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Saner_Hun的博客  
魂三儿,淡肆网文  
https://blog.creaders.net/u/3318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Saner_Hun
注册日期: 2023-08-09
访问总量: 7,41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舞剧《徽班》观感
· 蒋彦永二三事
· 英树二三事
· 槐花小香
· 挥之不去老荫茶
· 让汤记—纪念医学院毕业20周年
· 来瑞走神儿记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网文】
· 舞剧《徽班》观感
· 蒋彦永二三事
· 英树二三事
· 槐花小香
· 挥之不去老荫茶
· 让汤记—纪念医学院毕业20周年
· 来瑞走神儿记
· 方言杂忆
存档目录
03/01/2024 - 03/31/202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挥之不去老荫茶
   

                            ·魂三儿·

  不知怎么的,每次缅怀重庆,我一根筋儿地总往老荫茶那儿想,可不敢跟人说。就好比朋友问起回北京最想吃什么,我嘴上嚷嚷全聚德东来顺,心里却惦记着炒饼。骨子里觉着,这老荫茶不光是重庆那一带的特产,而且只被那一带的一部分人待见。出了那个地界儿,就再看不到它了。现如今,连海外中国人扎堆儿的地方,都能买到重庆火锅料,金钩豆瓣酱和怪味胡豆什么的,可就没见过老荫茶。

  头一回近距离观察这种茶,是在重庆那逐级而上的小巷深处。一个略宽敞的地面,聚了六七个手摇蒲扇的长者,一色的老头衫大宽衩敞口布鞋打扮。四个人围了方桌,坐在竹椅上,其余的站着看,悠闲而又投入。那阵子还没有全民皆麻,人家玩的是一种四川纸牌,当地人叫川牌或戳牌。牌张窄而长,上面印有或红或黑的点,椭圆形。打法据说介乎于桥牌和麻将,而胜负则一目了然,因为那玩家的脸上多摆放着物件:有的贴着纸条,有的掐着晾衣服用的夹子。身子略有所行动时,纸条和夹子们便晃荡着响应。不管是打牌的还是观景的,身边都有一个装饮品的容器,或茶缸,或玻璃罐。里面的液体深褐色,像兑了水的酱油。这个便是老荫茶了。

  这种场合老荫茶似乎不可少,但绝不是主角儿。人们喝的时候,看都不看它一眼。牌局无疑很重要,可嘴也都没闲着。东家长西家短,党政军民,古今中外,哪都能拽出点货来,而且不乏高论。比如一个人说:“老某,你屋头(媳妇)昨天又跟你吵架了嗦?老都老了,还吵啥子嘛?”老某则摇头叹息:“唉,孔圣人讲得好哇,硬是这婆娘和小娃不好养活的。”对方一笑撂了牌:“噢,圣人嘛,人和!”说着就捻起一个纸条儿,舌头上舔了一舔,粘在那老某的脸上:“嘿嘿,又添一丁儿。”

  就我看来的心得,喝这老荫茶,大可不必乾隆爷似地先小口地抿,再微闭双目咂吧嘴,再做出无限回味其精髓的神态。而是尽可以大口地敞开灌,喉咙如再能发出些咕咚般的声响,则更入行。盛老荫茶的器皿当以容量大耐磕碰的为首选,使宜兴的紫砂壶决尽不了兴。老荫茶不同于酒,可以闷着喝的。这种茶要喝得巴实,除了做辛苦活路的拿它补水,就得往热闹地界儿凑。或花一毛钱听书,或认识不认识的聚一块儿摆龙门阵,不知不觉中端起缸子就灌它一口。跟抽烟似的,有瘾没瘾,它是个习惯。

  据说,这老荫茶乃源自巴山的一种野生灌木。叶子采来后并不烘烤焙炒,而是先用水蒸了再拿脚踹,最后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阴干过程,老荫茶由此得名。这茶色重味厚,不光止渴生津,还能祛腥除膻。大概因为是野生,物以不稀为贱,就落了个专为劳苦大众效力的名份儿。刀搁脖子上,东坡先生也断然不能写“从来老荫似佳人”,也没见从哪个官员或舵爷(川话中的黑道领袖)家中起出几公斤老荫茶来。

  我琢磨着,各个地方大概都有类老荫茶的,要不现如今这富人尚少的世道,老荫茶怎么就传不出来呢。譬如北京就有火极一时的大碗儿茶,前门楼子那摆摊儿卖,二分钱一碗就把掌柜的发了,由撂地摊儿的演变成了集团董事长。北京西山那一带的农民,连大碗茶也不喝的,而是喝一种野山茶。由山上采来煮成汤,大桶挑到地头儿。说是论败火,比绿豆汤还好使。喝法与老荫茶相似,甚至连茶缸也可以省去,抄起舀子就灌,但“咕咚”声不能没有。那茶我喝过,苦涩中透着一股特有的清香。打嗓子眼儿一过,会让人隐约地想到好些别的东西,诸如涓涓而下的溪涧,“呱呱”鸣噪的蝈蝈,雨后萌发的松蘑,晚秋火焰般的红叶,还有雪地上随风摇拽的酸枣棵子……那,正是西山的味道。

  其实很可惜,我压根儿就没喝过老荫茶。开始是没有机会,后来有了机会的时候,却又不敢喝了。因为给我们讲内科学的老师,拿老荫茶做了个比喻,说那什么什么什么的颜色“就像老荫茶一样”。一别山城二十年,川菜馆虽吃过几个,可总觉得哪儿不地道。按说,在重庆读书时没下过正儿巴经的馆子。川菜到底该什么味儿,心里并没谱。也许,是没人摆龙门阵了,或者是少了艺人边说边拍惊魂木的动静,再或者就是那伙计们一口的广东官话,不会玩那长嘴儿铁壶一米开外往碗里飙茶的把式。是呀,茶,再或者是没喝上老荫茶吧,真的挺想尝尝,最好是在巴山上的竹棚里,用灶火刚煮出来的那种,管它那什么什么什么的颜色呢。


原载于 2003 华夏文摘 cm0308b.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