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相对与绝对作为认识的基础和作为本体" 现实,是对时空的定义。一切现实的都是在时空中的。感觉,是对现实的定义。一切感觉到的无不是在现实中的。理性,是对感觉的概括。一切理性的行为无不是基于感觉。思想,是对理性的概括。一切思想理论无不是理性的应用。概念,是对思想的总结。一切概念都是思想理论的结晶。 概念的特点是"普遍化"。越是理性的人,越是习惯于运用普遍的概念。比如,看见有人钱掉出口袋,理性的人就会赶上去将其还给失者,非理性的人就会自己留下。我们称前者理性者为成熟的人,康德称之为运用"道德律令",既假设每个人都是法律的制定者。将个人的经验普遍化,是理性成熟的标志。将集体的认知行为普遍化,我们称其为文化。越是理性的文化,越是文明的文化。我们称这种文化为"理性文明的文化"。所以, 就像一个人的智慧并不完全依靠年龄大小,一个集体的文化是否文明,也不完全依赖其历史的长短。量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回到前段,概念上升到哲学称为"范畴", 为亚里士多德首创。亚氏辨别出十大范畴,没有推导。康德推导出十二个范畴,黑格尔推导出更多的范畴。海德格尔只强调一个范畴(回到巴门尼德),存在(时间是自然属性)。范例提出五个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答案:都是 – 因为真理是一个系统,而且不止。我在论中国文化的文章中,总结说,“从本体论的角度,中国的古代思想都是“相对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感性认识”。”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感性认识,如我在以前提到的,就是类似孩子的认识水平.所以我下面主要谈谈, 为什么相对概念是中国古代思维的本体? 本体的概念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严格地说,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体系,所以也没有这个本体的概念.中国古人提出过”一,道,太极,阴阳,天地,金木水火土“等,都可以看作中国思想的本体。因为没有详尽的理论论述和含混简陋的说明,这些本体之间又没有确切的定义,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互相等同的。本体的不确定,导致没有以后的理论发展,也就不可能像西方哲学那样产生科学,作为哲学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人心目中的本体意识,不超过我们的”感觉范围“。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数字的存在,道路的存在,太极(天地极限的引申,如一眼望去的地平线)的存在,其他更是明显了。也就是,这些对本体的感觉,是“思维对感觉的初步加工”。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系统工程”,也就是必须经过几步以上,既“思维对思维的思维”,才可以。比如逻辑的概念(莱布尼兹),比如范畴的概念。“眼之界,思之限”是古代中国思想的特点(如孔子回避谈鬼神)。 所以,中国古代这样对本体的“根本信念”,建立在感觉之内,建立在不确定的意义上,建立在天地的事物之间,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只能是按照政治的要求,或按照当权者的希望,强调所谓道德,道德发展为秩序,秩序的根本在于服从,这样就“和谐”了。帝王对臣民要求是服从,如父母要求儿女听话一样,再自然不过了。几千年都是如此,今天中国有变化吗? 世界是放大的中国,中国是放大的家庭,家庭是缩小的国家 - 这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了,亘古未变。 西方人的世界,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