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运动产生物质”? 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对运动的看法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或,运动,是物质在运动。但在《论范例》一书中,作者提出来这么一个观点,与我们平日的观察相反,既,“运动产生物质”。 原文是这样说的,首先作者将我们的世界分为“宏观”和“微观”二个世界。然后,此书认为,在“宏观世界”中,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现象界”,存在的是,或者“运动的物质”,或者“物质的运动”,没有其他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情况。但在“微观世界”,作者定义之一,认为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运动,是物质的来源;物质,是运动的结果”。换句话说,作者认为在微观世界,是“运动产生物质”,和宏观世界的“物质产生运动”正好相反。这种“违背常识”的看法如何可能呢?首先一般人们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作者是对的,那么如果没有物质,既运动的“终结”前,是什么在运动呢?让我试图这样解释,看看是否有道理? 假如,我有一个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第一天,我问她,阿姨叔叔好不好? 女儿说好。一个星期后,我又问同一问题。女儿困惑地说“不知道”。过了三个星期,我再问她,“叔叔阿姨不好”,她回答说。 孩子在没有上幼儿园前,头脑中没有产生那里大人好还是不好的结论,既思想。是幼儿园的大人的行为,使孩子产生了这个判断,既思想。思想不是物质!你可能会说。没错。但这里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行为导致了思想的产生。 思想是否与梦境具有同样性质?你经过想一想,如果回答是,那么是梦境导致你醒来。可以从生理的角度说,梦境导致血管,神经,细胞的某种变化使你醒来,对不?也就是说,醒来,是物质造成的,是生物物质运动的结果。 我们知道在宏观世界中,只有物质的运动才能导致另一物质的运动。由此推论,导致生物运动的物质一定由你的梦境产生。梦境已经类似思维功能产生的思想。我们也知道思想不是物质,结论:“非物质”产生了物质。非物质如何产生物质了呢?我们剩下的只剩下了“运动”。所以,运动产生物质。 当然,这只是一个类比的方法,其目的是要习惯我们思索自己的见怪不怪的环境和习惯。鱼不会问水是否存在,鸟不会问是否空气存在。同理,人不会问“物”(包括精神)是否存在?转到我们习惯的背后,发现世界的根本原因,既,“绝对真理”,就是哲学探索的目的。 这就是《论范例》企图作的。当然还有其他发现,以上是一个小例子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