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因素催生了部分人的这份躁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可能是主要动因。GDP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外贸出口即将超过德国而列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达一万亿美元,加上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里的那些新建的高楼大厦,这些亮丽的数字和表象的确容易使人产生遐想甚至冲动。然而这些东西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却值得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恰好是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发生发展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就象全球化对于世界一样是个新东西,究竟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改革开放使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全球化使得国际资本必然涌向更能增值的地方。中国广大的廉价劳动力,刻意优惠的政策条件,极为宽松的环保限制,以及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以牺牲两代人的福利为代价快速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都使得中国成为了国际资本的最爱,二者一拍即合。这种巧合恐怕是大多数人都始料不及的。资本的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篱笆奋不顾身地涌向了它最想去的地方,而促成这种结合的东西就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是港资,然后是台资,日资,东南亚,歐美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投资者们建工厂,进设备,出技术,定标牌,产品部分趁机在内地市场出售,大部销往国际市场。如果大家都把生产放到一个地方,然后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那个地方的GDP呀,出口额呀能不高吗?的确,在世界许多地方现在都可以看到大量的MADE IN CHINA 的产品,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出自中国本土企业?更难看到打着中国企业自身品牌的产品。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大量的国营企业的关、停、并、转和大量的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出大力流大汗的工人们的下岗失业。国际投资的结果是GDP算在你的头上,出口创汇也算你的,贸易顺差的责任你背上,利润我拿走。当然中国政府也增加了一些税收,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虽然多是一些所谓“血汗工厂”式的就业。老实讲,如果没有全球化这个东西,这种靠外国大量投资快速带动经济总量发展的好事也落不到中国的头上。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是好的,但这种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数字和成就与靠自己国家工商业的发展创下的成就终究不完全是一回事。试看当今居于世界经济前列的国家有哪个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在世界大赛现场的广告看板上你能找到中国的品牌吗?在今年世界杯的现场好不容易看到了中国字的出现,那还是百威啤酒在英文之后不知为什么加上了两个中国字“百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经济摩擦挺厉害,那是日本真正给美国在经济上造成了威胁,人家那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那一次老美是真急了。好在过后不久美国的IT行业蓬勃发展,美国又重新占领了竞争的高地,日本的威胁得以减弱进而忽略。而这拨中国发展跟美国的关系上怎么看也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这对猫和老鼠相依相偎,甜甜蜜蜜,根本没有当年日本给美国带来的那种咄咄逼人的竞争。这种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质量去赚取资本增值链中最微薄的部分的发展方式是容易换来美丽的面子----亮丽的数字,但赢得了多少里子只有自己知道。这种增长不值得大吹大擂,盲目骄傲,以这种并不可靠的增长为基础去头脑发热,急于“崛起”,更象是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