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求d三真的博客
  明真相、讲真话、求真理;见人所未见,云人所未云;越简单,越深刻,越本质。
我的名片
求d三真
注册日期: 2015-07-29
访问总量: 362,28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这次全球性疫情灾难给人类带来的
· 千万不能让疫情灾难掩盖新一轮严
· 这次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启示
· 疫情大敌当前,人类当共赴时艰
· 此轮经济衰退之分析预判
· 没有美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 义和团爱的哪一国?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学术与思想】
· 这次全球性疫情灾难给人类带来的
· 千万不能让疫情灾难掩盖新一轮严
· 这次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启示
· 疫情大敌当前,人类当共赴时艰
· 此轮经济衰退之分析预判
· 没有美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 义和团爱的哪一国?
· 我给川普上一课
· 为什么对朝鲜流氓政权迟迟没人动
· 我主要用逻辑思考中国问题
存档目录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9/01/2019 - 09/30/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解读马克思:消除几个世纪的误会
   

                解读马克思:消除几个世纪的误会


    当今世界,东西方国家首脑基本上都秉承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理念,并且
互相批判对方的主义而坚持自己主义的优越性。而且需要指出,他们不论是坚持
还是反对某种主义,客观上都没有谁否认其理论渊源来自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思想。问题在于,这两种主义、两种制度分歧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原创者的理论前提假定是否可靠?在人类日趋融入全球化、国际化的
时刻,当人们趋于认同普遍的基本价值时,就不能不认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
本质及其可靠性问题。

  马克思是上个千年里最伟大的思想家。与其相关,在近几个世纪里,关于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可以说经久不息,彼此相互攻讦、针锋相对,影响着人
类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人类在跨入新千年、迈入新世纪的时候,是否应该认真
思考这样的问题:长期以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究竟基于什么样的理论
渊源,其逻辑前提、理论假定是否可靠和成立?如果理论前提本身没有可靠的基
础,争论都是依据一个错误的前提假定,那么人类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几
个世纪的争端岂非是一场天大的误会。而结束这样的误会对于人类发展进步又具
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争论的理论内容

  在理论史上,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类思想史上就有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也有了对资本主
义制度的批判。但是,只是在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出现以后,其所代
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与资本主义的争论才更有影响,尤其是产生了所谓社会
主义制度的实践以后,这种争论则更令人关注,直接维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讨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不仅不能不涉及、而且必须注重马克思主
义原创者本人的理论学说,通过解读马克思寻求科学的真理与社会进步的真谛。

  当今世界,无论是政治家们还是专家学者们,几乎都认同存在着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不过,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人们又几乎都认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
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按
资分配,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这里,最根本的区别是所有制方面的区别,在私
有制与公有制对立的基础上才产生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
等的对立。由此还派生出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争论(本来按照马克思的理
论观点,凡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有更多的人权、民主、平等和自由,但有趣
又极富讽刺意味的,却是一些自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在人权、民主、平等和自
由方面不断地遭到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本人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长期
以来人类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方面的分歧和争论,反对和赞成的双
方都以为依据的马克思的观点,反对的一方认为公有制并不如私有制,赞成的一
方则坚持公有制具有无比优越性。而问题在于,关于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主
义是公有制的认识是否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本质思想?还是一种习焉不察的教
条主义观点?很有澄清的必要。这也是理论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学术的一种精
神。

  关于所有制问题,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确实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公有制理
论,也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结论。但是,公有制理论是在什么基础上、
在什么前提下产生的,则是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如果仅知道结论,却不问
及前提,并不能保证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甚至还会误入歧途,偏离正确的方
向。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提到所有制的地方很多,但涉及到所有制实质问题的地
方,也很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处,一处是他早期的著作《宣言》,一处
是中后期的著作《资本论》。在《宣言》中,马克思确实讲得很明确,
人可以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265页)。长期以来中外人们都把这当作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主
义是公有制的有力证据。但是如果稍加注意,也不难发现,马克思消灭私有制
是有前提条件的。马克思明白无误地指出,共产主义(这里共产主义与社会主
义没有严格地区分)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
所有制(同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人我们责备人,说我们要消
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
的基础的财产,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
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前的那种小资产者的、小农的财
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
消灭它。很清楚,由于那种依靠个人劳动获得的财产私有制并非马克思要消灭
它,而是已经被资产阶级私有制所消灭。又由于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
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
才能被运用起来,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否定,才是
灭私有制。这里还需要强调,马克思即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要消灭的私有制,
不是一般的私有制,而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非劳动者的所有制。当然,取而
代之的,只能是劳动者所有制。马克思为了说明不是消灭一般的私有制,还进一
步指出,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
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同上,第267页)。恩格斯在《共产
主义原理》中也讲到,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
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合同协议来分配产品,
即所谓财产共有。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
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同上,第217页)。显然,这里与资产阶级私有制构成对立
的,并不是公有制,而是消灭剥削的劳动者所有制,是要实现劳者有其产
有产者须是劳动者。把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对立面说成是公有制,完全是人们
对马克思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的误解和曲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思想与《宣言》是一致的。马
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结尾,有一段著名的话,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
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
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
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
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1卷第832
页)。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都是把公有制与私有制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因
此对个人所有制的理解始终找不到真缔所在。不过,如果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不是先入为主地主观臆断,个人所有制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所有制主体即所
有者属性的否定之否定,并非是公对私的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按照马克思的意
思,这里主要讲的是,原来劳动者自己劳动拥有生产资料的,后来被资本家所剥
夺,变为资本家所有制,而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否定,则是重新恢复劳动者所有
制。这里并不存在对公有制或私有制的否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既非
是私有制,也非是公有制,就是劳动者所有制。劳动者所有制,才是马克思关于
社会主义所有制最最基本、最最本质的规定。

  至于在劳动者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马克思讲得很明白,
应该说,在马克思的经典中,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公有制。不过,作为马克思结
论的公有制,有其十分严格的前提界定。最重要的是物质条件。马克思明确指出,
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占有公有制的形式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即劳动者所有制)。依据就是资本的高度社会化,那种
个人劳动、个人拥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已经和正在被消灭。他说:靠自己劳动
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
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
会采取新的形式(《资本论》第1卷第830831页)。恩格斯也指出,大工业
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
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废除私有制
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说法。所以共产
主义者提出废除私有制为自己的主要要求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卷第217218页)。

  不过,在劳动者所有制的基础上,是否具备条件实行公有制是一回事,把公
有制才当作社会主义所有制则又是另一回事。长期以来,包括所谓资本主义国家
的首脑人物、专家学者,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家、理论家、学者等,
不管人们对公有制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是依据马克思的结论
来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性质,这不正是都明显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吗?而这又能让马克思来负责吗?本人研究认为,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本意,即
是构成资本主义所有制特征的,并非是私有制,而是非劳动者的资本家所有制;
构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特征的,则并非是公有制,而是劳动者所有制。这才是马克
思眼里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人们是否拥护或反对某种制度,当然有是非问
题。但在没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原创者本义的前提下,就定义马克思主义,并且
各执一端,长期相持不下,争论不休,不仅会造成理论的混乱,而且对实践也产
生有害的后果。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争论的理论前提的悖论

  在马克思的理论学说中,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就所有制而言,
是所有制主体的属性不同,即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作为资产的所有者。当然,
这也反映了劳动者在社会中地位。马克思眼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统治地
位,社会主义则是劳动者占统治地位。在马恩著作中,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并非是对一般的私有制的批判,而是主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资本家这样
一种对立的矛盾关系进行批判,认为资本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不合理、
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必须由劳动者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所以,在
他们的经济学说中,劳动及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居于全部
理论所围绕的轴心地位。比如,在劳动价值论中,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的
劳动所创造,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剩余
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创造发明之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石。其前提就是资本家不劳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
余价值。马克思从价值到剩余价值,从剩余价值到利润,从利润到平均利润、生
产价格的分析,都贯穿着雇佣工人即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他们的劳动才是
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则作为剥削者亦是不劳动者,只是单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
不劳而获地拥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
者的手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恩格斯讲得更明确,他说,
全部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引者注)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是生产全
部价值的唯一阶级(同上,第1卷第348页)。为此,马克思也曾批判过那种认
为资本家也是劳动者,其收入是监督工资管理工资的观点,完全否定
那些关于资本家是劳动者的说法。实际上,如果资本家也是劳动者,或者是从事
复杂劳动,创造较高的价值,那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理论学说就
倾刻瓦解,不复存在。否则,假如资本家也是劳动者,商品价值的构成这发生变
化,剩余价值的主体就要重新认定,剩余价值率就要重新计算,最根本的是整个
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并非如马克思讲的是一种对立、对抗性的矛盾关系。

  应该说,在马克思的理论尚未成为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的实践之前,经济学
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基础问题上的争论是存在的,比如,价值的源泉问
题、剩余价值理论是否科学的问题等,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结论性思想在有些国
家成为现实以后,争论就主要是在根据结论所建立的社会制度方面,尤其是苏联
东欧巨变后,情况更是如此。对马克思理论的前提的争论明显被忽视。

  世界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主流的居统治地位的在经济形态。
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未必就是自己的劳动与自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资本的所有者也不一定只是把自己的劳动力与自有的资本相结合,因此将自己的
劳动力与别人的资本结合在一起,可能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也就是说,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能拥有同样多的生产资料,甚至也不能保证每个有劳
动能力的人都能拥有生产资料。所谓平均地拥有生产资料,无代价使用生产资料
的制度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
前提是否成立,就是人类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于马克思所以要将资本家排除在劳动者之外,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马
克思并没有否定资本家在经济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体力与脑力的耗费,只是强调
资本家指挥和监督的活动完全是为了要进行剥削亲自花费必要气力(《资本
论》第3卷第435页)。并且,根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大量经理人员的存在,以
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合作企业的存在,他觉得资本家的存在对于社会来说已经
是一种多余。他说,工人自己创办的合作工厂,它们提供了一个实例,说明资
本家作为生产上的职能(指管理职能——引者注)执行者对工人来说已经成为多
余的了,就像在资本家看来,土地所有者的职能对资产阶级的生产是多余的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第552页)。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因为工
人完全有能力自己指挥和管理生产过程,就已经到了资本家的管理是多余的时候,
从而这种单纯凭借资本所有权的管理并不具有劳动的属性。

  但是,这里必须提出的问题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家,在现实社会中究
竟是否属多余?这是实质所在,要害所在。如果资本家并非多余,那么资本家对
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恐怕就不能排除在劳动之外,自然,资本家也就不能排除
在劳动者之外。在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中,人们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商品,进行
交换。这里首先包含:生产资料是物质前提,而生产资料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谁先拥有生产资料,则谁在生产中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不
过,由于生产资料本身就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产品,也是商品,客观上就存
在着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且这是一种排他的所有权。作为生产资料的资产,
不可能同时处于既是我的,也是你的状态,这在事实上就否定了所有权的存在。
其次,劳动者开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不等于他同时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拥有的生产资料,或者是继承先辈的财产,或者是自己劳
动的成果(包括通过交换形成的)。如果一个人开始作为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
动能力,但上一辈并未遗留下任何财产,他就只能是一无所有的劳动力所有者;
如果他的劳动只是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消费,他仍然是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劳动力也只能与别人拥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他也不可能无
偿使用属于别人的生产资料。再次,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其拥有的生产资料
并不只限于跟自己或本家庭的劳动力相结合。这在市场经济下面是常见的现象。
一个人或者是遗产的继承,或者是生产经营的积累,手中拥有了较多的资产,但
在自己和家庭劳动力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不是雇用别人的劳动力,就是把资产要
素有偿租借出去。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资产所有者来说是不经
济的。但他也不会无偿地白白让别人不会任何代价使用自己的资产。重要的是,
我们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异,承认有劳动力
但可能缺少资产要素或拥有资产要素但劳动力不足是基本事实,抹煞这个差别,
或者对资产要素进行平调,搞抑富济贫,违背劳动者的意愿,实行公有制,取消
私人对资产要素的所有制,都不利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
文明和进步。那么,在生产要素仍然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下面,人们对资产要素
的所有权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资产要素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资本家就并
非是多余的社会经济现象。否则,谁又会去积极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
本耗费,勤劳俭朴,认真积累资产呢?人们不仅不能将资本所有者排斥在劳动者
之外,也不能作为剥削者看待。因为,马克思经济学中关于剥削的基本含义,主
要是以资本家作为非劳动者,才出现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关系,由此才将资本家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作是剥削现象。而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工人都作为
劳动者的前提下,原来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关系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者之间
的关系就再也不能以剥削关系对待了。

  倘若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并非是一个多余的阶级,实际上马克思借以立
论的整个思想体系就出现了动摇。当然,不仅他的一些结论是非科学的,而且他
所依据的前提对社会的本质分析也值得怀疑。人们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
识就要重新审视,关于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对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多
少年来人类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纷争纯粹是一场天大的误会,就如唐吉诃
德与风车作战一般,完全搞错了对象。诚然,市场经济是以资产要素所有权的私
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本身也不是没有矛盾,劳动者之间在资本所有权方面、收
入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是差距越大越好,悬殊越大越好,不过,即
时存在这样的问题,也不能硬是要归到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两个阶级的矛盾上
来认识,这些应该靠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和税收调节来解决。

  必须指出,研究表明资本家阶级不是一个多余的阶级,马克思理论学说的前
提不可靠,但并不等于马克思理论思想就没有积极的意义。他的劳动者所有制、
劳动者占统治地位、人人必须劳动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想象,假如一个社会有相当多的人不
是靠诚实劳动,而是靠偷盗抢劫,靠特权强制,靠食利息为生或致富,这样的社
会还有什么希望,还有什么光明可言。只有在劳动者及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基础
上,人类才能出现真正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如果因为马克思理论的前提不符合
客观现实,就将马克思说得一无是处,这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如同一个人抓错了
小偷,可是不能因此就把凡抓小偷都当作是错误的行为一样,马克思讲资本家是
非劳动者不符合事实,但不能因此也怀疑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正确性。

  还需要提出,由于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并非多余,实际上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的概念定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颂扬,以及资本主义与社
会主义之间矛盾冲突就只是一场忽视前提、根据很不充分的辩论,是明显的误会。
当然,人们多年来已经习惯于两种社会制度的争论,一下子说这种争论是一场误
会,这无论是对赞成还是反对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人们,可能在感情上都难以
接受。但我的看法是,关键要搞清楚这种误会是理论研究的结果,还是一种毫无
根据的主观臆断,或是感情用事的行为。理论本身也许有所偏颇,但必须遵循科
学的原则进行争鸣。

  与封建专制制度对立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如果说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并非多余,资本家也并非是不劳动者,那么
就不仅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而且人们原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概念就不复存在,以至于本来就没有什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几个世纪以来人
们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实际上是以一个错误的事实为前提,这种争
论当然不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不过,要是原先人们观念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必
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即那些自以为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是什么主义的社会,那
些自以为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又属于什么样的社会?又如何解释当今世界在冷
战后出现的冷战思维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传统的历史发展逻
辑,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取代封建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制度。了解当代社会,离
不开对封建社会的分析。而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
人与人关系上,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为基础的,表现为人与人的依附和隶属。
在这种社会中,封建君主是最高的统治者,在中国,封建皇帝还是天子,是
天皇大帝派到人间的主宰。在封建国家,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权力都
集中在他手中,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归他所有,由他生杀。所谓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何况民了。当然在人的隶属关系下面,一切物质财富也是封建统
治者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室。实际上,封建统
治是典型的专制独裁统治。这里自然没有什么人权、民主、平等和自由可言。还
必须提出,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认识上,是把封建社会看
作是取代奴隶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对奴隶社会的进步。但在我看来,封建社
会与奴隶社会相比,只是程度不同的专制独裁统治,本质上都以人的直接统治和
服从为基础。有学者认为封建社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不完全的人身依附关
系,我认为这其间的差别不大,最多是统治者套在人民脖子上绳索有时会松一些
而己。

  在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后,现在我们就有可能研究代替封建社
会制度的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实际上,这里已不需要多少新的发明和创造,
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些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文献都讲得比较清楚,在封建社会的
基础上,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新型社会制度。
这一点也基本为人类所认同。这样的一种制度,当然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
会主义。虽然在历史上,所谓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的基础上产生的,但资本
主义很难涵盖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全部内容,当然,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
也不足以能代表新的社会名称,尤其是许多从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国家,这些国
家仍然有着较多的封建社会的痕迹。那么,与封建社会制度对立的社会制度究竟
叫什么?我的认识是,可以叫民主主义、或者叫民权主义。而且,我还认为,具
体叫什么名称,不是十分重要,关键是看这种社会制度所体现的内容。就内容而
言,与封建社会制度对立的制度应该包括:在政治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
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家政府的决策管理者从公众选举中产生,并且接
受全体公民的监督,人民有权罢免自己选举的政府官员。强调立法、司法和执法
独立,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经济上,建立起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确立人们
从事经济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人
们劳动和通过劳动积累形成的收入权利。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反对人为垄断,
反对特权和超经济强制。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在军事上,强
调军队是国家的工具,军队国家化。防止军队成为私人的工具,为个人所利用。
在外交上,按照人类所认同的人的权利原则,处理好国际关系,促进人类的和平
与发展。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大概的原则,总之应该充分体现一切为着人民,一切
服从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的意志与愿望。

  明确封建社会以及与封建社会对立的制度,自然我们就能以是民主还是专制
来对现行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区分,以往那种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划
分已经难以准确说明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状况。

  消除几个世纪误会的重要意义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
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人类必须为着共同的理想和
目标,扩大对话、交流和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结束几个世纪以来关于资本主
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消除本来就不该出现的误会,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澄清是非,
克服偏见,加强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造福于全人类,必
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在消除误会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完全没有顾及到理论的
逻辑前提是否可靠,大多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结论的范围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普遍都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简单把资本主义归结为私有制加市场经济、把社会
主义归结为公有制加按劳分配,同样不能概括这两种社会比之于封建社会究竟有
多大的优越性,而且也难以准确反映这两种社会制度有多大本质上的对立和矛盾。
因为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究竟是公有制多一点,还是私有制多一点,主要取
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资源要素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资产要素的所有权
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劳动能力参与收入分配也是必然的。但这些都很难构成涉及
制度性质的重大区别。真正能够反映区别的,应该看劳动者或民众在社会中权利、
地位和义务,看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程度状况。退一步说,在承认资本的所有者
本身就是劳动者,亦非为社会所多余,而且为社会所需要的情况下,即使认定资
本主义是体现民主的社会,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有着更高民主的社会,可是我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名称仍然难以体现民主社会制度的特征。消
除长期以来的误会,我们就可以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追求能够反映人类理想和
进步的共同价值,而不必纠缠于传统的矛盾争端。关于人类的共同价值,我认为
至少包括:人道、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和平、法制、正直、善良、诚实、
信用等,反对残暴、非人性、专制、独裁、战争、等级制、欺诈等。所谓多元化,
应该是基本价值趋同基础上的多元化。

  第二,抛弃原先的制度陈见,就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探求解决的途径。

  由于多年来人类争论不休的本来并不该存在的制度对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
时间。现在摈弃陈见,就可以对人权、民主、自由、平等,以及资源、人口、环
境、贫困、腐败、犯罪、吸毒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认真、积极和广泛而深
入的对话和探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并且不受原来框框约束,从新的视
角、新的起点研究探索。比如,人权、贫困、腐败、污染等问题,以往一些学者
们包括政治家们都将这些问题与所谓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当
作是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相关的现象。现在,我们对此就需重新认识。关
于人权、腐败贫困、污染等问题,尽管是世界各国虽然程度不同但普遍存在的现
象,实际上并不就是跟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不是哪一种制度所特有
的现象,不能将这些当作是某种制度的腐朽性因素。不过同时我认为,一个国家
民主的程度不同,这些问题的表现也不一样,并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可能也有
差异。为什么有些国家问题相当严重,说到底主要跟这些国家没有彻底地废除特
权、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督防范机制有关,在民主制度方面还有不少漏洞。如果遇
到一个比较专制独裁的国家,腐败则可能是正常现象,相反没有腐败却是不正常
的。还有贫困问题,不仅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而且与一个国家的民主情况
同样密不可分。很难想象,在一个集权和专制独裁的国家,会不出现占人口大多
数的贫穷问题。自然,这样的国家根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向贫困宣战。因此,解
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积极建立民主制度,首先保障人权,促进人的
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创造雄厚的物质条件。同时,
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决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新的世纪是改革的时代。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陈旧的、僵化的意识形
态,一直是改革开放的严重障碍。原因就是害怕改革离开社会主义的方向,
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使得改革的内涵过大,外延太小,面临重重屏障和
无尽困扰。现在清除的思想的干扰,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的误会中走出来,我们就可以用新的观点、新的思维认识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
讲,改革的实质,是要按照民主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与政治方面的改革,通过
人的权利的重大调整,克服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责任约束现象,确保劳动者在
国家中的地位、权力、责任、义务和利益的对称性,实现劳动者的自主性、平等
性和互利性,从多方面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达到既有利益刺激,
又有行为规范和约束。这种改革,既非是原来意义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也非是简单引进一些资本主义的因素,当然这并不影响从有些国家中学习与
民主制度接近或者本身就属于民主制度的东西。改革,也不是硬是要保持本国的
特色,相反,要吸收人类民主进步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内容,借口本国的特殊性、
阶段性,远离人类发展的共同走向和趋势,只会导致僵化和保守,就会错失改革
的良机。这样的改革,怎么能与世界的发展融合,怎么能积极的开放,相反很可
能趋于封闭,即使开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消除误会的基础上,人们还可以
根据民主制度的一些原则,深入研究和探讨改革的一些具体细节以及改革可能出
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劳资关系和矛盾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以往
由于根深蒂固的公有制情结,对资本的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完
全看作是剥削关系,不是采取排斥的态度,就是对现实雇工中出现的问
题基本采取回避的态度,反正把雇工的存在当作是权宜之计,根本就没
有以积极的姿态去解决矛盾。但是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地允许让雇工
现象存在,而是要切实解决雇工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
益。应该承认,在现实雇工中,虽然资本所有者和雇工都劳动者,但由于资
本所有者所处的特殊有利地位,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事实,雇工本身明显
处于不利的地位,是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和伤害的一簇。在这方面,如何建立起劳
资双方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切实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雇工的
权益,就必须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做到既保证资本所有者投资的积极性,
又使劳动者雇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保障,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摆脱多年的历史性的误会,对于处理一国内部的统一问题,也可以拓展新的
视野,拓宽新的思路。现在中国正在通过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
一国两制的内容主要是大陆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对将要统一的区域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如果以为多年来的两个主义之争是天大的误会,那么
所谓一国两制国策提法就不准确和科学。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假定
尚不可靠以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再作为两种对立的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也无继续存在的必要,再谈一国两制,就只能意味着在一个国家中,实
行或允许民主制度和不民主制度这样两种制度,但这势必会引起新的争论,究竟
是民主的一方去统一不民主的一方,还是不民主的一方去统一民主的一方?再说
一个国家公开实行民主与不民主的制度,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许多问题可能都
会被十分敏感和尖锐地提出来。我斗胆以为,关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从发展
的眼光分析,可能还是要在民主的范围内,在民主的基础理论上,并且要以先进
去统一落后,这才符合发展的趋势,符合统一的规律。继续用传统的一国两制
方针,避开一些实质性问题,我感到统一的大业很难实现。

  第四,告别冷战思维,促进全球范围的多方面的协作和合作。

  现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世界。但是在全球化问题上,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些国家也想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不愿意失去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可是对全球化趋势又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认为全
球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害怕本国在全球化中处于被剥削和掠夺的地
位,害怕在全球化中丧失国家主权。

  其实,在克服了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误解以后,对全球化的
消极方面就应重新认识。首先,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主要表现为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合作增多,交易市场和资源配置越来越多地在全
球范围内进行。虽然由于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不同,但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是世界
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发达国家单方面的要求。其次,
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趋于平等的国际经济。全球化反映着世界各国经济国际化
的趋势。虽然由于各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全球化进
程中有的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有的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但就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WTO)这一经济全球化的反映来说,一方面,WTO中的游戏规则如最惠国
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政企分开规则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性,另一方面,
加入WTO,才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制定,争取发展中国家应该具有但未
具有的权利,使之更趋于平等和完善。再次,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主权
的丧失。有些人们比较担心的,就是忧虑加入WTO后,会在外国干预下损害国家主
权,甚至讲国家主权会被碾碎吞噬。究竟如何看待国个问题?关键是
两点:一是看发展中国家内部是否建立起统一市场,是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经
济自由化?如果这些国家内部没有认真深入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
革,国内仍然存在着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产权不清、
利益不顺的情况,你加入了WTO,又如何能不允许来自国际方面的干预,国内都没
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不平等、不自由的状况,怎么会与多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公
平的交易与合作?这样的国家,如果实力较强大,也不可能平等地对待别人,而
往往经济落后,则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干预。比如有的获得独立但少数特殊利益
集团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国内劳动者的权益没有保障,阶级剥削、政治压迫继续
存在,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明显处于不平等、不合理的状态,以至于对本国人民
的沉重剥削养肥了一个官僚阶级,造成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城乡对立、贫富悬
殊、政治腐败。这样的国家假如受到干预,就强调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只能是一
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二是对正常的国际商品交换与合作,如果是按照WTO的规则,
通过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虽然涉及到主权的让渡,
但是双向互动的,并无主权的丧失或受到侵犯问题。最后,在全球化中,发展中
国家是否面临着剥削和掠夺?我的观点认为,由于不存在过去那种所谓资本主
社会主义的对立,原来意义上的剥削和掠夺就不复存在。在正常的经
济交往中,只要是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尽管也会出现一方得利、一方吃亏的情形,
但不能简单地当作是剥削和掠夺看待。剥削和掠夺的情况,只有背离WTO规则,在
政治上搞强权、经济上搞强制,搞歧视,强行进行交换和分工,才有可能出现。
但如果自己技不如人,体制上又有很大漏洞,在国际交易中吃了亏,赔了本,就
反咬一口,说是受到了剥削和掠夺,则属无稽之谈。

  结论:以批判教条主义为出发点,,通过抽丝剥茧,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来
龙去脉,澄清其理论前提建立在一个错误的事实基础上,从而指出几个世纪关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争论是极大的误会。进而提出以全新的视角、全
新的思维,在更高起点上认识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人类走向全球化
的进程中,最大的障碍是那些长期盘踞于人们头脑中的不合时宜的教条。这是本
文研究得出的最终成果。今年是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在人类进入21世纪
的时候,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人们近在咫尺,各国的首脑实在应该跳出传统
的束缚,重新审视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争论,摆脱冷战思维,用民
主、平等、人权等共同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作者本人真诚地
希望此文的面世能引起人们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同时欢迎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
当然也保留进一步探讨的权利。(此文写于200010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