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就是梦幻泡影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批判之四 马克思《哥达纳批判》对拉萨尔思想观点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阐发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不同主张。他指出,拉萨尔派一方面谈到“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另一方面谈到”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这些人犯了多麽大的罪”,是在“用民主主义者和法国社会主义者所惯用的关於权利等等的空洞的废话,来歪曲那些花了很大力量才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那么,马克思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後;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随著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份涌流之後,-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终于亮出了底牌,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分配观”。 马克思讲了重要的两层意思:1.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可是,在我看来,什么时候劳动能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只要有人类存在,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臆想。人类就其本性而言,是一自私利己的经济动物,总是存在着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就需求的欲望来说,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并且,这些没有止境的利益追求,客观上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实现,不可能有外在的恩赐和赏赐。劳动对于人类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倘若不劳动也能获得利益的满足,这个人可能一定会放弃劳动。在经济学上,劳动对劳动者,就是为了利益需求的满足而付出的成本或费用,是一种牺牲或痛苦。所以,劳动永远不会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只能是实现利益满足的必要手段。马克思的“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干脆就是一种天方夜谭。 至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际上与“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逻辑上具有一致性的提法。马克思讲,随著“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份涌流”,“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多么美妙啊,这多有诱惑力啊,多有欺骗性啊!但是,从人类长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人类生产力确实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物质财富也会不断增加。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财富的一切源泉能不能充分涌流?涌流到什么程度就让劳动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类分配就开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我认为就是不可能事件。物质财富尽管有很大增加,但到不了极大和充分涌流的程度,尤其是到不了多得不能再多的地步。如此,如何各尽所能?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能成为这样的分配主体?谁又保证做到满足这样的分配?再说了,“按需分配”,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吗?每个人的需要跟劳动没有关系,干得少的可以得的多些,干得多的宁愿得的少些?近乎于白日做梦。一方面,物质生产力永远达不到,另一方面人类达不到这样的思想境界。相反,表面上这样分配的结果,只能导致生产力的大破坏,物质财富的大倒退。由此,我联想到中国大陆毛泽东搞“人民公社吃食堂”,大家吃“大锅饭”,开始有点肉,有干饭,后来只能吃稀饭、喝稀汤了。事实上,就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最好的回答,也是极大的讽刺。 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可是,我们明知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虚幻泡影,是永远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根本不会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马克思认定的资产阶级法权,以及资产阶级法权反映的“公平分配”、“平等权利”,还有与之相联系的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就是人类最后的经济形态。马克思用画饼充饥、海市蜃楼的幻觉印象批判现实、改变现实,他把别人的纲领性的认识看作是“空洞的废话”,现在反过来证明,马克思自己的提法才是一个“空洞的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