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 (170)河沿杨:原居前门外西河沿,牛街麻刀胡同路北也有后人居住。 (171)切糕杨:在牛街经营切糕的杨姓人家有:曾家住牛街丁家胡同(牛街三条)路北的杨九巴、其父曾给官宦人家包厨。家住吴家桥二条路北的杨开泰,也以经营切糕为业,他还是民国期间牛街一带享有名气的中国式摔跤的高手。 (172)月盛馆杨:原住牛街以东的法源寺街,家人杨小亭曾在前门大街以“月盛馆”为商号,经营一家中档清真饭庄。 (173)大成杨:原住牛街路西及羊肉胡同,曾由家人杨启龙和赵凤合伙在牛街口内路西经营“大成号”羊肉铺。还在报国寺附近开过分店。 (174)小铺杨:曾在牛街输入胡同东口路北经营清真付食杂货铺。 (175)厨子杨:曾住牛街的小寺街,家人杨华亭曾在牛街一带“跑大棚”,承接操办红白喜事教席,还在前门外门框胡同经营过年糕、元宵、炒饼等清真小吃。 (176)韭菜杨:原住牛街口内路东一百一十五号,家人经营过菜行,杨瑞龙(字明轩)曾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经营“瑞源祥”珠宝玉石店。 (177)毛钱杨:不详。 (178)面茶杨:不详。 (179)两益轩杨:原住牛街周家胡同(牛街二条)东口内路北,民国初年,家人杨德山与牛街人王德海(两益轩王)合伙在李铁拐斜街里“三元客店”内创办“两益轩”淸真饭庄。由于烹制精良、服务热情,曾鼎盛一时。 (180)马杨:原住于牛街麻刀胡同和输入胡同路北,以贩卖骡马生意为业。 (181)南杨:原籍河北大厂南寺头村,后迁至牛街,为了区别于住在北边的杨姓,故得名,曾以屠宰经营牛肉为业。 (182)棚杨:曾住法源寺前街西口,世业对外租赁杉篙、苇席、搭建红白喜事专用的席棚、丧棚、喜棚、凉棚。后人杨国珍(字彬如)擅长毛笔小楷书法,是位爱国爱教的虔诚穆斯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曾辗转重庆在救国总会担任文宣工作。 (183)大字杨;曾住牛街二附小对面的小胡同内,家人杨善卿善写大字榜书而得名。 (184)酱杨:不详。 (185)船杨:曾住牛街石羊胡同、输入胡同等地,以制作北平各地“花会”上所用的各种旱船、跑船而闻名。 (186)肥皂杨:不详。 (187)茧绸杨:不详。 (188)烂纸杨:为戏称,又称“邮票杨”,原住牛街七十四号,早年家人在邮局从事盖销后的信件邮品回收,后家人在天津、沈阳、北京三地专营邮票购销业务,收益颇丰,家境殷实。 (189)大兴店杨:曾住牛街堂子胡同西头,早年家人开设“大兴店”,以经营车马店为业。家人杨同璞熟学古书、擅长书法、诗词歌赋、棋艺京昆,是牛街地区首屈一指的学者和书法大家。曾历任宁夏省高等法院书记长、省主席秘书、新中国甘肃省文化局副局长、省图书馆馆长、省政协委员。育有四子四女,系牛街书香门第。其子杨希枚是人类学和远古史专家,学识渊博,论着颇多,八一年自台湾回国,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六、七两届全国政协委员。 (190)火蹄杨:不详。 (191)毡子杨:又称臧家桥杨 (192)高头杨:原籍河北高头,后迁至北京牛街,以经营北京传统绢人制作为业。 (193)豆腐巷杨:以原住地而得名。 (194)四川营杨:以原住地而得名。 (195)梁家园杨:原籍虎坊桥的梁家园,以原住地而得名。 (196)禄米仓杨:原居东城的禄米仓,后迁至牛街。 (197)醋章胡同杨:家住牛街以东的醋章胡同,故得名。 (198)山东杨:原籍山东,后迁至北京牛街,曾在菜市口“广安市场”对面路南以经营山东手工馒头为业。 (199)小胡同杨:原居牛街中部路东的小胡同内,故得名。 陈姓: (200)玻璃陈:曾住牛街王老师傅胡同(春风胡同)。 (201)爆肉陈:曾住牛街羊肉胡同西口路北二十九号,民国初年家人陈自立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烂漫胡同对面路北三十二号经营淸真传统烤肉。曾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在当年的北京城内有南陈北宛(烤肉宛)之美誉。 (202)炭陈:不详。 (203)马陈:原住牛街教子胡同中部路东和麻刀胡同、庭院广阔,家境殷实,早年从事骡马生意。 (204)鸡陈:曾住牛街教子胡同路东,以经营家禽养殖、贩运、批发零售为业。。 (205)车陈:不详。 (206)骆驼陈:原居牛街吴家桥四条中部路北,家人以饲养、贩卖骆驼为业。 (207)杂面陈:原居牛街输入胡同中部小胡同内路西。 (208)“铺陈”陈:不详。 (209)齐化马陈:原居朝阳门(旧称齐化门)外、从事骡马行。 (210)油陈:不详。 (211)八大胡同陈:不详。 (212)哑巴陈:不详。 (213)面陈: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