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范可觅的博客 |
|
我是范可觅,范元甄和李锐的长孙。爷爷曾说我是历史人的后代,有责任有义务去做传播的工作。 |
|
|
|
|
|
|
|
|
|
|
来自: 北京 fankemi@hotmail.com |
注册日期: 2019-04-30 访问总量: 140,060 次 |
|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
|
|
|
|
|
|
| 纪念爷爷 |
| 首先感谢四年来契而不舍约稿的人,非常抱歉未来很久仍没有勇气对外谈论我的奶奶范元甄和我的爷爷李锐。但是关于自己、关于祖辈生活点滴中影响我的一切,我都会日积月累随想随写。终有一天为奶奶几十年的委屈,为爷爷鲜有人知的2千万字著作,待我敢怒敢言之时,不吐不快!
ChatGPT的新兴使得敏感词又引起新一轮的关注,而爷爷李锐作为多年以来的“敏感”作家是其文章难以在国内出版的原因。经历了过去的三年,我觉得这是个“言官绝迹”的时代,无论官职实权如何,再无“冒死进谏”之人。无论所有人对爷爷的固有印象如何,我仍觉得他是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体制内批评家,他是智兵不勇的“言官”。打仗时动脑子的士兵通常命长,因为会先做判断迟疑一下,就比猛人风险降低许多。同样爷爷多年来的进谏之路披荆斩棘也九死一生,多因为他在武汉大学的读书经历,是他在战争、动荡、建国、和平的漫长年代都极具人生智慧、有勇有谋。我想他的长寿秘诀也是因为读书多,万事想得开吧。
最近看了几年前的一期《圆桌派》节目,窦文涛主持、马未都、柯蓝、蒋方舟讨论“出身:家世决定你多少?”这件事我迷茫了20年,先说爷爷,因为和奶奶范元甄之间众所周知的相互仇恨,再加上大姑近二十年的添砖加瓦,家族里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爸爸和我与爷爷的来往是对养育我们的奶奶,一种极大的情感背叛。作为直系血亲,我从3岁到现在都没在任何小事上或回忆里很明确感受到爷爷是爱我的。硬要找,那就是他和奶奶一样都喜欢拥抱我,但奶奶只拥抱我和堂妹,爷爷会拥抱任何他喜欢的来访客人。还有仅仅一次2018年夏天我去病房看望爷爷,那是若干年来第一次只有我们俩单独聊了很久,他说一生都没有好好照顾过我爸爸、他唯一的长子,可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中式家长对儿子的执念,我分不清。爷爷是否有遗嘱,一直是个迷。总之,他从来没有当我们的面表达过,所以爸爸和我作为爷爷的长子长孙,一张纸(书稿字画)、一分钱(任何财产)、一平米(房子)都没有得到过。
奶奶则完全相反,在爸爸和我的全部人生过程中,是最好的母亲和祖母,和大姑书里的抨击截然相反。从爷爷到外人,我总是被说是“小范元甄”,现在想来是遗传的性格相似吧,比如:凡事喜欢化繁为简,小富即安,要脸比要钱重要的多,早期的理想主义者DNA刻在骨子里,追求“真至圣贤”的境界,理想是活得自在。和爷爷喜欢出诗集文集描述秦城八年之苦的不同,奶奶同样在特殊时期饱受苛待,但哪怕是对家人也从未提及经历的苦难。爸爸也是如此“黑五类”下乡十年却毫无大姑的那些仇怨。爷爷奶奶爸爸最大的性格优点是心宽吧,我希望我能继承下来。如果说出身最主要的影响是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那我家的原则一定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我学习不好,但一直自知且为之羞愧。
抛弃复杂的家族情感,只是外人的话,我敬佩爷爷。他的一切为国、为历史、为后辈作出的贡献无需我赘言。如果有一天能接下这支写作的笔,记录我所经历的太平而奇幻的人生,应该也是极有意义的。爷爷走了四年,我似乎才开始真正接纳他是我的爷爷,这拗口的句子无从解释,终须我有了人生智慧之后才可心平气和回看过往。
我的生活也还在经历着一地鸡毛,有怀才不遇的纠结,有世俗物质的欲望,有兴高采烈也愤懑不平。而爷爷奶奶的人生经历是我最大的财富,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比较他们就都不是事了,所以出身的确决定了我的格局,以及提供了我从小到大的衣食无忧。不易察觉的优越感表现在放纵性情,骨子里的不会循规蹈矩。所谓出身“好”,往往容易胸无大志、贪图享乐,永远试错后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明确自己要什么,在社会上没有任何技能出众具有竞争能力。而所谓出身“差”的人,其实更容易本领大资产多,因为特别想要迫切的改变自己不好的现状,无论是《红与黑》的于连也好还是很多财富新贵几乎没有所谓出身“好”的人,红二代三代都极少。家教仅仅是幼年的限制举止等浅显的东西,而对人影响极大的是社会教育和自我约束。
题目是纪念爷爷,下笔却越扯越远了。感谢因为爷爷奶奶,我有了这自带流量的人生,福祸相依,路还很长。我还有很多问题想问,却先人已逝。引用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作为批判者的写作者,我陷入了鲁迅那种尴尬的英勇的姿势之中,一方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攻击的对象却缥缈虚妄,自己陷入鬼打墙一样的“无物之阵”。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我想把自己制作为标本,不胆怯的暴露在别人面前,不害羞的占用公共资源去真实、去存在! 2023年2月16日写于京西家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