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谈范例哲学的认识论-“纯粹悟性” |
| 谈范例哲学的认识论-“纯粹悟性”(范例解释)
按照康德或维特根思坦的观点,经验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也是我们一切认
识的限制。
按照他们的观点,我们不可能企图超越经验之外去寻求对世界的理解,所以康德发
现的“物自体(noumenon)”是不可知的。对维特根思坦来说,语言是“使用和网络”
(后期维, Logical Investigation)和“图像”(前期维, Tractatus)。所以,在维
看来,语言的语义("contextual")规定和限制了我们的认识。在不能知道的事物面
前,当然是沉默(keep silence)。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自然是理性的对象,
不论是形式逻辑还是范畴还是数理逻辑。不论是经验服从理性整理还是相反。
理性的力量就是科学的力量,逻辑的力量。经过哲学史上两千五百年以来众多哲学
家的努力和科学的诞生,使人们无不惊叹理性的力量 - 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对理性
和科学的崇拜首先出了问题的是,在罗素和福雷格的数学基础,集论,准备中发现
了“悖论”,无法绕过。紧接着哥德尔对有限系统如数学,存在的“不完备定理”
的发现。最后压跨骆驼的重量是量子力学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问世。
爱因思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一方面发现了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经典力学,
另一方面,他无论如何不理解量子力学的“测不准”的意义意味什么。他一方面拥
有举世瞩目的发现,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发现的道路是非逻辑的”。“非逻辑”,
就是对理性的挑战,就是对逻辑的反动,理性解决不了发明和发现的逻辑,所以需
要合理的哲学解释。这一任务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人来尝试 - 直到范例哲学的出
现。
除了人类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还有什么认识可以帮助人类掌握知识?在东方,
印度的佛教,中国的禅宗和玄学,都推崇一种西方没有的认识方法“悟性”认识。
东方人所讲的悟性,没有西方科学和逻辑那样准确的定义。悟性的大意是,很敏感,
领悟能力很强,不许要多解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人在学习上“很灵”,
“脑袋转的快”掌握的好等。
为区别民间平常使用的“悟性”用语,同时沿用哲学传统和定义的规则,范例哲学
认识论称为“纯粹悟性”。纯粹悟性作为绝学认识论的术语,有如下定义:
范例哲学认识论的“纯粹悟性”是:
1) 仅仅指思维认识中的“理解能力”而专用
2) 经过理性反复思考,在穷尽逻辑性的排列组合之后的重新组合
3) 脱离语言的限制,是意念的直接使用
4) 脱离映象限制,如形像思维限制,而是“静思”的结果
5) 非逻辑通道,摆脱借助数学,逻辑等任何形式化辅助工具的思维方式
6) 脱离感性(敏感)的感官经验直接来源,不受环境和身体器官的影响,专注内心沉
思
7) 对思维客体的整体把握
8) 是创新的源泉
最后需要说明,纯粹悟性认识,属于一种同许多人体验过的来自“灵感”似的感觉,
可以不期而遇,又倏忽即逝,如闪电般,如果没有精神准备很难预料什么时候会再
重返。
===================
民间谈论悟性如: 宋 赵师秀 《送汤干》诗:“能文兼悟性,前是 惠休 身。”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林纾 《闽中新乐府》:
“儿童初学,骤语以六经之旨,茫然当不一觉;其点诵经文,力图强记,则悟性转
窒。”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