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大會爲何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閉幕幾天了,和轟轟烈烈的開始相比,結果蔚爲冷清。有人說,“看到這個結果,妳是否覺得偶然,如果妳覺得偶然,那是妳的問題”。在會議召開前,總覺得全人類都到齊了,談壹件事談不攏,太不可能了吧?但當真的回頭找過原因,才發現,注定是談不攏的。可惜這種話,只有事後敢講出口。 都是些什麽因素,注定了合作不太可能呢? 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威脅,還不足以超過相互間的威脅認爲此次會議凸顯人類共同利益,是誤區。比方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原則,叫“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可換過來想,也就是“共同但有區別的利益”。對于各國,更多的是利益不同,而不是利益相同。根本沒有相互信任的曆史,迄今只有幾個國家遵守了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原本早該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直到即將失效也未能發揮應有作用,不論是減排還是援助承諾,最終都變成不同程度的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如果工業化國家仍然堅持其既定立場,即使迫于壓力和輿論簽署下壹份“勝利的協議”,又能如何?《京都議定書》不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麽?更是沒有辦法公開化解分歧,只能頻繁舉行閉門會議閉門會議是會議行將談崩時的例行程序。在閉門階段,許多記者都會試圖向工作人員打探會議內容和進展情況,但都會遭到婉拒。閉門目的在于,不令會議結束得太難堪,大家可私下做些深度交流,爭取就僅有的共識達成壹點協議。聯合國從它誕生,就表現出其無奈都是因爲世界大戰才有的調停機構。壹戰後有“國聯”,二戰後有聯合國。人類非鬧到打得頭破血流了,才想明白:哦!應該有個調解人。可是聯合國誕生後,冷戰、兩伊、阿富汗,各地區沖突依然不斷。“在第59屆聯合國大會上,由于聯合國連接爆出伊拉克石油換食品計劃賄賂醜聞以及剛果維和部隊性醜聞等壹系列事件,聯合國面臨空前信任危機。阿爾及利亞駐聯合國大使說,聯合國現在病了” 公正與實力,在聯合國身上成爲悖論壹個想立得住的國際仲裁機關,要具備兩個因素:1、有威懾力;2、公正。在人類所有政體當中,最有實力(威懾力)的組織形式,莫過于國家了吧?有人說不,最有威懾能力者,當屬歐盟或者歐佩克這種內部聯系緊密的國際組織。但是不要忘了,再緊密的國際組織,其凝聚力,其遇事協調壹致的能力,都與壹個主權國家不可同日而語。而國家,又是以國家利益爲最高綱領的,如果單純取決實力強,讓壹個國家行使國際仲裁,則注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公正。也就是說,最有威懾力的組織,不可能公正;而有可能公正的組織,實力卻不是第壹,也就形不成仲裁必須的威懾力。歐美不怕談崩,不行就開征碳關稅,哪怕導致全球貿易壁壘。2009年6月26日,美國凶h院通過了壹個法案,叫做《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征收碳關稅。談不成,美國無所謂,妳贊成也好,反對也好,反正我就這麽幹了。這對于出口大國,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將是嚴峻考驗。事實上這個市場已經建立起來了,歐洲不但建立起了市場,而且建得非常好,包括各種衍生性金融工具也都建立起來了。美國爲什麽對哥本哈根不太感冒?奧巴馬參加氣候大會爲何晚到9天?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玄機,值得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