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3年3月22日晚,克里姆林宫洋溢着热烈友好的氛围。随着红布拉开,习近平主席所赠国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精品《普京总统肖像》出现在眼前。
“太传奇了,太美, 太不可思议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端详着眼前的这幅沈绣作品,赞不绝口。他甚至解开西服,拿出自己的领带,笑着说:“正是我的这条领带。”这已是南通诞生的第3件沈绣国礼。在此之前,胡锦涛主席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礼——《奥巴马全家福》也是出自南通的沈绣艺术馆。
时光回到一百多年前。1911年,当时的清政府以《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百余年来,为什么南通的沈绣能作为国礼频频走向世界,它有什么样的魅力?由是谁创立的?
水墨滋养,绣艺名传天下
沈绣的创造者是沈寿。1874年,沈寿出生于苏州吴县的一个小镇。她七岁弄针,八岁开始学习苏绣, 12岁时绣制唐伯虎的《秋雨月上图》颇得原作风韵,震惊了家人。15岁时,她的绣艺已誉满苏州。许多年后,人们发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苏绣精品《柳燕图》,还只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这时的沈寿还没有改名,她的原名如同许多江南女子一样,淡雅如菊,唤做沈芸芝。
1904年,30岁的沈芸芝迎来了她绣艺生涯的第一次巅峰。在清廷商部供职的一名单姓官员,负责为慈禧七十寿辰筹办寿礼,素知她的绣艺,专程登门拜访,恳请赶制一堂进贡绣屏。年轻的沈芸芝没有推辞。她从父亲书画收藏中精选了11幅古代名画作为绣艺的样本,历时三个多月,完成了《八仙上寿》、《无量寿佛》、《万年青》等绣品。
绣品进呈后,慈禧一看便感觉眼睛有点发花,感觉画面在动一下。这时,慈禧边上两个宫女就插话说:“老佛爷您看!活了活了,在动!”慈禧便觉得不是自己眼花,而是绣品在烛光的映衬下栩栩如生,真乃绝世神品。于是便亲笔写了“福”、“寿”两个大字,分赐沈芸芝夫妇。自此,江南绣娘沈芸芝更名为沈寿。不久,清廷农工商部增设女子绣工科,沈寿为总教习。
沈寿绣艺生涯的第一次巅峰来得那样迅速,那样灿烂,并不仅仅因为勤奋和刻苦。在她学习绣艺的年轻岁月里,她就从父亲和丈夫收藏的古代字画中,从唐伯虎到文征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中国传统美术的滋养。于是,这个与众不同的绣娘,从一开始就天然地将书画与绣艺两者合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自觉。多年以后,人们在观赏沈寿早期绣品时,发现其中的韵味意境,并不在那些传统水墨名家之下。
海纳百川,终成一代大家
1904年11月,清廷商部派沈寿夫妇去日本考察,学习外国美术教育经验。此时的沈寿,已经名满天下。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观赏了她的绣品之后,忍不住题下“针神”二字。但沈寿没有陶醉于这个虚名。在日本的考察途中,沈寿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洋油画。
这次考察,使中国刺绣史上又迎来了一次辉煌的升华,独具艺术特色的 “仿真绣”诞生了。在日本,沈寿对西洋油画如痴如醉,她对用光线来表现物体明暗的西洋画手法十分激赏。她开始将西洋油画的透视、用色等手法融入到刺绣中,沤心沥血,不断追索穷竟,终于开宗立派。很多年后,沈寿在其所著《雪宧绣谱》中谈到这次考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潜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
1911年,37岁的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这幅作品将西洋人物素描、光影手法与中国传统绣艺融为一体,绣像神态端庄,华丽富贵。意大利皇帝和皇后亲自致函清政府,颂扬中国刺绣艺术精湛,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1915年,沈寿41岁,这一年,她终于到达了自身艺术生涯的最高峰。这年夏天,她的作品《耶稣像》在美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展出,这幅作品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杜?雷尼的油画《荆棘冠冕》为绣稿,表现了耶稣殉难的瞬间。绣像中的耶稣头戴蒺藜,面部微仰,两眼上翻,双唇微张,血迹披额,神情忧戚悲壮。画作将多种色线合一股,随着丝理的转折变化互为映衬,完美表现了物象的明暗层次、立体感和质感。这幅作品一举获得“一等大奖”。这幅作品,抗战期间日寇垂涎极甚,最终在爱国人士保护之下得以完璧,如今已是南通博物苑的镇馆之宝。
幸遇张謇,艺术生命得以永生
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绣娘,沈寿已经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但这种辉煌,只是个体的。生命流逝,一切也都不复存在,在时间的长河里,留给世人的最多只不过是一些点滴的记忆而已。幸运的是,沈寿遇到了张謇,由此,她的艺术生命竟得以永生。
1910年,清廷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时任江苏咨议局议长的张謇被任命为审查长。因辩别一幅绣品的真伪,张謇与沈寿相识了。张謇,清末状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之一。他对沈寿绣品的艺术价值自然一目了然。1911年,清朝灭亡,沈寿所在的清廷商部绣工科也匆匆解散,她与丈夫来到天津避难,生活颇为艰难,遂写信向张謇求助。张謇立刻邀请沈寿夫妇南下,在他开办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设绣工科,由沈寿主持,后来独立为女红传习所。
传习所第一期招生20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沈寿在南通讲艺8年,孜孜不倦,身心交瘁。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
斯人虽逝,绣艺未成绝响
在沈寿的艺术生涯走向顶峰的时候,沈寿也耗尽了她生命,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7岁。从12岁绣出第一幅知名作品起,35年间,沈寿留下了无数的绣品。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些绣品一起留下来的,还有她毕生心血的结晶——《雪宦绣谱》。写这本绣谱时,沈寿的肝病已经很严重了。她躺在病榻上慢慢口述,由张謇记录。一个状元为一个绣娘记录著书,这也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1919年,沈寿《雪宦绣谱》终于问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刺绣技法论著,将沈寿一生的绣艺作了精心而详尽的总结。成书后两年,沈寿溘然长逝。
岁月沧桑,大江奔流,沈寿付诸无数心血的女红传习所,如今已经发展壮大为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继续培养着刺绣人才,李锦云、印俊平等人作为沈绣的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如今都是刺绣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画家高冠华、范曾、袁运甫、袁运生、韩美林等人都曾在沈绣中汲取营养,最终都成了一代大家。
沈寿斯人已逝,但沈绣艺术却薪尽火传,人才辈出。2010年,国家外交部门遍访中国传统艺术,发现沈绣历经百年却依然鲜活灵动,生机盎然,这也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淋漓体现,遂订制为国礼,馈赠域外。每次外国领导人收到这份珍贵的国礼时,总是为之不停地惊叹和赞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魅力已尽显于此。
结语
沈绣,是中国艺术花园中的一枝瑰丽的花朵,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独特的历史机缘,沈绣绵延百年依然生机勃勃,使我们时至今日仍然能够领略着其独特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传奇。
有关视频资料详见:http://online.kaiwind.com/xnss/201407/31/t20140731_1814835.shtm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nWj7rl9rIWVgop_a8fbW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