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深山道水鸣
山默默承载百万年的历史印记。恒久而沉稳,置身其中,妥妥贴贴传递给每个生命一份安宁。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山是真正沉默无言的智者。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总往低处流,包容万物滋养生灵,让人领悟的是至善至柔至忍的品性。 山和水的天然之道,迷住了无数僧人道士隐居其中,了悟慧心。象在世界禅宗丛林流传甚广的寒山诗中写到:"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迭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阴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而另一首寒山诗:“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住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问法语无人,问树几年春,寒山子的答案不言而喻,山和树正是传法的圣人智者。 不必隐居,行走在山水之间,潜移默化,同样能赋予人智慧和启迪。游山遇雨的苏轼以融入自然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附加以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才得巧遇“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胜景,体会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忘我无我之境界。 只有游山,才能领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豁然,才能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爱探险的肯定感受过“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跋山涉水,让筋骨的劳累换取心志的坚实,凡心守得“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静谧;登高望远,使俗世的浮尘悄然沉没在脚下,真心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