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2》火了。自7月27日上映以來,該影片一路飆紅,截至8月6日16時,《戰狼》票房已破30億。 高亢的愛國主義和濃郁的英雄色彩作為硬核,血脈賁張的打戲和乾脆直接的故事作為包裝,這道被形容為“用好萊塢方式烹製的中國硬菜”在攬獲惹眼票房的同時,也難得地拿下了觀眾和媒體的合格口碑。而在各路人馬加班加點地總結《戰狼2》的成功經驗,暢想國產商業大片的前景和未來之時,也有評論者跳出作為成功商業片的《戰狼2》,嘗試從民族主義、世界秩序和中國道路等多個視角去探索作為主旋律故事的《戰狼2》。 事實上,《戰狼2》收穫的絕非“清一色”的好評:在不少觀影者表達澎湃昂揚的自豪感情時,也有觀眾用“浮誇”“尷尬”描繪自己的觀影感受。拋開《戰狼2》故事本身的素質不談,這似乎是大多數主旋律影片不得不共同面對的矛盾反響:愛國主義和英雄故事激盪人心,卻又免不得受到諸如“灌輸”的謹慎質疑。怎麼看待《戰狼2》弘揚的愛國熱情與民族主義?這成為思想界圍繞該影片展開的重要爭論之一。 自媒體評論人“飛岸”在《中國夢還是美國夢:從 和許多評論人一樣,飛岸也看到了《戰狼2》中國標記下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一人憑一己之力改變命運拯救他人,順便收穫榮譽與愛情。郭松民也曾在《 與大多數以中國為背景的主旋律影片不同,《戰狼2》將舞台放在非洲,故事上則參考了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和2015年的也門撤僑事件。獨特的背景設置,使更多人關注影片背後的當今世界秩序和中國國際位置問題。《戰狼2》中非洲撤僑、導彈襲擊恐怖分子營地等情節反映出,傳統意義上“不干涉”的原則正在悄然改變,中國在境外利益保護的意願和能力上都不斷增強。事實上,隨着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展,冷戰後國際體系對國家主權的侵蝕,靈活調整“不干涉”框架,讓中國“走出去”或將成為未來中國的必然政策選項。 《戰狼2》劇照:保護難民 在肯定中國“走出去”的趨勢同時,一些評論者更關注中國在國際政治格局中面臨的種種困境。如郭松民便認為,儘管戰狼系列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為口號,電影卻有意無意地迴避了國家的語境,以“孤膽英雄”來打下中國海外利益受到侵犯的局面。這種迴避,恰恰凸顯了當下的國際困局:當下世界秩序,實際以美國為核心,以其依賴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所建立的世界霸權為框架——這就是為什麼在面臨境外利益受侵的問題時,中國既無法積極涉入該國政局,也難以動用軍事力量保護中國在該國利益:撤僑、放棄中國在該國利益,成了影片和現實中中國的共同選擇。 但“走出去”成為困擾,還得反思現有國際政治框架本身的局限。資本主義全球化,使各個國家和民族不得不面臨在世界秩序中二選一的矛盾境地:要麼做壓迫者,要麼做被壓迫者。與其陷入“好國”與“壞國”,“好人”與“壞人”的庸俗爭論,不如着眼現實,看看非洲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也看看當下世界秩序下真正的受益者——以往從事黑奴貿易的非洲黑人酋長賺取了不比英國人更低的利潤,而今日美國貧民區同樣面對槍殺、疾病和糟糕的生存環境——說到底,不是西方人壞,而是資本主義洪流的赤裸本性所致。若既不想做壓迫者也不想做被壓迫者,“走出去”便意味着要走出一種新的理想和新的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