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是否会形成新一波的“社会性大讨论”——政府“包容审慎”的底线在哪里,或许是各界认同的议题之一。 北京时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例行的常务会议上,中央政府总理李克强称,“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此次会上,李克强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 分析指,李克强在国务院会议上谈微信,很可能与不久前中共党宣部门打击微信公众号的行动有关。被打击的微信号实际上是以自媒体形式出现的经济实体,党宣部门以“不符合意识形态标准”为由,查封了一大批以娱乐业作为报道内容的微信自媒体账号,据信,相当一部分的账号运营方的主体是千万级别以上的资本支撑。李克强的此番“包容审慎”的表态,是以政府管理思维和经济发展的思路对微信公众号查封事件的正面回应。 李克强以政府早期对微信包容为例,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新业态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更加审慎的态度面对。对此,舆论的解读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是对之前封杀公众号的一个相当明确的表态。李克强作为政府总理的表态,其信号意义明显——中国政府可以用更加宽松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公众号作为自媒体存在的价值,即便是用意识形态的标准衡量,面对公众号这样的“新业态”,还是要“看一看”再规范,不要沿用老办法去管制。 公众号被封杀后,舆论普遍认为,党宣部门是管理在“一刀切”的做法。 亦有观点人士称,上述说法只是一直误解。李克强政府一直鼓励“万众创业”,特别是依托互联网创业,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提法也正源于李克强。公众号关联太多互联网个人创业者的前途和命运,李克强只是从创业角度希望政府管理要更加谨慎。 尽管此次被封杀的,多是微信上的自媒体公号,但与李克强力挺的微信相比,二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李克强说的微信是通讯工具,是从创业的角度考量;而被封杀的媒体公号,是娱乐类,是资本逐利下影响公序良俗。 而从创业角度和政府管理角度——自媒体的管理角度看,这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领域和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