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伯 Maung Chan (貌強) 檳榔包:是用蒟醬葉+檳榔+石灰+茴香籽+甘草+煙草等包裹而成的。 蒟醬葉: 老華僑華人叫蔞葉,學名Callicera Rubella(Betel),常綠攀綠藤本植物,葉呈心形,果實有辣味,藤、葉可做藥材。
http://www.mizzimaburmese.com/sites/default/files/field/image/2016/02/%27i_ouyk.jpg 檳榔Areca catechu:是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叫檳榔子,含檳榔鹼與鞣酸等,可驅寄生蟲。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e/Areca_catechu_-_K%C3%B6hler%E2%80%93s_Medizinal-Pflanzen-014.jpg/360px-Areca_catechu_-_K%C3%B6hler%E2%80%93s_Medizinal-Pflanzen-014.jpg 原產地: 蒟醬葉與檳榔原產於現今的馬來西亞,經古印度商人帶到印度與沿海通商地區、以及印度洋與南海島嶼;現已分布到斯里蘭卡、印度、東南亞、東非、大洋洲。 緬甸大公王朝、蒲甘王朝時期就開始嚼檳榔包——據考證就是由印度傳過來的。 https://pic3.zhimg.com/80/v2-13b330758404c447c34a2cfc1aeb391b_hd.jpg
緬醫認為: *蒟醬葉(蔞葉)味苦澀——故化痰、消咳、利肝、解毒、排熱,舒口、舒喉、舒心。 *檳榔味澀辣微甜,有輕微刺激感,使人發熱振奮——不多久就會上癮。 蒟醬葉與檳榔成份: 蒟醬葉含水分85.4%、蛋白質3.1%、脂肪0.8%、碳水化合物6.1%、鈣0.23%、磷0.04%、礦物質2.3%,並富維生素B與C。 檳榔含亞硝胺類物質致癌物與鞣酸。 檳榔誘發口腔癌: 從嚼檳榔者的唾液中檢測出三種亞硝胺類致癌物質。經常咀嚼檳榔,亞硝基促成口腔黏膜纖維性變而出現水泡、潰瘍、難吞咽,接着口腔白斑、牙隱裂、牙根縱裂、牙周炎、面目難看——最後形成口腔癌。 一旦罹患口腔癌,潰爛、疼痛、絕望、僅靠靜脈供應營養、無窮無盡的痛苦和手術——最後還是死亡才獲解脫。 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把檳榔確認為一類致癌物。 歐美西方癌症排序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腸癌, 而東南亞緬甸、南亞印度等——名列前茅的卻是口腔癌。 雖致癌卻屢禁不絕: 嚼檳榔者會患牙隱裂、牙根縱裂、口腔癌、咽喉癌。由於嚼檳榔者把嚼渣嚼汁隨地隨街亂吐,因而處處赤團團、紅斑斑,讓傳染病菌滋生與蔓延擴張! 官方儘管解說、警告、嚴禁、處罰,嚼者還是置若罔聞、大嚼特嚼,並隨時隨地吐鮮紅檳榔汁與檳榔渣——污染環境、傳播病菌! 檳榔嚼食時味微澀略帶甜辣,有輕微刺激感,可使人發熱興奮,因此咀嚼檳榔會成癮性。吃久了牙齒變黑、嘴巴變紅、外觀不雅。 人類咀嚼檳榔的歷史已非常久。 目前,喜食檳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印度、中國湖南、海南及台灣——嚼檳榔者現在從低收入與勞工階級,已擴張到高薪階級與高知識分子。 又由於檳榔樹屬淺根性——極破壞水土的保持。 http://www.mizzimaburmese.com/sites/default/files/pictures/2018/MAY18/betel-1.jpg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檳榔種植和消費國。 緬甸孟邦直通(Thahtong)氣候溫暖潮濕,土地肥沃而十分適宜種植檳榔。 去年檳榔市價高達5000緬元/緬斤(1緬斤=3.27市斤=3.65英磅),因而大家爭着種植,每家至少豎1000柱讓檳榔蔓生其上,每15天收穫一次約90-100緬斤——年收穫量2000緬斤上下。 今年產量太多,市價跌到每緬斤2000-3000緬元,大家頗叫苦連天。 以前有慘跌到400-500緬元/緬斤而血本無歸——當時大家曾發誓不再種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