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是音乐从巴洛克向经典转换时期,这期间的很多重要作品都集中在1725到1765年之间。毫无疑义Trio Sonata也在这段其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曲子的结构上,多个主题出现在同一个乐章。从乐器组成上,主要形成了纯弦乐的重奏和以大键琴(harpichord)后为钢琴为主的奏鸣曲。钢琴在后来几乎完全取代了大键琴。
刚开始大键琴/钢琴奏鸣曲完全是以大键琴/钢琴为主,小提琴、大提琴只是分别在高、低音区相伴随。到十八世纪中下页才有在钢琴奏鸣曲中显示提琴魅力的作品,这段时期的作品通常都被作曲家标为Piao Solo, Violin/Cello obbligato。到了经典时期,弦乐与钢琴基本处于同等地位了,名称也相应的有所改变。根据乐器分别被称为小提琴奏鸣曲(Piano, Violin),大提琴奏鸣曲(Piano, Cello)和钢琴三重奏(Piao Trio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贝多芬总共创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97年到1801年的五首(Op12 No1-3, Op23 和 Op24),第一首是为大键琴或者钢琴和小提琴的。这段时期的作品还有着海顿的影子。第二阶段是从1802年到1803年的四首(Op30 No1-3 和 Op47),Op47就是著名的有着协奏曲风格的Kreutzer。这时的贝多芬已经知道他的耳朵有问题并且不可治愈。最后一阶段只有一首Op96,创作于1812年在刚完成第八交响曲后不久,于前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相隔了整整十年,风格与以往的大不相同。
现在听到的是贝多芬的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听了三个不同的版本,还是选了由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演奏的,录制于在1962年,应该是Remastering过。主要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让人无法抗拒:-)。
<embed src=\"http://www.bbsland.org/music/flyingbird/Bee_Sonata10.asx\" width=\"400\" height=\"45\" autostart=false loop=true type=\"audio/x-pn-realaudio-plugin\"> </emb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