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为什么说....”系列:“在”- 对哲学的总结
在绝学中的五个范畴中,有二个是前人提到过,由绝学扩展了意义,如“存在,定在”。其他三个,思在,在,和绝对,是以前没有人提到过的概念(如果你说前人提到过“绝对”的概念,如谢林,黑格尔等,前者意为“自然”,后者意为“精神”,与绝学的绝对意义不是一回事)。在这篇里集中谈的是“在”作为范畴。
有个故事。一条鲤鱼出去旅游,看见不远另一条鲤鱼正要游过自己的身旁。这条鲤鱼一个打挺,惊呆了游过来的另外那条鱼。受了惊吓,那条鱼忙问,“喂喂,请问,前边水很冷吗?”“没见我冷得哆嗦?!”,打挺的鲤鱼说,“但“水”在哪里?”
“在”就是这么一种无所不有的状态。小到我们周围,大到整个世界;具体到物质,抽象到精神,随你想,随你看,随你感受。没有任何一物不在- 因为如果事物不在,也就不存在一物,您也就不知道了。也就是说,没有,是因为“有”而有意义。有,如巴门尼德(见他的“论自然”诗)所说,是我们知识的基础。如果我们以“无”作为世界的基础,我们就学不到任何东西。
知识是这样,抽象事物是这样,具体物质更是这样。存在,或有,就是世界,就是精神,就是一切。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凡是存在,必然要有一个逻辑过程或一个时空的秩序,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任何存在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任何存在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都是逐渐产生和出现的。换句话说,任何存在都是由“潜在到存在到定在”的一个过程:“任何将来的,无不在现在之中。任何现在的,无不在过去之中。任何过去的,无不在潜在之中。任何潜在的,无不在将来之中”(“范例解释”)。
世界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哲学是专门来研究这个存在的学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在,是对我们的思想精华,哲学,的总结和概括。这就是为什么“存在”是哲学,是人生,是世界的根本意义。任何不存在,都不是研究对象,都是作为研究对象存在的附属品来研究的。
但是任何存在,任何潜在,任何定在,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它们有生,必有死。有存在,必然有非存在。这就是相对事物的界限。如果我们人类自己的一切都是如同世界的其他物质一样,就只有相对的性质,我们就不会产生不满意,不会失望,不会寻求完美和崇高。正是由于这种寻求突破相对事物局限的欲望,使人类永远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总想继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绩。总想克服相对事物的缺陷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对于不懂哲学,不善于深刻思维的大众,他们发现了宗教,将自己对完美事物,对绝对事物,的追求托付给了上帝。
对少数知识分子,对知识造诣深刻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来说,他们沿着理性和逻辑的链条走到了因果关系的最后一环,在那里彷徨无法前行。牛顿这时的选择只有上帝,和大众一样。斯滨诺莎和爱因斯坦,在这里选择了“自然”作为他们的神,来解释一切。其他人则遵循他们的榜样,在二者间择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法 - 这就“在的困境”:因为自己在某物中,所以无法跳脱“某物”的限制,“在”。哲学和其他一切学问一样,虽然最抽象,但毕竟不能将事物像魔术师一样变不见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在”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哲学是研究“某物”的学问。
直到绝学出现,哲学永远无法走出“在”的迷宫:只有绝学才是研究“nothing else”的学问,才能最终跳出这个“某物”的龙门。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