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的春秋戰國的故事,儘管這個時代的刺客有很多,也是為了心中的俠義或者大義去刺殺某些人,但是除了荊軻之外,最欣賞還是大刺客豫讓!他是一個怎樣的刺客呢?
根據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中的記載,豫讓姓姬,是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他先為范氏做事,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未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之際,豫讓遇到智伯,成為其家臣。智伯對豫讓很尊重,豫讓很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公元前455年,智伯成為晉國執政者。因卿大夫趙氏拒絕獻出封地,智伯聯合魏氏、韓氏兩家共同對趙氏發動“晉陽之戰”。公元前453年,當時還是晉國卿大夫之一的趙襄子派人向魏、韓陳說當時局勢的利害關係,魏氏、韓氏臨陣倒戈,聯合趙氏反攻智氏,智伯被趙襄子擒殺,三家分割了他的屬地。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着名的“三家分晉”。趙襄子痛恨智伯到了極點,他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做飲器。 豫讓奉智伯為知己,卻未能盡忠,空留滿腔遺憾。“士為知己者死”,豫讓暗下決心,一定要殺了趙襄子為智伯報仇。於是,豫讓改行做了一名刺客,而他這個刺客的目標只有一個——趙襄子。 豫讓更名改姓,偽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干起了打掃廁所的活兒。憑藉這身臨時學來的“手藝”,豫讓成功混入趙襄子的宮中修整廁所。他想借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殺死他,但是很快就被趙襄子發現擒住了。在審問時,豫讓毫不掩飾自己的動機:“欲為智伯報仇!”侍衛們都吆喝着殺掉豫讓,而趙襄子無比感慨地說:“他是義士,我以後謹慎小心就是了。”在侍衛們的一片反對聲中,趙襄子讓豫讓走了。 豫讓被逮個現行,卻被寬厚仁慈的趙襄子放走,理應就此收手了,但是他心裡始終揣着那句誓言:士為知己者死。於是,豫讓幹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他全面改造了自己的外形:用漆塗滿全身,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剃光了鬍鬚和眉毛,將自己徹底毀容,甚至為了改變聲音,吞下熊熊燃燒的火炭,然後假扮乞丐乞討。 豫讓提前摸清了趙襄子某天的出行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必經之路上的一座橋下埋伏。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如今已成為名勝古蹟,名曰“豫讓橋”。這天,趙襄子的人馬行至此處,沒想到還沒到橋上,馬兒突然受驚。趙襄子立即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遂派手下去打探,果然是豫讓。豫讓再次被拿下。趙襄子萬分氣惱:“你曾經不也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你為何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而智伯死了,你卻對我非殺不可?” 豫讓說:“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而智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放走豫讓,正猶豫怎麼處置他時,豫讓提了一個荒唐的請求——請趙襄子脫下一件衣服,讓他象徵性地刺殺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趙襄子感念他的忠誠,滿足了他的要求。豫讓達成心願後拔劍自刎。 豫讓並不擅長行刺,但他被後世奉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不是因為他武藝高強,而是因為他對自己誓言的堅守,對忠誠的執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