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加剧工人的苦难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批判之三 由于资本的存在,给工人的利益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必须消灭资本,这是马克思研究《雇佣劳动与资本》的重要目的。可是,事实是否如此?马克思的理论能否站得住脚?必须弄个究竟。 一、利润与工资不是成反比的关系 在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由于他把资本与劳动看作是对立的阶级关系,因此同时将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利润看作是“成反比”的关系,即资本家得到的,就是工人失去的,资本家增加的部分,就是工人减少的部分。马克思讲到,“工资和利润是互成反比的。资本的交换价值即利润越增加,则劳动的交换价值即按日工资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润增加多少,工资就降低多少;而利润降低多少,则工资就增加多少。”“利润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劳动的交换价值同样迅速下降,相对工资同样迅速下降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最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情势,即资本的尽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质生活,也不能消灭工人的利益和资产者的利益即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状态。利润和工资仍然是互成反比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0-37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的这一套理论究竟有多少可靠性,到底情况如何?我认为,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面,或者在某个具体的企业,可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资本家的利润在增加,工人工资在减少,不仅在相对量上,甚至绝对量上,也是如此。但是,就整体企业来说,在较长的时间里面,这种“成反比”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就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的理论还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他说“工人的收入随着资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0-37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恐怕稍微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假如存在着资本增加工人工资也同时增加的情况,哪怕资本增加得多些,象马克思讲的“迅速增加”,但是怎么就仍然是“互成反比”的关系呢? 今天相距马克思写《雇佣劳动与资本》小册子的1847年,已经有了170年左右的历史,撇开马克思当时的情形不谈,按照马克思工资与利润成反比的逻辑趋势,应该说工资所占的比重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在事实上,中国大陆经济学界一个广为引用的数据是,“美国1870-1880年,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50%;1980-1984年间,劳动收入占74.3%。资本收入比重,1880-1890年间为24.5%;1970-1974年间为16.6%”。而极具讽刺意味的,“目前美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占56%左右,我国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2006年为40.6%;目前美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企业经营利润占12%左右,我国营业盈余2006年为30.6%”(见李济广《劳资分配比例的中外比较》《统计研究》2006.10)。美国尚属自由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资本化程度高的国家,工资比重都没有降低,何况欧洲社会福利保障水平高的国家。可见,马克思出于对资本的偏见,以极端的态度看待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不过,如果马克思活到今天的话,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二、工人的境况不是越来越差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在歪曲事实的基础上,制造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恶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眼中,就是工人的状况越来越差。为此,他有很多的理论表述。例如,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资本迅速增加对工人有好处的论点”,他为此辩解,“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随着资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横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鸿沟也同时扩大,而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也随着增大”,“所谓资本迅速增加对工人有好处的论点,实际上不过是说:工人把他人的财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残羹剩饭就越多,能够获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资本的奴隶人数就增加得越多。”“即使资本的尽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也不能消灭工人的利益和资产者的利益即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这里,马克思首先给资本定了“死罪”,在他眼里,作为资本的对立面的工人只能越来越没有地位。 在谈到分工对工人的影响时,他说,“分工越细,劳动就越简单化。工人的特殊技巧失去任何价值。工人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单调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不需要投入紧张的体力或智力。他的劳动成为人人都能从事的劳动了。因此,工人受到四面八方的竞争者的排挤;我们还要提醒一下,一种工作越简单,越容易学会,为学会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生产费用越少,工资也就越降低,因为工资像一切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分工使得“劳动越是不能给人以乐趣,越是令人生厌,竞争也就越激烈,工资也就越减少。工人想维持自己的工资总额,就得多劳动”。“这样一来,工人为贫困所迫,就越加重分工的极危险的后果。结果就是:他工作得越多,他所得的工资就越少,而且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工作得越多,他就越是同他的工友们竞争,因而就使自己的工友们变成他自己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也像他一样按同样恶劣的条件出卖自己。所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归根到底是自己给自己,即自己给作为工人阶级一员的自己造成竞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在谈到机器对工人境况的影响时,马克思认为比分工的影响更加严重,情况更糟糕。他说,“机器也发生同样的影响,而且影响的规模更大得多,因为机器用不熟练的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代替男工,用童工代替成年工;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向街头,而在机器日益完善、改进或为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替换的地方,机器又把一批一批的工人排挤出去”。“现在要得到维持一个工人家庭生活的工资,就得消耗比以前多三倍的工人生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7-3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够了,马克思以阴暗的心理,恶毒的语言诅咒资本家的罪恶。但是问题是,如果真象马克思讲的那样,为什么今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劳动的时间减少很多,先是“实行8小时工资制”,现在每天劳动平均低于8个小时,据说德国工人一年劳动时间是187天,休息178天(也有人反驳说只有134天),因为我没有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的经历,掌握的信息资料有限,我想,欧美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会认真判断马克思所讲的情况是否真实。如果马克思讲的是对的,可能欧美资本主义早已不复存在了;如果马克思是错的,是污蔑和陷害,自然欧美各国人民对马克思也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了。否则,为什么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在他的发源地却臭名昭著呢?不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分工的专业化和机器的使用,反映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目的是让人们的劳动紧张程度、强度在减轻,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与马克思当时的情况相比,恐怕欧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工人会讲今天的生活状况比那时差得多,比那时还不幸福。反过来,不用说共产党统治已经垮台的苏联东欧,看看今天号称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大陆,工人生活的状况到底是优越于欧美呢,还是恶劣于欧美呢?这也能从反面证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荒谬绝顶到什么程度。 三、资本主义经济不会灭亡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认识资本的本质,无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凭空捏造资本的罪恶和工人生活悲惨的情况,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认定资本主义必须和必然灭亡,产生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越迫使资本家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利用既有的巨大的生产资料,并为此而动用一切信贷机构,产业“地震”也就越来越频繁,……也就是说,危机也就越来越频繁了。”资本主义“这种每天空前大量增长的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终于造成一种定会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陷于灭亡的冲突。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化,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社会分裂为人数不多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它的极大多数成员却几乎得不到或完全得不到保障去免除极度的贫困。社会的这种状况一天比一天显得越加荒谬和越加不需要了。它应当被消除,而且能够被消除”。“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0、3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可是,除了不堪一击的马克思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谬论,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并没有马克思所讲的那样对立的矛盾,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相反以最发达的文明和进步屹立于世,遵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苏联东欧、中国、古巴、委内瑞拉等建立了马克思所谓“一个新社会制度”的国家却破产的破产,倒台的倒台,灭亡的灭亡,有的也正在走向灭亡。批判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指出其理论没有足够的事实支撑,也说明真正要灭亡的不是资本主义,不是资本,而是马克思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经济学思想以及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