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旅游知多少:英雄的部落你去过吗?原创 2015-10-03 多识仁波切 多识活佛智慧
华锐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在藏汉文化的交叉点上,同时也是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和蒙古和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上,是藏区文明程度发展较高和较早的地区之一。 华锐藏族服饰
华锐藏人是就是河西走廊凉州部的原始土著民族古羌人的后裔,《后汉·西羌传》称:“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同。……。”《宋史·吐蕃传》称:“凉州郭外数千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
华锐藏人属于古老的游牧民族,华锐文化属于牧业文化。
凉州南山是水盛草茂,气候宜人(海拔在1500—3500米之间)的天然牧场。
故《后汉·西羌传》称:“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凉州之畜,天下之饶”(见《前汉书》)。被称为“天下之饶”的“凉州之畜”的畜产品,主要有两种:一是华锐骏马,一是白牦牛。
《宋史·吐蕃传》称:“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至道元年(995年)凉州蕃部当尊以良马来贡。”五代时党项马已驰名中原。后唐时,明宗下令沿边境置榷场贸易,贸易物品中,数党项马为最多。”(见于《五代·党项传》)据史料记载,一段时期内,党项人竟赴洛阳卖马,记载说:“蕃部羊马,不绝于道。”白居易诗中写到:“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芪贱。”元稹诗《估客乐》中有“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之句。
安多华锐是藏去三区之一的“骏马区”。华锐大隆马是历史著名的良种骏马。
秦汉以来中原军队红的红缨枪和头盔上的红缨是白牦牛尾染制成的,而华锐是白牦牛的唯一产地。武威出土的铜奔马和天祝出土的铜牦牛就是骏马故乡和白牦牛故乡的象征。
那么,怎能证明明清以前凉州地区经营畜牧业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古羌人,即藏族呢?《后汉书》称:“凉州郭外数千里皆蕃民也。”《宋会要辑稿·方域》称:“凉州者,东距灵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旧有郓(山东郓城县)人二千五百为戍兵,及黄巢之乱,遂为阻绝。超(留守孙超)及城中汉户百余,皆戍兵之子孙也。……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通典·州郡》称:“河西军即古凉州……旧令姑臧、神鸟(唐分姑臧县治)、蕃和(永昌县)、昌松(汉苍松县,今古浪县)、嘉麟(古治在武威县西北)五县,户25690,口128193,今有汉民300户。”
华锐藏区是文明程度较高的藏区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文化的文明程度较高。尊老,尊长辈,孝敬父母的礼节如:长辈和客人的座位次序,起立,让座,热情敬茶敬饭,敬语和避讳禁忌习俗,吉庆节日和尊严场合的衣帽装饰规定;
2.衣着饮食以及对生活环境的卫生观念较强。这也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洗脸、洗衣服、洗碗的习惯,酥油、曲拉、肉食品方面的卫生质量要求等。如华锐乳品,全藏出名。如过去达赖喇嘛和班禅宫中食用的酥油、曲拉都专用华锐的产品。
3.华锐的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都比较发达。在宗教文化方面,原始的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处于同时并存,和谐发展状态。在喜庆节日,丧葬嫁娶方面这种佛苯和谐并存状态非常明显。在世俗文化方面民间舞蹈歌曲、赞歌唱词丰富多彩,饶有地方特色。祭山神、祭峨博、赛马会、男女赛歌会(仔咔)、传统的娶亲仪式,年节习俗等都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集中展视。
4.华锐人的文化观念较强,历史上教育也相对地比较发达,除了寺院学校外,解放前就有汉文学校和输送子弟去汉地上学的习惯,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和各种人才。就全藏区而言,按藏族人口的教育普及率和升学率目前最高的地区之一。
华锐藏族有独一无二的三大特点:一是语言,二是服饰,三是经营的畜种。
华锐藏语属于藏语中的牧区方言。以定居为特点的农业区藏语(rong sked )方言差别很大,几乎是一地一语,游牧为特点的牧区藏语(nbrok sked)各地基本相同,而且在牧区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藏语的语音和词汇。华锐藏语在这方面的特点更加明显。华锐语种基本上保留了古藏语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可以说藏文的拼音规则如:前后置字、上下置字的准确发音都在华锐藏语中保持着原型。甚至连后后置字的音都保留着,这种现象是非常罕见的。
华锐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特点是男装各地大同小异,女装是千姿百态。华锐服饰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女装头面。正如《西夏颂歌》中所说的那样:“银装其腹金装其胸。”镶嵌金银牌的两条堆绣锦缎的长头面佩戴在胸前是华锐女的装最大特色。但已婚妇女的礼服还要佩戴叫做“易马、额瑞”的大头面。大头面是:腋下长方型两块,背上长方型一块,质地为锦缎,镶嵌一排排螺钿。这种‘两条、三大块’的头面也是华锐独有的女装头饰。
全身雪白色的华锐白牦牛是华锐这块土地上独有的珍稀动物,和北极熊和熊猫一样稀有珍贵。
现在在全球温室效应和祁连山水源枯竭的情况下,不但华锐的草原在沙漠化中逐步消失,而且,华锐的广阔的文化原野也在“沙漠化”中逐步消失。就拿我上面说的华锐文化三大特色而言:藏语不说了,头面不戴了,白毛牛不纯了。作为人类文明结晶的民族文化的存活,不但是一个民族存在和正常发展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均衡协调发展,国运昌盛的标志。正如仓央嘉措的情歌中所说的那样:“宝物在自己手中时,不知道宝物的珍贵,当失去时才知珍贵,但只能揪心地悔恨。”
现在亡羊补牢,尚为时未晚。从现在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修补好“羊圈”,保护好剩下的几只“羊”,免得丢失。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