下,跟大家说起波士顿人的来历。

原来,在1630 4 月至6月间,一支由十一艘商船组成的 、乘载着700多名(纯净派)清教徒(The Puritans)及其家属的英国船队,在首领约翰.温斯洛普(John Winthrop)以及他所乘坐的阿尔贝拉(Arbella)号旗舰的带领下,从英国来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此时距乘载第一批英国北美殖民者以及少数(纯净派)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商船抵达麻省普利茅斯,已有10年的光景了。这些清教徒及其家属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飘洋过海,主要就是为了争取宗教的自由,为了挣脱传统英国教会的迫害,为了在自由的天地直接面对上帝,并实践自己反抗传统、与罗马天主教陈旧的理念及作风势不两立的决心……  

      为了自由而背井离乡,在大西洋上漂流两个多月,然后来到陌生的土地开拓新的生活,这让John感到多少有些费解。他认为他仍需要了解这些清教徒的个性,同时也要重新审视自由的概念,尽管他任何时候都似乎感受得到自由的魅力。

听着伊丽莎白的富有波士顿特色的英语,看着她在辽阔的绿地中间随风飘逸的古装,John不由地想象着当初清教徒到达麻省达萨利姆(Salem)时的情景:乌云翻滚的天空之下,旗舰阿尔贝拉号在大西洋汹涌澎湃的波涛上起伏着。当船只将要靠岸时,男女老少清教徒们都静静地坐在他们的首领约翰.温斯洛普面前,聆听登陆前最后的布道。温斯洛普操着典型的英式英语,听起来似乎缺乏激情,但却字正腔圆,每一个音节都准确无误地传递到聆听者的心灵深处:

就在前面这块土地上,让我们亲手建起一个山冈上的城市(a city upon a hill),一个纯净的基督慈善社会,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直接地面对上帝的地方,让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吧!

      阿门!

      ……

      据伊丽莎白介绍,温斯洛普一行人在上岸以后,经过大约三个月的辗转,终于在萨利姆以南16英里的地方驻扎下来。163097日,温斯洛普正式将这个定居地命名为波士顿。

A city upon a hill山冈上的城市– John 开始不断地思索这句话的含义,同时也不禁产生了几分感慨:这些清教徒们恐怕怎么也不曾想到,再过一百多年,他们的子孙就跟自己和祖国分道扬镳了!

我身后的这座楼房就是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 -- 创立于1635年的波士顿拉丁学校旧址。这个雕塑是该校最著名的肄业校友本杰明.弗兰克林。

John 有些突然地察觉到,自己此刻已经在伊丽莎白的带领下,离开了波士顿公园绿地,来到了不远处一座白色的楼房前头。

伊丽莎白对大家说,当初来到波士顿的纯净派清教徒是一个历来重视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新教(The Protestant)派系基督徒。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毕业于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1635年和1636年,也就是阿尔贝拉号旗舰在萨利姆登陆以后的第五年和第六年,主要由这些纯净派清教徒组成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府拨专款先后建立了这所拉丁学校和哈佛学院(即哈佛大学的前身)。拉丁学校实际上也就是哈佛学院的预备学校。因为哈佛学院当初的创办宗旨是培育牧师,所以拉丁学校的课程理所当然地侧重于拉丁文、希腊文等课业。这所预备学校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但学生还必须要付学费,而且并不便宜。所招收的那些78岁的男孩子, 按说应该在校学习7年,但实际上真正能够支持孩子念完七年的家长为数有限。本杰明.弗兰克林当时就是因为家里付不起学费,而只在这所学校读了两年就退学了。因此,波士顿拉丁学校可以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专门培养少数社会精英后代的贵族学校。

伊丽莎白自豪地告诉大家,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名的56名建国之父当中,有5名就曾就读于波士顿拉丁学校。他们是本杰明. 弗兰克林、塞缪. 亚当斯、约翰.汉考克、罗伯特.佩恩以及威廉.胡培尔。

但接下来的讲解让John 觉得在这五名拉丁学校杰出校友当中,伊丽莎白似乎唯独对塞缪.亚当斯情有独钟。

 塞缪. 亚当斯,那个牌子的啤酒味道不错嘛!

John半开玩笑地冲着伊丽莎白就说了一句。

可是你知道吗,其实这种啤酒跟国父塞缪.亚当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

伊丽莎白接着如数家珍一般地讲到,塞缪.亚当斯家祖祖辈辈的确从事与啤酒酿造有关的生意。但并非亲自酿造,而是销售用于酿造啤酒的原材料麦芽。她还告诉大家,到了塞缪他父亲这一代,他们家族的生意已经相当红火了。塞缪的父亲同时担任教会的负责人并且还在当地政府做官。因此他有足够的财力让儿子塞缪从7岁开始就读拉丁学校,并于7年以后考取哈佛学院继续深造,直到毕业。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哈佛,伊丽莎白的解释简单扼要:塞缪是他父母12个孩子当中仅存活下来的三个当中的长子。父母希望他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牧师,而这个职业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最受尊重的。

……

John凝视着面前这栋白色小楼,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想象着:284年前,这栋小楼里的一间教室,在每天书声朗朗的小孩子中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小男孩,一个并不是很开朗的,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的小男孩。也难怪,那么多兄弟姐妹相继夭折,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来说,即使不曾亲眼目睹每一个兄弟姐妹的死去,他内心里的阴影也一定是不容忽视的。他幼小的心灵里一定有许多对于死亡的恐惧与不解。多亏他那虔诚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让他从小就坚定了信仰,毫不动摇。

John 的思绪仍旧围绕着塞缪.亚当斯在翻腾的时候,伊丽莎白已经带着游客们来到了旧南区会所教堂(Old South Meeting House)。

据伊丽莎白介绍,在距今280 多年前,这个名叫旧南区会所的教堂曾是波士顿教会活动的一个最集中的地点。不过让他感到多少有些始料不及的是,被这个教堂所接纳的信徒们从一开始就包括了波士顿各个阶层的人士。富人、穷人、英国人、法国移民甚至奴仆都不受限制。此外,教堂里谈论的话题也绝非仅限于宗教礼仪和传道。关乎市井生活的话题往往是最为热门的。同时,与其他宗教场所类似,这个教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普及市民教育的重要机构。

紧接着,伊丽莎白绘声绘色地告诉大家,1771年,这个教会接纳了一个十七八岁的黑人女孩为正式会员。她名叫菲丽丝.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是一个在七、八岁大的时候从她的祖国非洲的塞内加尔被拐卖到波士顿的女奴。当时波士顿的一个裁缝约翰.惠特利和妻子苏珊娜正打算找一个奴仆给苏珊娜做帮手,于是他们就来到了波士顿码头。但在挑选奴隶的时候,一个衣不蔽体,弱不禁风、而且显然是重病在身的小黑女孩让这对夫妇不禁产生了怜悯之心。因此他们就把这个黑人小女孩买了下来,带回家里。然后,按照搭载她和其他奴隶的那艘轮船的名字给她起了个菲丽丝的名字,并让他们自己的女儿教菲丽丝学英语,读《圣经》。可是谁曾想到,没过多久,菲丽丝的惊人的领悟力和记忆力让惠特利全家人都觉得这个小黑姑娘聪颖过人。因此,他们继而又让菲丽丝学习拉丁文和天文学。结果不出三年,菲丽丝又给惠特利全家人带来了新的惊喜:她不但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而且还用英语创作出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歌。全家人于是认为菲丽丝简直就是个天才。惠特利夫妇更是被菲丽丝创作的诗歌感动不已。感动之余,他们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读到菲丽丝的诗作,分享他们的感动。于是夫妇俩便开始四处奔波,争取让菲丽丝的诗作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然而那是一个黑人被当作奴隶进行自由买卖的年代,在媒体上发表黑人的作品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可是惠特利夫妇从未放弃努力,不断地四处联系,争取让菲利丝的作品得到公开发表。与此同时,菲丽丝小姑娘也从未中断自己的诗歌创作。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丰富,她的视野更加开阔,诗歌创作的主题也从生活到宗教乃至科学不断扩展。

五六年的光景过去了,惠特利夫妇的努力奔波仍不见什么结果。直到1771年他们举家转入旧南区会所教会以后,情况才开始出现了某种转机。

本来,惠特利夫妇决定全家人转入旧南区会所教会是为了方便身患哮喘病的菲丽丝。但就在他们被这个教会正式接纳为会员之后不久的一天,教会专门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鉴定会。十几个波士顿各界的知名人士被邀请到旧南区会所,对菲丽丝进行面试,以鉴定这个女黑奴的学识与才能。几个小时以后,菲丽丝顺利地通过了面试,而考官们则在面试结束时共同起草并签署了一份正式鉴定书,证明女黑奴菲丽丝的学识和创作能力确切无疑。之后不久,在波士顿城外六十多英里的罗德岛,终于有一家出版商决定出版菲丽丝的诗集。而这本诗集的扉页,就是那十几个波士顿的知名人士在旧南区会所教堂为菲丽丝所签署的有关她这名女黑奴学识与能力的鉴定书!

1773 年,随着菲丽丝的第一部诗集的正式出版,这个年轻的女黑奴一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诗人。

听着伊丽莎白的讲解,看着菲丽丝的素描肖像,John 觉得这个女诗人似曾相识。她像谁呢?John的脑海里如走马灯一样迅速地闪现出一个又一个他所熟悉的美国非裔女性:短跑名将艾丽森.菲利克斯?不对。歌手惠特尼.休斯敦? 不对。前国务卿赖斯? 也不对……他一时想不出来,但却突然意识到,原来美国黑人的命运跟其他北美白人殖民者一样,是从一开始就与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密不可分的。只不过直到后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他们是奴隶,没有自由。John因此特别想知道菲丽丝是否真正算作一个幸运儿,想知道她在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了以后,生活上有了怎样的改变,以及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她是如何走下去的……

而伊丽莎白接下来的介绍,着实让John 感到心灰意冷。他了解到,菲丽丝的幸运只不过是在她的第一部诗集得到出版之后一段时间里昙花一现。那以后不久,随着她的主人约翰.惠特利夫妇相继去世,她开始孑然一身面对着残酷的生活挑战。她虽然一边打工一边顽强地坚持创作,但第二部诗集始终未能得到出版。最后终因体弱多病和生活拮据,在年仅三十一岁时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这时伊丽莎白已经把游客带到了下一个参观地点素有自由的摇篮之称的费尼尔厅(Faneuil Hall)。John注意到,此刻伊丽莎白的身后,是一个看上去比较雄伟的人物雕塑。他身旁的游客看着雕塑不禁喊了一声:你好啊,萨姆!”--对了,这正是塞缪.亚当斯!

伊丽莎白对于费尼尔厅的介绍简单扼要:它从1742年建成以来就是一个楼下是市场,楼上是会议厅的政经共同体。之所以被称为自由的摇篮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哺育了一大批为了美国的独立而做出贡献的自由之子。而他们当中首当其冲的、具有领袖地位的一个,就是塞缪.亚当斯。

据伊丽莎白介绍,自打从哈佛毕业以后,塞缪.亚开当斯便开始经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考验。自己创业,他却把老爸给他的启动资金的一半借给了朋友,打了水漂儿。在会计事务所上班,不到半年就让老板受不了了,说是塞缪整天想的是国家大事,根本没心思工作。这也难怪,事实上早在哈佛上学期间,少年塞缪就开始钻研欧洲启蒙运动的早期思想家约翰.罗克(John Locke)的论著,对政府的职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哈佛毕业以后不久,他就组织几个朋友创办了周刊杂志,并奋笔疾书,不断发表文章,力陈个人的生命、自由、以及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尤其是北美各殖民地居民的个人利益不容忽视;他强调政府保护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及其财产不受侵犯的道义与职责,尤其是政府的产生与存在的社会契约性。由此可见,少年塞缪早已显露出非凡的志向,他的人生之路似乎早就注定是一条无私无畏的自由之路。只不过,他从一开始就好像不太在乎现实生活的残酷挑战。

后来,随着父亲去世,塞缪家道中落。他于174927岁时结婚,可是仅过了八年,妻子便因病而早逝。而这八年婚姻当中他又先后目睹了自己膝下的四个孩子相继夭折,最后仅活下来两个。但是,残酷的生活挑战从未让塞缪对自己的理想产生过怀疑,在自己的自由之路上他从未因生活的困难而彷徨。

费尼尔厅,伊丽莎白提高了嗓音,就在我身后的这座楼房--费尼尔厅里,塞缪先从一名普通的市场管理员做起,然后当选为波士顿市税务官,波士顿市议员和马萨诸塞省议员。但是远比他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他的理想、智慧和领导作用。他在波士顿普通市井民众当中的亲和力和号召力,他所起草和发表的文章,以及就在这所大厅里他所发表的一次又一次的演说,都使他得以拥有来自波士顿各阶层的众多的拥戴者和追随者,其中包括后来第一个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名的约翰.汉考克、美国历史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堂弟)、以及在美国独立运动史上闻名遐迩的其他精英人士,当然还有那些因为受到了他的思想言论启发而逐渐认识到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可侵犯,认识到无比神圣的自由的价值的波士顿(乃至北美其它殖民地)的普通市民们。

伊丽莎白的不乏慷慨激昂的介绍让John 感到有些振奋,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希望了解一些具体的事例,从而让自己更加接近塞缪.亚当斯,这个美国独立运动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从费尼尔厅向西南方向步行大约300米左右,在马路的右边矗立着一个暗红色的小楼。楼顶左右两端各建有一座镀金的、相对而立的动物雕塑。左边的是狮子,右边的是独角兽。这让John 联想到,在他所收到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赛事有关文书上,几乎每一份都印有这种独角兽的图形。这时空中开始飘落雨滴,不过好像没人理会。大家都安静地注视着面前的这座楼房,以及站在楼前面对他们的、表情庄重的伊丽莎白。

我身后的这座楼房是(英属)麻省官邸旧址(=The Old State House,楼顶左右两端的动物雕塑是大英帝国王权的象征。

伊丽莎白接着开始讲起距今二百四十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日后证明对世界格局和历史的改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事件。

1764年,卷入英法等欧洲列强的七年战争结束以后,大英帝国议会决定通过向北美殖民地居民征税来弥补七年战争所造成的国家财政亏损。随即,《糖税法》 Sugar Act),《印花税法》(Stamp Act,和《汤申法案》(Townshend Acts)在接下来不到四年的时期内接踵而至。

同一年,塞缪.亚当斯在作了七年的单亲父亲之后,迎娶伊丽莎白. 威尔士为续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他接下来的人生历程却无情地表明命运并没有让他的欣慰驻留多久。1768年麻省政府开始正式追究他在担任税务官期间未能完成税收目标的责任,同时责令他个人赔偿一千四百多英镑,以弥补因他而导致的省政府的财政损失。尽管塞缪自己清楚,而且了解他的人也都相信,他并非渎职或贪污,只不过就是常常因为同情中下层的纳税人而没有严格地督促他们按时缴税,甚至有时他还让人觉得他对那些人拖欠的税务视而不见。但不管怎样,他终于惹上了官司,而且旷日持久。

      可是,塞缪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官司缠身而顾此失彼,从而忽略了他历来重视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殖民地居民相对于大英帝国的自由与权益。恰恰相反,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举止和言行,甚至让人感觉似乎是他个人的官司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更加激发了他抵制大英帝国税法的斗志和决心,尽管麻省和帝国各自的税法是两个几乎毫不相干的政府行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非但他鼓动、号召大家抵制帝税的动机在北美殖民者当中从未受到过质疑,相反他的政治盟友却与日俱增,而且其中不乏在他个人官司中曾尖锐指责过他的某些上层精英。而至于在波士顿中下层民众当中,他的追随者则更是源源不断。因此,他的观点和言论一如既往地深入人心,及至久而久之,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竟有些匪夷所思地成为一呼百应的政治领袖了,尽管他总是那么温文尔雅,说话缺乏底气,甚或在演说当中偶尔做出的振臂的手势,也都显得颤颤巍巍的。

      对于接踵而至的帝税,塞缪.亚当斯从一开始就发表了强烈而清晰的反论口号:没有席位便没有税务(No taxation without presentation)。他向广大的殖民地民众表明,在大英帝国议会里没有殖民地代表席位的前提下,殖民地居民没有义务向大英帝国赋税。据此他号召民众一致行动,抵制课税的英货。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波士顿及麻省议会向英王提交请愿书,以促使英国议会收回成命,停止征税。

没过多久,波士顿民众抵制帝税的行动便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与此同时,民间的一些秘密结社甚至开始采用极端的手段对负责监督征收帝税的英国官员及其家属进行暴力恐吓,甚至打家劫舍。迫于这种危险的局势,大英帝国任命的麻省殖民地长官终于在1768年请求帝国政府向波士顿派兵,以协助征税的实施,并保护有关官员及家属生命财产的安全。

但事实证明,派兵这一举措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如火上浇油一般令事态更加恶化了。一方面派驻波士顿的英国士兵当中有些人对波士顿民众态度粗暴,非打即骂;另一方面波士顿人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好像根本就不怕那些持枪的英国士兵,而且还时不时地借故揶揄、挖苦甚至于辱骂这些身穿红色制服的英国军人。结果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矛盾不断激化。

终于,在177035日这一天,就在麻省官邸 -- 这个楼顶左右两侧立有象征英国王权的狮子和独角兽雕塑的建筑物门前,一个英国哨兵与波士顿当地一个店铺的小学徒因为付账的事情发生了争执。没想到这两个人越吵越激烈,直至后来士兵用枪托把小学徒击倒在地上,小学徒随即哭喊起来。他的哭喊惊动了四五十名过路的波士顿居民。这些人立刻就把持枪的士兵团团围住,并大声质问、训斥和辱骂。士兵见状不妙,立刻向身旁的哨所呼叫求救。不一会儿,八个持枪英军哨兵在哨长的带领下急忙赶来营救被困的战友。这个时候不知是谁把附近教堂的大钟给敲响了。随着这钟声一下一下地鸣响,聚集在英国士兵周围的民众很快就超过了二百多,而且还有人开始向士兵们投起了雪球和石块儿。哨长见状当即警告市民们:

我可告诉你们啊,你们要是TMD施暴的话,我们可要开枪啦!

哪曾想市民们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当即就把他骂了回去:

我操,瞧你丫一身红皮,整个儿一个油焖龙虾,你学过开枪吗?

你们丫挺的要是敢开枪的话,今儿个就别TMD想活着回去!

老子我今天还真就TMD活腻歪了,你们几个SB看清楚了,往这儿开,开,开呀!

……

大伙儿正嚷嚷着呢,这时候不知谁扔过来一大截树杈子,一家伙飞到一个士兵的脸上,把他打了个大趔趄。结果这哥们儿气的大叫:我靠,开就开!

砰、砰、砰、砰、砰……”

谁也没想到,士兵们还真的开枪了。事后在法庭上,肇事的士兵供称当时确实听到了开枪的命令,但同行的哨长坚称自己从未这么做过。无论如何,三名波士顿居民当场死在这几个英国士兵的枪口下,同时还有其他6个受伤的,其中两名伤势过重,事件之后不久也相继死去。

第二天,波士顿市议会举行会议,成立事件调查委员会。塞缪.亚当斯立刻当选为委员会总负责人。他随即召见麻省代理省长,要求英军立刻撤出波士顿。与此同时,他责成委员会起草并公布事件真相报告。

几天以后,波士顿乃至遍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许多报纸上都相继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通栏标题:波士顿大屠杀!

……

当伊丽莎白带领大家来到埋葬着塞缪. 亚当斯等波士顿籍《美国独立宣言》签署者,以及其他著名爱国志士,包括波士顿大屠杀的烈士的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时,John不由地想起,包括塞缪.亚当斯在内的56名北美各殖民地代表签署并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的那一天是177674日,也就是波士顿惨案发生的六年以后。

正在他即将重新陷入思考之际,他的电话响了。是他远在加州的朋友Dave

我不知道你几点开始比赛,祝你跑出好成绩啊!

接完Dave打来的电话,John 已经无心再倾听伊丽莎白讲解了,尽管他还有许多问题想问个究竟。

坐在回旅馆的出租车里,他悄悄地戴上耳机,随即开始倾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即景生情,独自回味着刚才在自由之路上所感受到的一幕幕历史情景引子部分钢琴缓慢的、由弱渐强的小调式和声的发展,让他仿佛看到黎明之前清教徒们搭乘的船只在码头微弱的灯光下渐渐地启航,开始海上的漂泊。接着由弦乐组合奏出的低沉庄重的第一主题,立刻把他带到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让他体会到远航的清教徒们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和他们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不久,由钢琴奏出的柔和的大调式第二主题所引发的乐段,以大提琴舒缓流畅的旋律、单簧管的恬静的主题变奏,以及圆号的浩淼的旋律背景烘托为特色,又让他仿佛看到那些来到了新世界的清教徒们胸怀坚定的信仰,日出而作,日暮而归,在平凡而有序的生活当中开拓新的天地。但是随着钢琴弹奏出急促而紧张,仿佛疾风落叶般的一段间奏,长号带领铜管乐组轰然般地予以回应,引导出弦乐组与木管乐组交织演奏出低沉的、令人感觉不安的第一主题变奏,而此时钢琴全然已被盖过。但没过多久,不甘于被淹没的钢琴开始执拗地与弦乐和木管乐之间交替演奏。所有这些都让John体会到,自由之路坎坷不平且风云莫测。同时让他仿佛亲眼看到了菲丽丝和塞缪以及波士顿市民们面对生活的考验勇敢而顽强地努力着,奋斗着。而正当表现波士顿精英和市民们奋战正酣的弦乐组速度减缓,高歌向上,似乎是胜利在望之际,小号突然介入,战鼓鸣响,随后引领出铜管乐组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的齐奏,让他仿佛亲眼目睹着那些进驻波士顿的持枪的英军士兵,张牙舞爪地威胁着抗税的波士顿居民。但紧接着弦乐组与钢琴缓慢而强有力地两次同步奏出完整的第一主题,则让他又仿佛看到越来越多的波士顿市民在以塞缪.亚当斯为代表的殖民地精英们的带领下向大英帝国作出顽强的、殊死的拼搏与抗争。不久,旋律更加缓慢下来,令人想到一场惨烈的血战终于休止。圆号带领巴松管和整个木管乐组演奏出凄凉、静寂的旋律(第二主题变奏),随之引出一段钢琴的悲怆而又孤独的,犹如挽歌一般很慢的柔板,这让John的脑海里浮现出麻省官邸旧址楼前,波士顿市民们被英军士兵开枪驱散以后的情景:空荡荡的街头,八九个市民倒在血泊中,死者的灵魂在空中飘荡着,俯瞰着被驱散的市民 ……但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乐章并没有在凄惨的音乐描述中结束,相反,钢琴在柔板的最后一个和声之后紧接着有些突然地重复奏出一组充满跳跃性的芭音,并随着节拍逐渐加快,整个交响乐队的合奏被带动起来,使第一乐章在短促有力、逐级攀升的主题和声中嘎然而止。而这在John 看来,正是对塞缪.亚当斯以及所有北美殖民地精英们带领广大殖民地民众在通往理想,自由和独立的道路上,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最为贴切的音乐表现。

至此,John 感觉心里头有些冲动,恨不得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立刻就开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JRHht55E1M

浏览(2939)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森林朝阳
注册日期: 2013-10-27
访问总量: 11,35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三
·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 (
·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 (
分类目录
【文学创作】
·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三
·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 (
· 美丽的波士顿,难忘的马拉松 (
存档目录
2013-10-30 - 2013-10-3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