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陕西长武县中学发生撕书和殴打老师事件。30日是该校高三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天上课,下午他们就将放假回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从上午10点多开始,一场疯狂的撕书活动在高三教学楼上演。高三学子们通过撕书宣泄压力,以表明“最后一考的决心”。因为担心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当天学校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结果该老师被学生殴打致伤。(6月2日《华商报》)
近几年来,在高考前几天撕掉所有的书,已经成为了全国范围内众多高三学生的流行时尚。起初,我对撕书是这样解读的:首先,这是一种“行为艺术”,学生们想用满天飞舞的纸片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压制了自己三年的教育体制的情绪反抗;其次,这是他们对自己参加高考的一次誓师,撕书是不给自己留复读的机会,像“破釜沉舟”的典故,带有些悲壮的意境。
然而,在看到制止撕书学生的老师被几名学生殴打的情节后,笔者再也不想为这些撕书并打人的学生说好话了。而看到这位老师被打得满身是血、打人的拖把棍也被打折的细节之后,心中更是产生了难以平复的愤怒。
没有尊师重道,没有爱护书本,也没有给自己就读的高中留下一些斯文,更不想为自己啃了三年的高中课本留一些纪念,在高考前告别高中的方式都是那么的残忍暴力!这样的残忍暴力,是高考前的病态狂欢,需要被谴责,也需要被制止。
我国教育向来注重“尊师重道”。教育的目的“传道授业解惑”。排在第一的首先也是“传道”。因此,学习知识、解答疑惑,都是次要的。这个“道”字,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内容,我想至少包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样的人格交换,也包括老师和学生对于文本的传承和保护。但是,这起撕书并殴打老师的事件却说明,当下的教育已经完全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引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据了解,这几位打人的孩子成绩一般,有几名还在学校里有打架的劣迹。但是,通常意义上理解,学习成绩与品质,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坏,都应该在尊敬师长。即便“一日为师”换不来“终身为父”,也应该给老师留一些起码的体面和尊严。而有市民们进行了这样的评说,“这样的孩子即便赢得了高考,那又能怎样?”这样的话让人反思。
从某个角度讲,学生和老师都是这个功利教育体制的受害者。而学生们的受伤程度比老师更加惨烈了一些。在分数是唯一评判标准的语境里,学生被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后的高考分数。否则,就是不成功。无论今后人生如何,都在教育环节上被评为失败。这样单一的评判机制,让学生们变成了工具和奴隶,也才有了现在这样拙劣的表现。而在学生们太过不正常的表现背后,则是这个让“骚年们”失去理性情绪表达的高考体制。或许,这才是最该需要谴责和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