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永恒的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批判之一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写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是对杜林博士理论思想的批判,其中有部分属于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亲密关系,恩格斯长期充当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思想的辩护工作,与马克思有高度的一致性。恩格斯坦率地承认,《反杜林论》中许多重要的理论部分,虽然有自己的发挥,主要是马克思的思想。因此,本文章对《反杜林论》的批判,实际上也就是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批判。 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思想主张。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针对杜林关于资本主义“作为对物的支配的财富,即生产财富,是好的方面;作为对人的支配的财富,即到现在为止的分配财富,是坏的方面,应该扔掉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的说法,指出,“杜林的经济学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很坏,完全不适用,一定得消失”,“事实表明:杜林先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几乎根本没有提出任何指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杜林“在写关于经济学的东西时,连生产和分配之间的联系都没有理解,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究竟如何看待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我认为有必要搞清楚二个问题:1.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2.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分配方式能否进行调整变革?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是非常激烈的,基本延续了马克思的理论思想。恩格斯指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到目前为止,总的说来,只有马克思进行过这种研究和比较,所以,到现在为止在资产阶级以前的理论经济学方面所确立的一切,我们也差不多完全应当归功于他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日益成为生产本身所无法忍受的桎梏;这些形式所必然产生的分配方式造成了日益无法忍受的阶级状况,造成了人数越来越少但是越来越富的资本家和人数越来越多而总的说来处境越来越恶劣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之间的日益尖锐的对立;最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造成的、它自己不再能驾驭的大量的生产力,正在等待着为有计划地合作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去占有,以便保证,并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保证社会全体成员享有生存和自由发展其才能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9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但是在我看来,杜林先生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对物的支配的财富,即生产财富,是好的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性。恩格斯的批判恰恰是错误的。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合乎人类的经济本性,即从利己的出发点开始,通过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货币促进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统治人、人占有人的封建社会关系相比,是一个根本性的、翻天覆地的进步;第二,恩格斯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是一种无端的指责。不仅在当时情况下,就是在今天和将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没有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那样,“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日益成为生产本身所无法忍受的桎梏”,“这些形式所必然产生的分配方式造成了日益无法忍受的阶级状况”,“造成了人数越来越少但是越来越富的资本家和人数越来越多而总的说来处境越来越恶劣的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之间的日益尖锐的对立……”事实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容纳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是阻碍而是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所谓造成“日益无法忍受的阶级状况”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工人的经济状况不是恶化而是在改善;在历史和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非越来越少,与雇佣工人之间从来就不存在阶级对立,更谈不上“日益尖锐的对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方式,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且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生产方式。尽管,这种生产方式在具体形式上会有所变化。人类从自然经济即自然对人的统治,到人对人的统治,再到以物为联系的人对人自由平等的阶段,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反映人脱离动物界的程度,人性中兽性减少的程度。比如,在自然经济阶段,人类拖着长长的动物脐带,应该是蒙昧野蛮的时期,对自然界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进入到人统治人、人隶属于人的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战俘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生命以劳动力的形式得以保留和存在,但有残忍的殡葬、对男性生殖器阉割的太监现象,天下非天子莫属,专制、人治、等级制,经济服从于统治者的权力;到了资本主义即市场经济阶段,人类战胜了专制和特权,在根本上摆脱了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个人权利得到保障,自由、民主、平等在经济上得到体现,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马克思讲的阶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不再有阶级斗争,不再有压迫、剥削。这个阶段,事实上就是人人劳动,人处于比较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时期。自然,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人类最后的生产方式,也是永恒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阶级对立、阶级斗争、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渡性、暂时性的认定,还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既没有事实依据支撑,也缺少对人类经济本性和历史发展规律趋势的认知。 至于谈到分配关系,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即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存在着一个事实上改革与完善的过程。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几百年来不容置疑的实践。比如,在劳动时间上,从超过8小时到8小时工作制,再到每周工作不足40小时,进步显而易见;在劳动强度上,机器和自动化、电子化,体力的耗费大大减轻,劳动保护趋于完善;在工资方面,实行了最低工资,并且最低工资、贫困线底部不断抬高;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实行累进的所得税制,高收入者多交税,低收入者、无收入者少交税、不交税,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加之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保证了低收入人群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权利,同时收入差异和养穷人不养懒人的社会分配模式,也保持了市场经济内在的竞争活力,即资本投资和劳动的积极性。极具讽刺意味的,依据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理论产生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在分配和社会福利方面也有天壤之别。恩格斯批判杜林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革分配方式的观点,就成了不攻自破的谬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