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宋代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针灸铜人后,"针入水出"成了针灸基本功。表面上看确实无可非议,找准穴位没有错呀。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针灸没落的开端,因为活生生的穴位在他们手里全变成死的东西了。 人是活的,患病的人当然也是活的,可你治病时却找死穴位,这对吗? 大家都知道“不能执死方治活人”,可你“守死穴治活人”不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吗? 这就像打靶一样,明明是活动靶,你却“以不变应万变”,你能应得过来吗?哪怕你第一枪是十环,只要靶在动,你的枪不动,后面你只能枪枪落空或射中率明显下降。 穴位在我的眼里不是一个死的、固定了的点(区),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充满灵性的、能给病患带来健康和快乐的点(区)。穴位应该是随病人病的变化而变的、具有四维特性的治疗点(区)。 其实真正明白了“病穴相应”理论的人是不难理解“穴位”的。 明白了“病穴相应”的理论,也就知道不存在所谓的“正经”或“奇经”之说;同样,也不存在所谓的“正穴”或“奇穴”之别。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曾经在房间里说过的话(论坛里应该能查到),就是“学习和临床应用针灸的三个层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不同层次的人,理解的就不同。换句话说:看穴位是穴位;看穴位不是穴位;看穴位还是穴位。请仔细品一品,千万别以为我是在玩文字游戏哦。 当医生在给人治病时,你若把穴位看成是一个固定了的、死的点时,由于病人是活的,病也是随时、随你的治疗而变化的,也就是活的,那你就有可能永远找不准这个治疗点(穴位),治病时自然就会束手无策,治好治不好都是稀里糊涂的。反之,若你能遵循“病穴相应”的理论,把穴位看成是活的,并且你能按我所述的方法去做的话,那你一定能找到、找对、找准那个治疗点。病变你的治疗点(穴位)也变,且你能找到它变化的规律,那么这个所谓活的点(穴位),最后不仅没有让你一筹莫展,反而成了一个相对固定了的、很容易找到的治疗点,治病的疗效就会提高很多。 当你把它(穴位)看成是“死的或称之为固定的点”时,在治病过程中它就一定是“活”的,你就无法或难以把握它;反之你把它看成是”活的“,并能知道它的活动规律的话,则在治病过程中,它是可把握的,也就是“死的或固定的”点或区。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中为何要强调揣穴的道理所在。 认识上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但治病的疗效却会相差甚远,算是我送给大家的针灸秘诀之一。 就“病穴相应”这一理论而言,其最基本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 1)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 2)无病无穴反应,有病就一定能找到所对应的穴; 3)病变穴移; 4)病愈穴消; 5)“以骨为准,以痛为腧” 当然病穴相应的内涵和外延远比这几点丰富得多! 要真正理解“以骨为准,以痛为腧” (我这里所指的“痛”不仅仅单指压痛,还应包括条索、结节甚至包括特殊情况下的钙化点等各种反应点,是广义的痛,并且一般来说这里所指的”痛“主要也不是指病灶处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