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的时候在巴厘岛玩。在蓝梦岛回库塔的游轮上,一排座位上堆放着背包,我想当然认为这一定是中国游客所为。因为在我心里“只有中国人才有占座的习惯”,但旁边的一位中国游客告诉我,“这几个座位全是外国友人占的,好半天都没见着人影儿。”
说话的中国游客是从南京来的。在去蓝梦岛的游轮上,我们就坐在一起,她的女儿晕船吐得厉害,她老公拿着塑料袋接着女儿吐出的东西,生怕漏在船上。
因为自己误伤过中国游客,所以每次看到中国游客出丑的新闻时,总担心中国游客是不是又被“误伤”了。很遗憾,误伤总是小概率事件。
前几天,亚洲航空曼谷至南京的航班上,一杯热水又让中国游客“上了头条”。
这篇文章首发《上海观察》,发表时略有删节。
中国游客:权利意识过于膨胀?
文/陈方
近年来,“中国游客”这个词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它随时都有可能落入舆论场,进而激发纷争热议。和“中国游客”须臾不离的是“素质”这个词,意味深长,又五谷杂陈。
如果有心观察出境游中中国游客身上爆发的丑闻,不难发现,跟团游中的丑闻往往比自由行或者自助游要多一些。有人说,自由行或者自助游,因为目标群体比较分散,万一有什么丑闻,不像跟团游这样的集体行为容易扩散。
从没有贬低跟团游的意思,但如果仔细分析各种因素后,你会发现跟团游确实比自由行或者自助游更容易引爆游客内心低素质的因子。
自助游或者自由行,花费是根据个人计划和财力选择的,个人决策个人负责,住什么样的酒店游览什么样的地方,甚至会遇到什么样的突发情况,大抵上自己心里都有个谱。跟团游则不同,游客把钱交给了旅行社,交钱以后自己总有个心理预设:导游和旅游公司一定会在自己身上猛赚一笔。为了给自己“找平衡”,旅程中游客对各方面都会比较挑剔,无论是吃的住的还是玩的,游客都会把期望值抬得高高的。稍微不合心意,他们就会以各种理由挑刺。一“挑刺”,当事双方就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游客和旅行社工作人员身上,游客也有可能会和酒店工作人员或者景点工作人员直接发生冲突。而且,跟团游中,游客普遍有一种心理,反正是团体行动,出了问题总有人帮着自己解决。相比之下,自助游“势单力薄”,反而不会过分挑事。
一位经常出游的朋友曾对我讲,媒体报道的那些中国游客不文明的行为都是有“新闻爆点”的,一些没有“爆点”但也绝对有损中国游客形象的“小事”其实都被“及时消化”了。有一次在瑞士,他在酒店大厅看到一个中国游客正在和旅行社的领队以及酒店工作人员大声交涉什么。朋友去了一趟大厅卫生间,正好又碰到了这位游客。旁边的小孩问,“爸爸,旅行社安排的酒店咱们都很满意,为什么还要投诉?”那名男子竟然说,“傻啊,投诉了可以退钱啊!”
在围观了一轮又一轮的出境游丑闻之后,舆论也曾很“宽容”地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冲突。但是,有些“冲突”却未必和古老的文化有关。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德国人抵达酒店,会询问酒吧营业时间;澳洲人抵达酒店,会询问附近是否适合冲浪;美国人抵达酒店,会询问酒店游泳池的位置;意大利人抵达酒店,会询问第二天天气是否适合在沙滩晒日光浴;而中国游客抵达酒店,只会问一句,有免费wifi吗?”如果酒店没有免费WIFI,中国游客就会滋生各种不满。相比之下,一些很阔气的中国游客舍得买几万几万的包包,舍得几十万几十万的手表,但却计较酒店有没有免费的wifi,这恐怕就不是“文化”能解决的问题了。
很少听说那些住青年旅馆的游客,能闹出什么旅行丑闻,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旅游的真谛所在。一定程度上说,旅游就是高端定制的奢侈品,很多中国游客虽然拖家带口漂洋过海去旅游了,但他们并没有理解到,旅游,服务的是人的灵魂,他们更看重的是享受的服务。享受服务,有权利意识并不是坏事,但如果这种权利意识异化成了“有钱就是爷”的心理,那不闹丑闻才叫怪。
从1997年中国正式放开公民自费出国游开始,中国人“开门看世界”也有了17年的历史。在这并不算太长的“历史”中,客观说,屡屡落入舆论场的中国游客出境游的丑闻,也实属正常。这就如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韩国,这两个国家的游客也曾因素质问题被饱受诟病。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走向开放、走出国门之际,都会有种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自己对外界的不适应,也包括外界对自己的不适应。而旅行文明的提升,一方面靠自身的反省,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磨合。
说起时间的磨合,还是那位经常出国玩的朋友,他坚决反对。他说时间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警察和罚单才能帮助中国游客提高素质。一些中国游客(当然是少数)在旅行中权利意识过于膨胀,还带着“有钱就是爷”的暴发户姿态。这些游客,有钱,但又抠门,犯了错闹了纠纷,警察不来他们就是这么任性。
警察一来,这些游客害怕了,认怂了;罚款单一开,他们心疼了,瞬间也就能伸变能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