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剩余价值是个伪问题
抱着学者的审慎和怀疑,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积累,撰写了《马克思经济学批判》一书,很希望能在大陆出版,与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进行讨论和争鸣。可惜,很难有可能的空间。想到一个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近14亿人口的国家,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充满自信却不让怀疑,我实在不以为然。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何惧批判?一种理论被奉若神明,以真理看待,却不允许怀疑批判,如此,怎么可能融入人类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为此,将专著以文章的形式系列表达,非常欢迎有兴趣的各位同仁讨论和批判,一起来辩明理论的是是非非。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用恩格斯的话说,《资本论》“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5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于《资本论》全书的一条红线,主要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列宁讲“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444页)。并且,至少是中国的经济学者,都知道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另一个叫“唯物史观”)。问题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能否成立?这决定着他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当然也影响到他的另一个发现“唯物史观”)能否站得住脚。
中外经济学中,批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者不在少数,但处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如何紧扣马克思原著和其中的逻辑,抽丝剥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不可靠性,这是本人跟其他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批判有所区别的地方。马克思发明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主要基于三个不为人所熟知和重视的前提假定,1.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是“多余的阶级”;2.资本家是非劳动者;3.资本家的“劳动”是“剥削的活动”,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本书的观点针锋相对,指出这三个前提假定并不存在,是无视客观的事实。
首先,资本家不是“多余的阶级”。人类经济在经过人受制于自然、人隶属于人的历史阶段以后,进入到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即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阶段。这个阶段,资本与劳动成为两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素,资本与劳动都是短缺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本的所有权、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是必须的存在,不可缺少的存在,当然不是“多余”的阶级。其实,我早就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是准确的概念表达,在严格意义上,用市场经济概念替代资本主义经济更加准确和科学,如果讲资本主义经济,最多是突出强调了资本在其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这种观念有嫌过时和僵化,可能也是受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都是重要的经济范畴,也是平等的经济范畴,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更能反映人类在第三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特征。而且,我还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最后的一个经济形态,并非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是人类最后的经济形态。
其次,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本身就是劳动者。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值。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不会自发地增值,必须依靠资本所有者对资本的使用。而资本所有者使用资本的过程,就包括了资本家劳动的过程。对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细分。在我看来,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至少表现为市场调研劳动,持有资本的人,如何投资支配资本,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决策规划劳动,要进行资本投资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劳动,资本所有者可能并不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但不等于对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无动于衷或袖手旁观。马克思将资本家看作是单纯的资本所有者,排除在管理之外,实际上漠视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不管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多少雇佣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本身少不了资本所有者对他们的管理。资本家参加劳动,并且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就从根本上颠覆了马克思经济学顽固坚持的“工人阶级是创造价值唯一阶级”的观点。资本家在经济过程中投入的多样化的劳动,无疑构成了商品中所包含着的价值,构成了资本家劳动的收入,至少应该相当于工人的工资,是活劳动的范畴。仅就这一点,即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家收入来源于工人创造而被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堪一击。联系到本世纪初,中共中央文件中都提出,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实际上至少表明已承认资本家的劳动者身份,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明显退了一步。
再次,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的劳动不是“剥削的活动”。资本家不是多余的阶级,资本家作为劳动者,就决定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是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马克思认定的劳动者与不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非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得自己劳动的收入加资本的收入,形成利润,并不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尽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会面临一些复杂的情况,可能出现分配不合理的情形,但不能将非剥削问题作为剥削问题看待和对待。
在事实面前,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划时代的谬误,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一旦发生动摇,也就对被有些国家奉为“宇宙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宣告了马克思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