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海慧光
一、 新冠肺炎与人的抵抗力 时间进入2020年,人类最大的事件就是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传播了。一开始是在中国,武汉紧急封城,中国果断采取有力措施,隔离人员流动,派出各省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建设方舱医院,国内逐渐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病毒却又在国外飞速蔓延。从意大利到英国,从美国到巴西,感染人数指数级增长,不少国家都宣布了类似封城的措施,号召民众关门闭户,禁止群体聚集行为。西方一些基督教徒,深信新冠肺炎是上帝是对人类的惩罚和警示,纷纷忏悔罪恶;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国家仪式,祈祷上帝保佑美国。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至今为止虽有好转,一些国家陆续开放,但全球感染人数已接近千万,死亡四十多万。随着疫苗研发的突破,世界终于看到曙光,但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必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走向。
新冠病毒,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巨大,人类是一个命运统一体,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例如欧美经济按下停止键,需求大减,国内不少准备复工的企业缺少订单,难以正常运转。但相信大家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终会走出疫情影响,克服内外困难!
与新冠肺炎的搏斗,让我们再次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特别是中医,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挺身而出,避免了大量轻症恶化,据数据统计,其治疗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医发挥的重大作用,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估计以后会掀起学习中医、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为什么呢?因为这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疫情的突如其来,打得很多人措不及防,给我们深深的上了一课。“免疫力”是多么重要,很多人感言:“以后一定要将健康放在重中之重,有空多多锻炼吧,毕竟疫情面前,不拚爹,不拚钱,拼的是你的免疫力!”新冠肺炎揭示,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首相明星,还是贫民百姓,都可能被病毒感染,甚至公众人物最具风险。曾有亿万富翁因肺炎不幸去世,万贯家产对他亦失去意义。所以说价值最大的,莫过于一个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强大的免疫力,能让我们有效抵抗疾病的侵袭。 二、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如何能增强一个人的免疫力? 《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当身体内气旺盛,外邪就难以入侵。而若正气不足,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导致疾病。 我们来看一首诗。这首诗名字叫《正气歌》。作者文天祥,当时举兵抗元被俘后牢中所作。诗的前一部分是一段序言,描述他长期坐牢的场景,是这样写的: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有感于这种浩然之气是天地间的凛然正气,所以作《正气歌》一首。” 我们读这首诗,总是被作者伟大的道德情操所吸引,只顾感动赞叹了,却容易忽略不计这样一个问题:文天祥作为一位文人,本来身体并不算强壮,甚至有些虚弱,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了两年,居然不曾生病,一直保持很好的精神状态呢?而为什么有的人,本来身体不错,但一旦陷入逆境,不久就产生病症,身体迅速变差呢? 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问:为何有的人对瘟疫有强大的抵抗力,纵然感染病毒也能很快痊愈,而有的人却免疫力低下、一旦染病就急剧恶化呢? 特别是这次新冠病毒,任何人都很容易被传染,但明显的是,大多数人的症状都不会很严重,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症状一般比较轻微,表现为很短暂的咳嗽、发烧,过段时间就没事了;但老年体弱的人群,以及本来就有着某些基础性疾病的人们,麻烦就大了,病毒很容易在身体内肆虐泛滥,短短几天内轻症即可能转为重症,以致需要上呼吸机,进ICU。而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基本超过一半。可以说,新冠肺炎在不同人群的不同反应,鲜明表现了中华传统医学论断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文天祥之所以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身体,与他平时的修养分不开。我们看古代人的修身,不要简单的认为纯粹是道德方面的修行,修身修身,绝对与身体有关。我们理解“浩然正气”,不要以为这只是对正义在心胸的一个譬喻,不要以为只是对一些道德信条的坚持,实际上,在古人看来,天地有正气,它是真真实实的确切存在。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 文天祥《正气歌》的前几句,表明了古人的世界观:“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之间有一种至大至刚至精至微的正气,它赋予天地万物而变化为各种形态。在下呈现为山川河岳,在上呈现为日月辰星。对人来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无限的宇宙。 在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里,“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被看作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庄子·知北游》则声称:“通天下一气耳”,不仅认为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一气之变化,而且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共同基础。 中国古代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心主义者主张宇宙的本质是三纲五常之类万古不变的“天理”,唯物主义者则把气当作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黄帝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变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易经》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宋代的张载,是气本论哲学的奠基人,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有形的万物是气聚结的状态,无形的太虚是气分散的状态。气有聚散,而无生灭,它是无限的、永恒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世界本体,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有时候至阴至柔,有时候至阳至刚。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气”,如同如今所说“气功”中的“气”一样,可不是简单的气体、空气,而成了哲学中一个概括性的综合概念,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万物的本源,而“气”是“道”演化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道”的代名词,相对于“道”,它更偏重可感性。也就是说,它不是玄而又玄远离人类日常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能够被我们内心感受体验到的真实存在。 “气”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比如我们说“气质”、“气场”、“风清气正”、“邪气丛生”,这些都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被我们感受得到。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气”,超越了物质精神的简单二分法,它即具物质性,又具精神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体现了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的不同。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者,人之根本也”。道既然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因此也必定是人的本质,本性。中医就是这么认为的,整个中医理论,都建立在对人体之气的观察与体验上,它的基本模型叫做“气一元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则是世界万物统一于“道”、“气”,包括心理、精神现象,也是道、气之所化生。 因此,对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气”,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道德情怀的象征,还要看到其所包含的科学意义。 四、心身医学和黄帝内经 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身体与心灵密切相关,很多身体上的疾病,其最终的根源,在于不健康的心理。中国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形象地说明了人的情绪与身体的关系。抑郁、怨恨、悲伤、恼怒等情绪长期持续,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可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引发疾病的发生,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造成小的疾患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严重病症。WTO公布的数字显示,世界上60%—80%的疾病是心因性的(心身疾病),由心理、情绪的变化最终导致躯体的障碍或病变。 20 世纪30 年代起,在西方兴起了一门新兴的科学——心身医学。它是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科学。心身医学即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生部门。它的出现表明医学科学已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医学强调生物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强调病菌、病毒等外在事物对人体器官的危害。而心身医学的兴起则表明它重视人的心理因素,重视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由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与同事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都会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因此心身医学强调人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 一些研究表明,人格与疾病存在某些关系。例如,高血压的人格特征,多有被压抑的愤怒,好高鹜远等。冠心病的人格特征为忙碌、竞争性强、急躁。哮喘病的人格特征是过份依赖、幼稚、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等。偏头疼的人格特征是固执、好强、谨小慎微等。溃疡病的人格特征是抑郁、情感挫折等。 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其实我们中国的《黄帝内经》早就有非常深入的探究。中医认为,我们身体绝大部分的疾病是由我们的负面思想和情绪积累产生的,而不同的身体位置储存不同的情绪,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 所以有了“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中医讲,“肝气横逆,克犯脾土”。怒则气上,伤及肝部而出现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有些人怒气郁结,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闷而不舒就是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 喜伤心。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经常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人容易出现躁狂。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还可能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胡思乱想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 忧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绪,悲伤强烈,易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等症状。“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例证。 恐伤肾。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弱的人,容易被惊吓致病。经常性的处于恐惧状态,精神紧张,导致人出现耳鸣、耳聋、手脚发冷、阳痿早泄等症状,甚至可致人死地,“吓死人”、“吓得屁滚尿流”。 大量的临床事实与科学研究证实,人的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与生物因素有关系外,还与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的医学模型正由生物医学模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转轨。而远在二千年前,中国传统医学早已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中医在二千年之前就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特点。所以,中医绝不像有些人所言,全是牵强附会的臆想,是没有逻辑根据的伪科学,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它的范式遥遥领先,时代的发展自会验证其价值所在。 五、力比多:精神能量 早在心理学产生前,人们就有一种直觉,认为宇宙间有一种能量,在人身上表现为生命力,能量多,人就会很有生机和活力;能量少,人就衰弱和萎靡。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提出“力比多”的概念,认为从幼儿到成年,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感,生命力主要体现为“性的本能”,力比多又叫做“性力”。由于本能力量表现的方式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来研究。这是心理学领域中首次提出的心理能量模型。在弗洛伊德之后,荣格明确指出,人的心理是一个能量系统,力比多不仅体现为性的欲望,而且是一种更基本的生命力,从此,“心理能量”或“精神能量”开始被科学、系统的研究。 西方文明早期也曾经有过与“气”相类似的概念。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亚里士多德则设想,茫茫空间里遍布看不见摸不着的以太。而在现代物理学中,宇宙中存在着人类目前观测不到的暗物质、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对科学上未知的东西可以假说,但不可凭空臆猜。宇宙太神秘太复杂了,还是从心理、医学方面入手,可以有直接的经验。相对来讲,我以为“心理能量”、“精神能量”是与中医之“气”最接近的概念。事实上,精神分析学的后期发展,已与道家、佛家思想接轨。弗洛姆撰写了《禅宗与精神分析》,荣格更是对道家全真派、藏传佛教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金花的秘密:中国生命之书》早已风靡西方,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但是,荣格主要是从心理学的方面理解中国古代经典,重在阐述他的潜意识、象征等理论观念,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心理疾病,都源于个体表层意识与深层潜意识的矛盾和冲突。但精神问题为什么会导致严重的身心症状,让人感到不适和痛苦,心理学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知。我们知道,很多心理障碍,如果不是由于身体上出现了难以克服的症状,感觉出现异常,患者是不会求助的。身体与心灵,如何相互映射和影响?精神能量与身体健康、疾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就牵涉到了心身医学的范畴,如今还是科学上的未解之谜,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究。在这方面,中医内气的理论和实践,或能提供真知灼见,发挥巨大威力。 中医之“气”,原本写作“炁”。上面是个“无”,下面四点,意为火,整个字即指宇宙虚空中蕴含的无限能量!它不同于气体的气,“炁”是先天自有的精神能量,每个人从出生就带来的源于自然的精神能量!从这个角度看,它和精神分析学中的“力比多”,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根据中国传统的本体论,“炁”不仅在人体中,而且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万物都笼罩在气之中,或是气的一种积聚。人之炁与自然之炁处于时刻沟通与交流之中。平时我们习焉不察,实际上它在默默支撑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赋予人以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气”,是人体健康的密码。气的虚实强弱,以及气在人体中的运行畅通还是阻滞,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与否。用“气”的理论来诠释:人体之气本来与天地万物相为融合,时时沟通交流;但人的意识却可以指挥甚至强迫精神能量的运行,以致人体之气或发生紊乱,或阻滞不通,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身体上的病变,心理上的病态。 六、养生与道德 我们看孩子,跑啊跳啊,似乎有无穷尽的精力。一般来说,每个人先天赋予的精神能量都是充足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如果教育得当,顺利成长,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着掌握生命密码的无价之宝,可是,大多数人却不在意,而总是为外在的东西患得患失,大悲大喜。人往往执著自我的意念,用片面的思想观念压抑自我身心,原本空白的心灵被世俗染污,出于种种的原因,大量虚耗、浪费精力,导致体内能量与大自然的能量相割裂、分离。先天的精神能量逐渐被压抑,被埋藏,于是感觉不再敏锐,对自我体内能量的运行毫无所知,任由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阻碍它,损害它,天长日久得上各类疾病。这次疫情,为什么重症都出现在中老年人及本来就有基础性疾病的人身上,而孩子们一般都不容易感染或感染后症状都比较轻微呢?正是因为小孩元气充足的缘故! 而为什么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的人能抗过瘟疫呢?有的人年老之后百病缠身,衰弱到生活不能自理,而有的人至死都还健康,如朱德母亲寿90岁,去世前一天还在地里劳动。秘密就在是否能善养浩然之正气,先天之元气。很多人之所以相信宗教,是因为他感到信教之后,很多病不知不觉消失了,身体越来越好了,他以为是上帝、神灵保佑的结果;实际上,用心理学的原理,就是一个人只要保持正念正行,生活有规律,正气自然滋生蓄积,病邪自然慢慢祛除。这也正是文天祥在恶劣环境中为什么不曾得病的根本原因啊。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挺过文革之后,大多寿命很长,我认为也是同样的见证。 在中医看来,身心是紧密相关、融为一体的,人的健康与心灵密切相关,心理上的问题不仅会导致精神上的烦恼痛苦,还必然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因此,中国式的养生,与西方人的体育锻炼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讲求的是性命双修,技合于道,要想得到强壮健康的身体,还必须从心灵上下功夫。无论是武术还是气功,都要专心入静,心灵到达不了纯朴清净的境界,修行根本不可能成功。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把养生与德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修身体系。例如佛家,少林寺僧人在修行的同时,创立了少林武功;道家张三丰,在炼丹的同时创立了太极拳法。此乃中华文明之瑰宝,不同于西方的体育,纯粹是身体的锻炼,而中国的武术、气功,都可成为修道的方法,不仅让人身体强壮,更帮助人修身养性,精神上达到很高的层次,甚至超凡入圣,与道合一。儒家在这方面相对来说薄弱一点儿,但也倡导读书的同时还须澄心静坐。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正气歌》,就形象阐释了儒家修行的境界与成果。 七、机体智慧和人的本性 罗杰斯是西方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作为一种生物,有着几百万年来进化形成的“机体智慧”,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像动植物趋向长大成熟一样,人趋向于自我实现,“机体智慧”以直觉感知的方式对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并不是外在的理念,而是具体的感受。就一个身心正常、健康的人来说,某件事情、某种行为让他体验到愉悦、快乐,就是好的,有助于人成长发展;而让他直接感到不适、难受的,则是坏的,对其健康有不利影响。但价值的条件化,往往促使人不顾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做那些本来不喜欢的事情,以致违背了本性的要求。 罗杰斯的这种理论,实际上与中国儒家思想相通。我们让孩子读的《三字经》第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然是善良的,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比如我们看到他人的苦难遭遇,不由自主的升起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从哪里来?乃是出自人的本性。有些事情不能做,骂一个人最严厉的话语,莫过于说他丧失人性。但是,外界环境的压迫、思想观念的诱导、对名利权色的贪欲,却往往令不少人不顾忌自己内在良知的声音,做出错误甚至邪恶的选择。这种行为,一时对身体好像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危害深远;因为他忽视、屏蔽了潜意识发出的信号,导致身心不再敏感。特别是日积月累的负面意念和情绪,将不断损伤一个人的机体智慧,使他逐渐变得麻木不仁。“麻木不仁”,这个成语极好的表明了身体与心灵的关系。 很多人得病,都是突如其来的,事实上,之前他肯定有很多不合健康要求的思想行为,但他的心灵不以为意,于是量变最终引发质变。以肥胖为例。对于一个身心完全健康的人来说,他无须刻意控制饮食。每天每顿吃多少,完全可以不去在意,每当吃好了,身体自然发出讯号,表示不再需要,于是他就感觉到不想吃了,自动停止。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已经吃到够量,还是想吃呢?每次都忍不住多吃呢?这是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吃东西这种行为,能有效缓解精神方面的压力。如果一个人心理上有不适,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压抑,他就可能特别享受食物所带来的快感,从而忍不住吃的欲望。工作、学习的压力大,平时思虑、计较得多,心态不平和,人就往往倾向于以吃吃喝喝的方式放松身心。时间长了,机体智慧失去灵敏,慢慢变得饮食无度,越来越胖。这样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最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都来了。这次疫情,胖人得重症的机率是平常人的三倍,可见平时不懂得调节心理,关键时刻也容易出大问题。 心理疾病,一般是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继续发展的结果。这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一开始的烦恼焦虑,最后发展到抑郁痛苦、生不如死,病人体内精神能量的运行必然违背了气的自然流动法则。而当人的潜意识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就极有可能在某个时刻以扭曲、怪异的方式呈现出来,表现为变态的嗜好。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虐待别人?这可能是因为他有过受挫、被辱的经历或感受,或有着对权力、控制的强烈欲求,而经常性的产生某些幻想与冲动,想要发泄的情绪平时处于被压抑状态,则会无意识的寻找释放的出口。 人生而具有的机体智慧被压抑,被损害,会导致人逐渐失去正常感觉,严重的话甚至心理畸形,迷失本性。号称儒家第二个圣人的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有些相当于让人的机体智慧或潜意识重新显明,切实发挥功能和作用。致良知,与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一脉相承,都需要一个人不断的体察内心,听从良知的呼唤,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克服不良习气与毛病。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就是要让来访者尽情倾诉他的内心想法,咨询师帮助他正视、发现自己深层潜意识的愿望和需求。当一个人回归真实的感受,自然就走上了痊愈之路。 八、浩然正气与高峰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对美国数百位卓越成功人士进行访谈分析后发现:这些优秀的人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那是一种极少体验得到的快乐美妙感觉,在这激动人心的的时刻,犹如站在高山之巅,人沉浸在纯净、完美、狂喜、欣慰等幸福之中,超脱了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感觉自我与宇宙合而为一。 什么时刻人会出现“高峰体验”呢?答案不一。有的是在科学钻研到痴迷程度时,有的是在观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时,有的是在与情人相恋相拥时,有的是在投身艺术创作的美妙境界之时。如果一个人能经常感受到这种着迷、忘我并与外部对象融为一体的美好体验,会使他精神饱满、心灵自由,获得更高的成就,从而心理也更强大、更健康。 我们读文天祥《正气歌》,千年之后仍能感觉到他精神的崇高,人格的伟大,在心底涌起汹涌澎湃的情愫,似乎也被天地之正气所熏染,所感动。很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高峰体验下的创作,人类的灵感为什么经常发生在一些人身上,这绝不是偶然的。《正气歌》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正是典型的高峰体验啊! 孟子不仅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还说过一句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只要真理在我心,即使有千军万马的人来阻拦,我也会勇往直前,不怯不畏。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让他勇于面对和抵抗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兵败被俘之后在牢狱之中仍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高贵的情操,赢得了敌人的尊敬。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依旧不为所动。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为了正义,甘愿抛弃荣华富贵,以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哪怕其思想行为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被民众误解、唾弃,这难道是容易做到的吗?文天祥死之前留下了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如果不是平时读圣贤书培养出的浩然之气,又如何能做到临危不惧呢? 孟子曾专门阐述了这一点。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获取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有些人没有遇到事之前口出狂言,表现得很勇敢;可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吓得两股战战,说不出话,走不动路。就像荆轲剌秦王时还带了一个年轻人,叫秦舞阳,十二岁就杀过人,号称燕国的勇士。不曾想这秦舞阳一到了秦国朝庭,居然吓得脸色青白,发起抖来!可见,功夫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修行,不能凭藉头脑发热的狂躁,更不能拔苗助长。 中华民族在争取自由民主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革命者,他们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以他们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的富强民主,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谱就了一曲曲的动人乐章。有多少人宁愿走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历经艰难困苦,仍然表现出乐观主义的革命情怀。正因为他们胸怀大爱,所以能拥有高峰体验,他们是真的感到快乐幸福!他们是文天祥精神的传人,也是民族的脊柱栋梁。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放着荣华富贵不去享受,偏要冒着生命危险干革命呢?是因为,很多人从来没有经历过高峰体验的时刻,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体会不到心灵的美好境界啊。 在与新冠肺炎的搏斗中,又有大批中国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守护民众的健康。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浩然正气,这是中国能迅速战胜疫情的最重要因素!那些坚守良知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但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曾遭受过严重破坏,中华传统的修身之道也被忽视和遗忘了。如果善良的人们懂得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相信会对疾病疫情产生强大的免疫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传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有着无上的价值!一个国家的兴起,没有软实力是不行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最核心最珍贵的软实力! 唯物主义与心灵自由 古往今来,人们禁锢于种种狭隘片面乃至虚假错误的观念,被统治阶级有意灌输的或世俗流行的意识形态“洗脑”而不自知。何为正确?何为善良?曾经人们以为大家普遍遵循的即为正常,但历史表明:人类很容易集体犯错,群体癫狂。比如中国古代强迫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残害了多少女性;自宋代开始流行的女子裹脚,中国的男人以病为美,畸形了一千多年;清朝时期人人脑袋前门剃光,后面拖着一条难看的金钱鼠尾辫,大家都习以为常。可见,人们受世俗思想的影响和控制何其严重!因此,马克思毕其一生,都在揭露封建阶级和资本阶级种种意识形态的欺骗性质,让人们摆脱精神控制,投入现实生活的实践斗争。
古代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万古不变的“天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在此种观念的影响和驱使下,无数儒家人士把教条当作真理,盲目忠君、愚孝,以致于迂腐偏执,“以理杀人”。而以道家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发明了“气本论”,主张道法自然,率性而为,对世俗礼教不以为然。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虚胸实腹、见素抱朴,实际上是以身为本,重视修行中对“道”的体验,而不把思想观念、外在知识当作最重要的东西。唯物辩证法哲学,指出任何观念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主张真理总是相对的,所以要根据科学发展不断调整认知,不能执著于固有的观点理论。唯物主义者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从感觉经验出发,强调通过实践考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号称儒家第二个圣人的王阳明,不赞同朱熹的理学,提出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以往的研究,一般都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我们若是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则会发现:王阳明提出了一种返归心灵原初状态的修行之道,他的致良知,其实能够让人摆脱意识形态的偏见与教条,去除观念的束缚,心像小孩子一样的纯正、空灵。良知,就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感觉经验,是身心本具的灵明觉知。只有回到最根本的经验事实,才能穿透一切偏见和教条的歪曲,重新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致良知,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是让染污的心灵回复清净明透,才可以如实的映射万物。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实质,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和后天生活的影响下,形成了狭隘片面的认知,过于执著于某些思想观念,以致与内在的真实需要相矛盾,与潜意识本能的愿望相冲突,以致产生心理和行为的病态模式。在精神疾病发展到严重的情况下,个体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精神的牢笼,沉浸于主观妄想之中,完全脱离了现实。所以,心理学中的“认知主义”学派,主要致力于纠正咨询者的一些错误观念;而精神分析学派,亦是是通过对话帮助患者看清自己潜意识的愿望,挣脱幻想的锁链。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学派,更是主张人应接受自己的真实体验,勇敢面对生存意义的缺失,于虚无与荒诞中重建世界。
无论是最现代的心理科学,还是传统儒家的“致良知”,都是要穿透主观意识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因此,它们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哲学,在根本上殊途同归,正所谓: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包括王阳明心学,不能再用儒家的道德教条给人套上内在的枷锁,而应当追求思想更彻底的解放,让精神真正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