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三条位于牛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牛街,西至糖房胡同。全长131米,均宽4.5米。相传明代有丁顺在此地开有一家大车店,号“丁顺店”,俗称“丁川店”。后来住户渐多,演变为"丁家胡同”,1981年改称“牛街三条”,共有户籍门牌九个。 糖房胡同南侧是西北中学(宣师二附小)的围墙和教学楼,故没有住户居住,但西口路南,近乎东南角的位置是牛街回民自己的民间组织“北平骆驼行业公会”旧址,五十年代初,被改为“糖房胡同小学”。 从牛街三条东口往西,路北第一家是个绱鞋铺,有两间门脸,里间住人,外屋是加工间,墙上挂满了加工好的各种布鞋,鞋样儿、鞋楦子。鞋铺掌柜的姓王,是从外地来牛街做生意的汉族人。往西第二家是“万丰记”粮店的后门,“万丰记”一度经营副食调料,油盐酱醋,五十年代后期改营米面粮食。门脸儿在牛街街面上,后门平日洞开,可以见到院里摆放着大片的坛坛罐罐和腌制酱菜的大缸。再往西第三家是“回族空竹世家”王雨田的独门小院,王雨田原在清衙门里当差,喜爱抖空竹,并在花会上有飞叉“开路”的绝活儿。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儿女王清源、王葵英、王桂英、王淑英等均练就了一身“抖空竹”的技艺,经常到东安市场、天桥一带撂地卖艺。王葵英艺名“小闷葫芦”,曾在1950年随中国艺术团到过苏联表演,声名鹊起。笔者幼年每逢早晨路经王家门口,几乎都会看到王雨田一家老小在路边空地上练功习艺。第四家是钟家,也是一家独门独院。第五家是“切糕杨”杨九爷家,他早先在官府里当厨师,后自营清真粘货小吃,他家门前经常有铺开的江米、小枣、芸豆在太阳底下晾晒。公私合营后,杨九爷被安置到虎坊路小吃店从事旧业,牛街文革时期的“回族造反团”团长杨文庆就是杨九爷的次子。再往西是“山药张家”哥儿俩的院子,里外两层,张家原来经营菜业,后来转行改营回收、清洗,售卖旧瓶子,当年前后院里都堆满了玻璃瓶子,故被牛街人又称为“瓶子张家”。这个院原来是“玻璃瓶子马家”马德海的房,老人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临终前由于没有子嗣,故将此院捐给了牛街礼拜寺作为寺产。牛街拆迁前,院里除了“瓶子张家”,还住着“临清洪”的一支和“切糕钱”传人钱德才一家。紧挨西边是“俊王家”的大院子,老辈人王国瑞曾在菜市口开过一家“德顺斋”,专营烧饼、焦圈,在京城远近颇有名气。再往西是玉器行改家,他们家原有前、中、后三层院落,1954年,以抵债的形式,把前院共计十四间房以两千元的价格抵给了汉族人李君实。李君实家是慈禧太后贴身太监李莲英的近亲,原来住在海淀圆明园一带,后来搬到牛街。这个院的三间南屋曾由“小寺街梁家”的一支梁德礼长期租住。 再往西是个向北去的拐角,拐角处原有一片空地,除有一口水井(后来改为公共自来水),还在水井的南边儿盖了一溜儿男女官茅房。官茅房的东北角有三家住户,依次是改家后门、穆家和“玻璃瓶子马家”。改家卖掉前院以后,只好出进后门儿,院里的几间房也出租给了外人,像来自包头的马民宣老师、来自河北文安的杨家和来自山东的佟家等等,都是回民。隔壁穆家老当家的早逝,狭长的大院子北屋住着穆老太太和养子“庄子”,一溜儿东房出租给了来自大兴的甘家。甘家是骆驼行,为了方便骆驼出入,此院原来没有大门,甘家经常在前院空地屠宰骆驼。他们家搬走以后,陆续又搬来了秦德山家、马玉洪家和黄家。和穆家一墙之隔的西边儿是最后一家“玻璃瓶子马家”的大门道。院里北屋住着马家“三姐”和她老妹妹一家,南屋倒座儿住着经营菜行的侯家,东屋是黄家,西屋是“煤赵家”的一支。这个院再往西就到了糖房胡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