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求着你读书,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负全责。
在大学更加广阔的生活视野和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在宽进严出的教育机制的运作下,有将近40%的残酷淘汰率。在北美,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向每一位学生公平敞开,你获得资源的多少在于你自己的投入。在这一点上,部分从中国来的留学生显得有些被动,很多学生从小就不喜欢和老师打交道,所以会能不“打扰”老师就不打扰。美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要学会自己选课,向学校的counselor(辅导员)询问相关的咨询。通常一个counselor面对的是整个年级的学生,在规模大一点的学校可能一个counselor要辅导300多名学生。学生通常需要自己去主动和她预约,去咨询,她是不会主动来找你的。
习惯了中国式的
“无微不至督促式”的教养方式,有不少学生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空气里,会茫然失措。一开始会很开心,觉得终于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想怎样就怎样,但是到了学期结束的时候,不少学生会面临因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而产生的巨大的学业压力。屡有听闻孩子大学一年级因学业困难而转学、转专业、辍学、甚至罹患抑郁症,让父母急得一夜白头。北美的老师不会为你“操碎了心”,帮学生选课不是她分内的事情。你有问题,她会解答或告诉你应该去找谁或那个部分去咨询。美国大学的选课很有讲究,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是你将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每门课的学分情况如何,归于那类学分的归类,全靠学生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
学校没有统一的排课表,不做作业也没人给你“脸色”看但你的成绩单上一定有“实事求是”的成绩。
在北美的高中和大学,选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十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对自己选择的课程进行规划了。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因为不同大学对学分的要求情况也千差万别。诸多细节全靠自己去了解、掌握,或者和高年级同学交流,或者向counselor咨询。而不是学校整齐划一地为你制定类似国内的课程表,或者有爸爸妈妈为你包打听一切,这些都要学生自己学会自力更生。从中学开始,学生就没有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室和同学。你一个学期不做作业,老师都不会给你脸色,但最后的成绩会给你很严厉的“脸色”。不理想的成绩一定会给你将来的发展埋下很多的隐患。
在北美,没有学校欢迎“高分低能”的学生,成功人士不仅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同时也有灵活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的巨大发展空间。如何适应这样的落差和挑战,学生需要学习自我管理的功课。
和寄宿家庭搞不好关系会带来雪上加霜的恶果。
中国留学生会选择在美国人家里住,很多的寄宿家庭会提供你一日三餐,但不会去督促你学习,不会提醒你少玩游戏、少上网;更不会告诉你要每天洗澡,勤换内衣,也没有义务告诉你该如何穿衣。在北美的工作场合与学校,大家习惯每天穿不一样的衣服,不一定非要衣冠楚楚,但一定要干净得体。你说它是讲究也好,是文化也好,总之成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真有学生几十天如一日地穿着同一件衣服出现在公众视野,同学们会不约而同的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生活上的自我管理是出国后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与不同文化的寄宿家庭的相处,是对孩子而言是个考验。在国内,家里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孩子可以调遣的资源,孩子也习惯了凡事以他为中心的生活,如饭得依着他的口味做,事情得顺着他的时间表排。但在北美的寄宿家庭,孩子需要学会让自己融入别人的生活节奏中。中国留学生遇见的最常见的问题是基本没有对别人的妥协和包容的概念和缺乏合适的交流沟通技巧,在各样的媒体中常常听到中国留学生和寄宿家庭的关系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功的留学生活需要稳定的生活状态来支持。另一个凸显的问题是孩子缺乏时间的管理。网络上的诱惑太多了,脱离了父母的监管,晚睡晚起成了很多孩子的作息常态。晚上睡觉很晚,常常是为了做“副业”,诸如上网、游戏、聊天之类。曾经对一所大学对ESL班的留学生做了个调查,几乎很少有半夜3点以前入睡的。有些孩子看上去脸色惨白,根本就无法在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常常是魂游天外。在美国读书, 每堂课上经常会有小组讨论,词不达意的表述或没有观点的沉默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账上”(平时的成绩单中)。
一株温室里栽培的苗儿,直接给放到风雨里,结局不言而喻。在温室中培养的那颗玻璃心,不是个个都有着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多时候玻璃心碎的彻底了,就是人生的一场危机。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要提升他们遇见彩虹的概率,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搭建合适的阶梯,学习和搭建面对挑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