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公司同北部一偏远小城签合同,对市政部门“事业单位”定期除虫,虽路途遥远,但费用合理,算一good deal。
第一次去小城,时值深秋,一路湖光山色,五彩斑斓,两小时车程如同画中游。小城仅几千人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市政厅,图书馆,社区中心,消防队及救护站等各类设施。卫生状况良好,实在看不出问题。不过市府官员坦诚相告,舍近求远找我们,是因该市夏季黄蜂泛滥,“So terrible……” 同黄蜂打交道是夏天必修科目,尽管当地官员一再强调,根本没放心上。 多半年过去,每月一次小城之旅如同郊游,按部就班,人家懒得陪我们,四处转转,喝杯咖啡,签字走人。所有同事皆以此为美差。随着天气转暖,夏季到来,噩梦终于不期而至…… 最先打来电话的是当地一儿童培训基地,该基地只夏季开放,为周边儿童提供交通安全培训。负责人告诉我们,开业头几天,虽偶见黄蜂,未产生威胁。随温度升高,几乎一夜之间,黄蜂数量大增,已经有多起儿童被伤事件,现该基地被迫“停业整顿”…… 尽管每月巡视一趟,但该基地户外设施平时关闭,无法进入,里边情况不甚了解。 一位年轻同事如约前往,ha-ha-ppy-ppy去,哭哭咧咧回,脸上叮一很大的包。据他所述,简直世界末日,大量黄蜂铺天盖地在建筑间飞来飞去,粗略统计, 至少有三十个蜂巢。习惯于多伦多的工作环境,他直接进入现场,未穿戴任何防护设备,猝不及防中枪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另一同事返回那里。 这是类似世界公园的微缩景区,大大小小二十多模拟建筑。虽不像年轻同事说的那么夸张,但黄蜂数量确实惊人。 穿好防护服,设好警戒线,开始对蜂巢进行定点清除。记得有一部国产老电影《地雷战》,4050都看过,感觉此时的我们就像鬼子进村。由于准备充分,清除工作很顺利,大大小小,新的旧的,我们“捅了”四十个马蜂窝。 一周后,再次返回现场,黄蜂数量已大幅减少,又继续清查处理若干墙缝及隐蔽处蜂巢。随后两周,又陆续几次follow up,该基地终于重新开放,小朋友们可以安心回到这里学习交则而不必担心“空中打击”。 这边告一段落,不远处的社区中心另一噩梦却正在进行时。 黄蜂出现在社区中心活动室内,已有几位老人被叮伤。同事赶赴现场处理,一般来说,当夹墙中的蜂巢出口被人为封死,黄蜂才会另找出路,才会出现在室内。当同事问起此事,所有人都三缄其口,后来才知道,这是Manager好心办坏事。 该中心占地较大,同事在房前屋后仔细勘察,没发现出口。又爬到屋顶,终于在机房屋檐下发现一处仍有黄蜂盘旋的新封口,应该就是这里…… 那位manager懊丧的说,去年他发现墙缝往外钻黄蜂,没理它,今年又看到,就去买Sealant封那裂缝,谁曾想,马蜂进屋了。 看到我们成果,一位在该中心娱乐的老太太找到我,说她家后院靠近森林的树上挂一巨型蜂窝,已好多年,平时相安无事。但上周小孙女开生日party,两个小伙伴被蜇伤,她想找人把蜂巢移走,多少钱都行,但前提是不能伤害黄蜂。 来到她家后院,见到那个大蜂巢,直径足有两倍篮球大小,高高挂树上。看着面目狰狞呼啸盘旋的大黄蜂,心里嘀咕,灭它没问题,但给它搬家,弄不好要受伤,干这行,安全问题永远第一,钱很诱人,命更重要! 我没答应,只说想办法。回到公司,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老一少两同事应征前往。两人昼伏夜出,成功移走大蜂窝,狠赚一笔,但也都挂了彩…… 黄蜂固然可怕,但不是所有人都在意。 那天在EMS救护站
,有人报告说一大蜂巢挂车库门口,我打起精神做好恶战准备。一女主管领我来到那个车库,上下查看,也没发现传说中的大蜂巢,只有一瓶盖大小旧蜂窝藏在门角。女士找来报警的几位男士,几位彪形大汉指着那“瓶盖”战战兢兢说就是它。 “Oh,My God! 这就是你们所说的大蜂巢?” ,女士望着这帮大老爷们感觉不可思议,几位男士也觉有点说不过去。 我正准备喷药把它摘下来,就见这瘦小女士搬过椅子,一步踩上去,伸手就把那“瓶盖”摘下来扔在垃圾桶里,又从我手中抓过报告签上字,扬长而去。我和几位尴尬的男士互相看看,想说点什么,又张不开嘴,只好互道祝福。 小城之旅不再美妙,所有同事都在祈盼寒冬到来,终于,一场冰雨结束短暂而难熬的夏季。本以为随着温度降低,噩梦会过去,没想到,寒冬腊月依然接到一垃圾回收站投诉电话,巨大黄蜂出现在室内,真成精了…… 曾有部好莱坞恐怖电影,大黄蜂被赋予智慧,对人类构成挑战。小城很多白人居民都对影片有印象,不止一次向我表达担忧,尽管一再解释那是假的,这些小镇长大而又思想简单的当地白人仍认为这一天正在到来……。 这一天真会到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