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饮食与健康
千百年来,祖国医药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与《黄帝内经》所确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分不开的。
《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它贯串于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在饮食养生中得到广泛应用。
《内经》里明确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的“以平为期”即是应用饮食治疗达到的目的。人体的病理变化的核心是阴阳失调,故饮食治疗的目的是调整不平衡的阴阳,从而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
食养基础理论
饮食分阴阳 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使人们认识到: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都属于寒性或凉性食物。如平素经常吃到的肉类中的猪肉、鸭肉;菜类中的菠菜、黄瓜以及水果类的西瓜和梨等都属于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皆属于阴,因为阴代表着向下、主静、黑暗、寒冷、内向的一方。属阴的食物可以治疗热证,如苦瓜可以治疗署热证、梨可以滋阴润燥等。与其相反的是: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牛肉、鸡肉、羊肉、狗肉、丁香、生姜、饴糖等;温性食物、热性食物皆属于阳,因为阳代表着向上、主动、光明、炎热、外向的一方。一般地说,属阳的食物可以治疗寒证,如羊肉可以治疗怕冷、手脚冰凉等。
食物的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温和热为同一性质,寒和凉为同一性质,它们只是程序上的不同,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此外,还有介乎寒和热、温和凉之间的平性食物。寒凉性食物常有清热、泻火等作用;而温热性食物常具有温阳、散寒等作用。平性食物介于两者之间,常具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身体等作用。
食物的归经: 它表明了食物的重点选择性,如同属寒性的食物虽都具有清热的作用,但其作用范围不同,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心火等。
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如辣味食物归肺经、甘味食物归脾经、酸味食物归肝经、苦味食物归心经、咸味食物归肾经。
饮食有节
1、定量。此指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亦不要太少,而要恰到好处。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
2、定时 “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给自己定下的一个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侯便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而且有规律的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那么,一日三餐又怎样吃才好呢?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
阴阳有盛衰之变,白天阳旺,活动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阳衰
阴盛,即待寝息,以少食为宜。因此,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饱,晚
餐少”的名训。
3、按需进食 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饮后可使胃部胀满;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一条养生原则,同样也是饮食保健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素向·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夏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即所谓养阳,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即所谓养阴。
1、春季食养。
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人体的皮肤腠理变得疏松,人体阳气易向外发泄。同时对风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故人们更加容易损伤阳气,所以春季要保护阳气。
所谓春季饮食要养阳,即是要吃一些能够起到温补人体阳气之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抗御以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引《风土记》里主张“以葱、蒜、韭,“杂和而食”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由于肾藏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因此,在饮食上养阳,还包含有养肾阳的意思。《素问集论》里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而培养之”。这里的“以其根”,即是养肾阳的意思,因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春天、夏天,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却显得不足,故在饮食上要吃点补肾阳的东西。
①韭菜:别名:壮阳草,韭菜叶性温,味甘、辛、咸,入肝、胃、肾经。尽管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阴虚内热,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春天,人体肝气易偏旺,而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但春天多吃些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宜多食韭菜。由于韭菜不易消化,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②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春天多吃大蒜,不仅因为其性温,也可补充人体之阳。本品辛温,多食生热,阴虚火旺,目口舌中,疾者忌食。
③葱:味辛,性温,入肺、胃二经。春天多吃些葱,可以补阳散寒。
④藕:煮熟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熟者健脾养血。
⑤洋葱:味甘,微辛,性温,入肝肺经。效用:平肝,润肠,有胃病者少吃。
⑥刀豆:种子味甘,性温,入胃、肝、肾经。效用:温中降逆,补肾,胃热者慎内服。
⑦佛手柑饮(佛手柑与白糖泡水):佛手:味苦、性温、无毒。效用:醒脾开胃,疏肝理气,用于肝胃气滞之脘胁胀痛者,阴虚五心烦热者不宜食。
⑧芹菜:味甘、苦,性凉,归肺、胃、肝经。效用:平肝清热,鲜芹菜500克,捣取汁,开水冲服,可治肝火上攻引起的头胀痛,脾胃虚寒者慎食。
春季宜多食甜而少食酸,唐代大养生学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若是多吃酸味食物 ,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大大伤害脾胃之气。春天在饮食上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少吃点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偏亢、肝气偏亢后,就要损害脾胃功能;同时,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应多吃一点,以上论点出自《24节气与养生》第130页。也就是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养生法,根据上述原则宜选择的食物如下:
①大枣: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尤宜于春季食用。“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久服轻身延年。
②锅巴:中医认为,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功效。
③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效用:补益脾胃。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尤以春天食之最佳。
春天的饮食还要根据人们的体质、年龄、职业、地区、疾病等而定,如糖尿病病人即使在春天,也不要吃甜食,阳盛体质之人,大可不必补充阳气,因为阳气本来就偏亢,再吃点补阳气之品,阳气不是更亢了吗?总之,上述春天的饮食原则是根据一般情况提出的,还必须在使用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病制宜,这样才有益于身体健康。
2、夏季食养
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气侯特点是暑热与湿。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所以,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需要注意人体阳气外发,以养阳防病,同时,也要着眼于清热消暑。《遵生八笺》说:须于正阳,以消暑气。说明养阳有助于消暑,避暑可防止阳气的消耗,故养阳与消暑并不矛盾,目的是一致的。此外,夏天一定要少吃太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夏季的潮湿往往使脾胃受湿邪的困阻而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令人胃口不开,不思饮食,故夏季一定不能忽视对脾胃的保护,应忌生冷撑。 《养生论》中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心旺肾衰”,是指阳气旺而阴气弱,食暖物,是为了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季适应常吃的食物很多,略举:
①鸡肉:味甘、性温,入脾胃,效用:补中益气。
②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效用:补中益气,补肾健胃。
③鹧鸪: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心经。效用:补心安神,消痰,治脾胃不和,心神不宁。
④南瓜: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效用:补中益气。
⑤莲子:味甘,性平。入心,脾,肾经。效用:养心安神,健脾补肾。
⑥山药:性平,味甘,入肺,脾,肾经。效用:健脾,固肾,益精。
⑦猪心:味甘,性平。归心经。效用:养血安心。
同时,养生家们认为,在早晚餐时喝点粥是大有好处的,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如赤豆粥有补肾消水肿,肾功能较差的人最好多食用;荷叶粥能解暑热、百合粥养心安神。
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切忌因贪凉而暴食暴饮。民间谚语说:“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这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
3、秋季食养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是说在秋天由于阳光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秋季是阳消阴长的时节,夏季的炎热刚过,人体阳气逐渐内敛,阴精之气不断转盛。所以人与秋气相和,保持体内阴精,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所以在秋季不要损伤阴精之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
秋季,燥气当令,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季在人体应肺。由于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这就是秋季的“养收之道”。
顺应秋季气候特点,养生的饮食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
秋季要“少辛增酸”: 是因为肺属金,其气通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以上论点出自《24节气与养生》第192页。
根据上述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
①苹果:具有生津、润肺等功效。②石榴:味甘、酸、涩、性温。效用:生津止渴,润肺止咳。③葡萄:味甘、酸,性平入肺、脾、经,效用:治肺虚咳嗽。④柚子:味酸、甘、性寒,无毒。效用:健脾止咳。⑤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效用:生津、润燥,脾虚便溏及寒嗽者忌服。
《遵生八笺》还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就是说秋季气候干燥,应适当多进食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秋燥带来肺及胃肠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候。因此,秋季饮食应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蔬菜。
如:①胡萝卜,味甘,性平,入肺、脾经,效用:健脾消食,行气化滞。②冬瓜:味甘,淡,性凉,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效用:润肺生津,痰热、咳喘,脾胃虚弱,肾脏虚寒者忌食。③银耳:味甘、性平,入肺、胃经,效用:养阴生津,润肺健脾,风寒咳嗽不宜食。④豌豆:味甘、性平,效用:益脾养中,生津止渴。⑤蘑菇:味甘,性凉,入肠、肺经,效用:开胃,理气,化痰,解毒。⑥剑花:味,性微寒,入肺经,效用:清热、润肺。
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
4、冬季食养。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闭藏,冰冻地裂的寒冷季节。为适应冬季的特点,人们应从饮食调摄等多方面入手,围绕“养藏”这个中心,重视自身阳气的养护。否则“逆之则伤肾,春为痿阙,奉生者少”。也就是说,如果冬季不注意“养藏之道”,而损伤了肾中阳气,就会影响来年春天的升发能力,从而导致四肢枯萎无力,患痿厥病,损害健康。
冬季养生应根据“万物藏,肾气水旺”的特点,避寒就暖,敛阴护阳,调和阴阳平衡,养“藏”而固肾气,增强体质,防病益寿。冬季天气寒冷,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病,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冬季阳气闭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温病,或诱发宿疾。
冬季寒冷,所以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生理活动;冬天也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也就是说生理活动会因气候寒冷而收敛,并将一定的能量贮存于体内,为“春生夏长”做准备。所以,冬季应增加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以维持机体所需,避免因营养不良、抗病能力降低而易感冒、气喘复发等。冬季适应常吃的食品很多,略举一二:
①羊肉: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有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功效,是种很好的补强壮食品。但对热盛之症,如牙痛、咽痛、便秘、痰黄、尿痛等病症忌用。
②核桃:核桃有长寿果之称,味甘,性温,入肾、肺经,能强肾补脑,通经脉,润血脉,黑须发。
③栗子:栗子味甘咸,性温,可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抗衰老、延年益寿,但因其难以消化,不应多食。
④狗肉:味咸,酸,性温。入脾胃,肾经。其功能为安五脏、暖腰膝、益肾壮阳,可于腊月取狗肉煮食。
⑤鹅肉:“鹅肉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中医学认为,鹅肉性味甘平,在深冬食之符合中医养生学“秋冬养阴”的原则。
⑥鸭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补阳的食物外,还要注意养阴。鸭能“滋五脏之阴”鸭肉尤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但对脾胃虚寒的人,则不宜食用。
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多吃黑食,因黑色食品可补养肾气,以抗严寒。黑色食品主要有: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黑菇、海参。
上述食品在冬季一定不可缺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身体适宜于严寒的冬季。
一年四季,不论何时,都必须重视保养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好,饮食才能充分吸收,转化。 (转Ju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