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现象”的再思考 当今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给世界留下了很多遗产。其中有个很明显的问题:霍金既然如此著名,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我在“霍金印象”的短文中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他没有提供可供观察的物理现象和数据,不像爱因斯坦所提供的对相对论的实验证实。但在与“双不”博(“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讨论中,公正地说,受他的启发,我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关于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哲学问题?这就是,“我们是否已经走到了物理学的极限,而必须开始不再依赖经典物理发现的原则?” 我们知道,在量子领域和微观粒子等的研究中,如欧洲加速器中心的实验后波色子的发现,完全是依赖加速器的性能的结果。换句话说,没有加速器就没法产生证据,也就是自然界不存在这样的粒子(为此作者等了40年后的今天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你注意的话,这个物理概念,“理论必须有实验数据支持”的根深蒂固的概念,是从伽利略用数学公式在小球落体实验后,开创了科学的定义,以来一直固守的物理科学原则。霍金的成绩之一,是“完美”的数学解释公式,而且很高深以至于很少人懂。但是,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原则,既是否在经过5个世纪后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否需要坚守在宏观世界的时空中的这个物理实验的原则?或根据天体物理和量子物理在今天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最少轻易地发现物理实验证据的情况下,依然依赖这个原则作为真理的判断?这里有最少四个问题?一,在多大程度上新的物理现象,如新粒子的预测,不容易发现?二,不“容易”发现和“不能”发现的界限在什么地方?三,不能发现的“逻辑”根据是什么?最后,霍金研究的领域(数学公式)是否符合“不能发现”的“纯粹理论物理”的领域?这四个问题中,我只有资格谈第三个问题,留其他三个,我爱莫能助,只有留给我们这里的物理大拿们显身手吧。 霍金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批评,大意是“哲学在本体论上没有新的发展,当今已经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前进了。这个重任必须由现在的科学(物理学)家来完成。”霍金的这个批评是正确的 – 但仅仅在,我毫不犹豫地说,范例体系问世之前的哲学状况。为什么呢? 根据康德,“自在之物(noumenon)”是世界的本体,是世界的现象的来源。没有自在之物,人类不可能取得经验,不可能取得知识。另一方面,人类的经验也在此画上句号了,因为人类不可能懂得自在之物。对此,他的同胞黑格尔的反驳是,如果自在之物存在但不可理解,那你如何知道这个界限的呢?对两种观点,以后都有支持与反对自不必说,关键的要点是,他们的学说,都至少有“部分真理“的见识。 范例提出这样的思想。我们的世界实质分为两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特点是,时空是特征,质和量并存,运动仅仅是“物质的运动”等。宏观世界还具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叫“相对的相对”;另一个叫“绝对的相对”。简略如此。 自在之物,属于“绝对的相对”的范围。也就是人类的物质探测仪器,不可能比“被探测物”更微小了。如果你硬要探测,必然会干扰被探测物的存在,既,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如果将数学的推导和发现用于这部分物质,科学家必然无法得到以往的物理实验证据。至于是否霍金的奇点研究和黑洞辐射理论,这就是我所谓的“霍金现象”,适合这个范围而可以不再提供经典的物理支持,那是物理学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