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一個中國礦業協會宣布了一套指導原則,希望能提高在海外運營的中國公司的社會責任感。
與政府有關的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正式對勞工權益、環境保護和社區關係等問題提出了標準。商會表示,為了降低投資風險,避免對所在國家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海外企業應對這些問題予以考慮。
這些原則是與發展機構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共同制定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以及專事自然資源管理的倡導團體全球見證組織(Global
Witness)也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數額巨大——2013年達900億美元(約合5500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都在採礦領域。
OECD的負責任企業行為部門的法律顧問泰勒·吉拉德(Tyler
Gillard)稱,之所以制定這些指導原則,是因為中國企業想學習更好的做法。“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在最初與中國行業協會見面時,他們從商業角度向我們說明了企業擔負責任的好處,而通常這是我們的角色。”
為了使中國企業遵循最好做法,有關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此次聲明只是其中一部分。紡織、橡膠和森林等行業都已經制定了或者正在制定它們自己的指導原則。
落實這些指導原則將是最大的挑戰,但全球見證組織的高級中國顧問莉齊·帕森斯(Lizzie
Parsons)說,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她還表示,落實過程很可能會緩慢而細碎。“這些指導原則內容廣泛、非常進步,這讓人深受鼓舞,但它也會讓企業有些望而怯步。”
中國浩遠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門負責人呂佩佩說,她並不認為這些原則過於激進,但它們並不適用於每家公司。“能對這些事情有更深刻的了解是好事,”她說。“只有當你擁有這些知識時,你才會考慮更正式地開展此類工作。”
周五,商會與OECD簽署了一項合作備忘錄,意圖為這些原則的實施制定更詳細的說明。商會打算通過網站、培訓性會議,以及與公司進行的交流來宣傳這些原則。
商會的部門負責人郭洪軍表示,他相信商會不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預,在海外面臨挑戰的企業將主動尋求指導。他說,“我們決意達成我們最初的目標,但我們不能強求人們去遵循這些原則。”
這些原則參考了一些國際標準,比如聯合國安理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的建議,以及OECD為供應鏈的盡職調查所設定的框架——以保證在受衝突影響的地區或高危地區進行資源開採和交易,最終不會導致對人權的嚴重侵犯推波助瀾。
中國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呼籲世界民眾對中國企業保持耐心。
他說,“他們對西方標準和行事原則的理解與真正的國際標準之間,肯定會存在差距。”
更多資訊請參閱www.theglobalmin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