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河边的博客  
一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  
https://blog.creaders.net/u/12948/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2017-07-25 10:19:34

科学与艺术这个话题很重要,因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其实就是科学与艺术,其他的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没有一种人类文明可以没有科学与艺术却还有政治、经济、哲学等等其他内容的,因此理解这两门知识的发展过程是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入口,也是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窗口。

尽管科学与艺术是现代生活里人们挂在口上的两个词,若要问这两个词究竟说的是什么,我们恐怕很少去想。这本不奇怪,因为日常生活里面人们天天用着但从不去问它们究竟是个什么意思的词汇多了去,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有必要问吗?事事都要叫个真,那这个日子还有个啥意思。不过在我看来,就算您用的所有词汇都不要弄清楚它们的确切含义,科学与艺术这两个词的含义却需要弄清楚,因为这是作为现代人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诸位或不信,因为我们自小受的教育里面就没有关于这两个词的特意分辨,大家不也活得好好的?鄙人以为这恰恰是我们的遗憾,因为早先一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的国民教育里,就我所知,教育中都有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区别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自小受的教育里没有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分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问诸君是否记得我们的历史上曾有过“新文化运动”,包括著名的“五四运动”,那时间的一个重大社会吁求就是请进“德先生”与“赛先生”,前者说的是Democracy,后者说的是Science,也就是民主与科学这两个词。何以当初不用民主与科学而要绕个圈子用什么”先生”之类?因为当年的汉语里面没有民主与科学这两个词,所以用的是音译,因此有“德莫克拉西”与“赛因斯”两个词,各取两词的头一个字加上“先生”就是民主与科学的意思,大概比说“德莫克拉西”与“赛因斯” 要容易记忆一些。后来托东洋人的创制,我们从日语汉字词汇里直接引进科学与民主这两个词,这才有了今天这两个出口(汉字)转内销(日语词)的词汇。绕了一大圈,我不过是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来没有科学这个词,当然也就没有科学的概念。但这不等于说传统文化里面丝毫没有与科学有关的东西,这个话题留待后叙。话到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通常说的科学有“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古代的地域文明中,如希腊文明,已经有科学一词。但是,那说的是古代科学,它虽然和今天的现代科学有联系,但却和现代科学有本质的区别。

读者或许会说,就算科学有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但那不过是科学的进步而已,说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是不是太夸张了?!答曰一点都不夸张。人类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差别实在是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古代社会没有的。且不说如今人类可以遨游太空之类的成就,就说现代人因为吃得太多太好而丢命的远多过营养不够而死亡的这个事实,就是古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里有过关于天上人间的想象,最好的美景也不过是吃穿不愁,有谁曾想到过有一天社会竟然会发展到普通人会吃得太多太好要短命的?

广告就此打住,下面请诸君随我一通来看看科学与艺术倒底都有什么区别,现代科学究竟又是个什么东东,以及如何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认识今天的世界。


一、两种创造

人类的创造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合在一起统称为“人类文明”。随着时间文明发生演进,有的创造消失了,新的创造发生了。例如汉文明里的裹小脚自发明后延续了一千多年最后消失了。而有的发明却一直在用着,甚至还随着时间在演进着。例如汉字的使用,前人造出的各种汉字曾经达到近十万个,而如今一个人只要掌握3000个汉字,加上汉语拼音的帮助,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读写各种文章了。所以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变化的;不仅是变化的,其先进程度还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尺度就组成该文明的创造发明之优劣。而发明创造的优劣又当如何评定?公认的标准是该发明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研究人类文明的著名学者查尔斯-默里认为,人类最为重大的发明创造莫过于认知方法。新的认知方法的出现,会极大地改变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到人的创造能力,使得新的产品得以出现而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在他的“人类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汉译本名为《文明的解析》)一书里,默里将自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950年人类的超级重大的认知方法发明归结为下面四个领域共十四项:

艺术领域 6项:现实主义艺术、直线透视法、抽象艺术、复调音乐、戏剧、小说;
哲学领域 3项:禅定、逻辑推理、伦理方法;
数学领域 3项:阿拉伯数字(最重要的是印度人发明零)、数学证明、不确定性测算;
科学领域 2项:经验观测法、现代科学方法。

默里的研究的跨度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950年的2350年,所以没有包括如同文字的发明这样的早期的超级创造;在艺术领域里也没有包括电影,因为到1950年为止有声电影的历史不过才23年。而上面的所有四个领域的十四项发明里,默里认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发明又是最为重要的发明。默里的研究里也没有包括政治经济领域,为什么?因为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发明,其结果究竟该判断为好还是坏,人们难以有统一的看法,所以也不选入。

敝人以为默里的认识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分清楚“原初创造”与“二次创造”的区别。像哲学、数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其实都是属于“二次创造”领域,它们必须是在“原初创造”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那么什么是“原初创造”?答曰艺术领域与科学领域里的创造才属于“原初创造”。下面把究竟“原初创造”是咋回事展开来说一说。


二、为自由而创造

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证过,因为人的智慧能力与活动能力的客观存在,结果必然导致“追求自由是人的属性”;也就是“让人在有思想自由与身体自由的条件下生活不过是使人按人的意义来生活”。换言之,没有自由的生活,不论是没有思想自由还是没有身体自由,人都不是按人本来的意义生活。因为如此,正常生活的人就一定会追求自由,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就会表现为各种发明创造,结果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出现。例如下面的两例:




上左图据介绍为旧石器时代(距今250000年)的石刀,右图为三岁孩子的“涂鸦”。如上面这样的创造都属于人类的原始创造,但是不论多么原始,再聪明的动物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石刀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也就是增加了对抗自然压迫的能力;“涂鸦”则是人的自我意识(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人通过训练掌握专门的技能以后,就可能将其拥有的认知能力转化为艺术创作。

再看下面两幅照片,右边的是一幅如今生活在亚马孙雨林里的原始人(手持长棍者)的茅屋,左边的是一幅发现于西班牙山洞的洞顶上的距今一万三千年以上的野牛壁画。


先说右边的茅屋图。图上的茅屋是那些原始部落人的居所,是他们的遮风挡雨之处;茅屋周围的几个人手里的长棍是武器,是防身打猎用的,意义与前面介绍的石刀类似。要建造茅屋与制作长枪,人便要首先要学会观察世界,发现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遮风挡雨,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防身打猎,这就是最早的如默里说介绍的科学的“经验观测法”。我们的远祖一定也经历过类似的生活。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手里的棍子变成了长矛,茅屋变成了瓦屋,人口增加了,还与外族发生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于是要有政府,然后便有了政治方面的创造。再后来有了文字,积累了更多的知识,这才有可能研究人生的目的,于是便有了哲学伦理,有了逻辑学的研究,然后才有数学的发明,等等。可见除了最早的长棍与茅屋属于原初创造,其他的是二次创造。当原初创造的程度很低时,如上面这幅照片里的原始部落所处的状态,二次创造也就不可能发生,文明的整体水平当然也就很低了。

再来看左上的野牛图。我们虽然知道这幅图画是头野牛,可我们不知道作者当时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爱?是恨?是恐惧?还是崇拜?还是都有?但我们知道,作者一定掌握了一种认知方法,他能够用这种方法观察野牛,还掌握了用来作画的工具以及颜色的配置的技能,因此可以将自己对野牛的观察经过思考后进行创造,于是产生了这幅图。我们知道这幅图是作者的主观表达,但我们不能知道作者的确切思想,所以没法对作者的主观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进行准确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推论,一个与作者一起生活过的人与一个外来人对于这幅图的感受一定也是不同的。这幅图是作者的思想的自由表达,而这幅作品却不能在不同的人群里得到同样的认识。一万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方式还是处在“采集-狩猎”水平,离农业文明的产生还有三千年之遥,那时不要说没有哲学与数学,连文字都还没有。所以这幅野牛图也是属于二次创造产生前的人类原初创造,是艺术作品。

远古时代的科学创造还包括前面介绍的石刀,以及泥碗、木筏等;艺术创造则除了粗燥的“涂鸦”外,还有饰品、纹身等。若比较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创造的成果是物质产品,其作用要么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要么是直接帮助人类躲避风寒雨露,总之,都是为了直接抵抗自然的压迫。而艺术创造的成果有的虽然是物质产品(例如雕塑),但却不能直接用来像科学创造物那样用来抵抗自然的压迫,而是为了思想(包括情感)的自由表述,表现的是人的喜怒哀乐。非物质形式的创造如音乐与诗歌更是如此。这些就是科学和艺术都是与“为自由而创造”的内在逻辑。


三、发展多重认知能力

“为自由而创造”的基础是如前面第一节里默里所说的:人的认知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这种认知能力配以适当的创作技能就产生了艺术与科学创造。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两种或数种认知方法与技能,这个人就可能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甚至可以将艺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用到同一个创造上,得到同时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产品。这样的人在古代通常被称为“能工巧匠”。例如,一个工匠制作了一把锋利的猎刀,在制作刀柄时特意选择黑色的玉石为镶嵌,又在玉石上雕花,这样一来,工匠最后制成的猎刀就同时具有了科学制品与艺术制品的两重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就发生了。再比如古代中国工匠在建造的拱桥上的护栏上雕花等,也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多了去了,不胜枚举。

不过上面所说的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最后在创造物身上的体现,而不是说艺术与科学从此不分、艺术认知方法就等于科学认知方法了。艺术认知方法与科学认知方法分属不同的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


1、艺术认知的主观性

从上面的关于“野牛图”的分析中,读者或许已经认识到:艺术认知的核心内容是它的主观性。这话的意思是说,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欣赏都是主观的。例如前面介绍的“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一例,只有当制作这把刀的人对玉石以及玉石做刀柄的认知具有了艺术性后,他做出的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才被赋予了艺术性。对于欣赏者来说,要能对这刀的艺术性得以认识,也必须有类似的艺术认知。如果做刀的人不过是把玉石当作刀柄材料来用,那他就没有进行艺术创造,但若恰好碰上了对于玉石刀柄的认知带有艺术性的欣赏者,这刀也就仍然具有艺术性。这就是艺术认知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同时又是受主体的经验所限制。例如,不识字的人与识字的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主观性的主要特点是它具有任意性,即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现代艺术馆里,我们会看到一些作者的寓意难以理解的创作,道理就在于艺术认知的主观性(见下图,作者 Richard Serra,2008年)。



2、科学认知的客观性

与艺术认知相反主观性相反,科学认知的特点是客观性。我们再举上面的“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为例来谈这个问题。作为猎刀,它的功能是切割,对于这个功能的认识不论对于谁都是一样的,而这个功能必须通过具体的物质形式(坚硬锋利的刀体)得以体现,也是对谁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是客观的。因此,一把“镶嵌了玉石刀柄的猎刀”是否是艺术品会因人而异,但是否是刀具却不会因人而异。前者体现了艺术的主观性,后者则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

再比如人生产的食品,是否可以食用也是有着客观的评判标准。但是食品(例如一快生日蛋糕)也可以加上可食用的艺术装饰而具有艺术性。再如前面介绍的原始部落人建的茅屋,遮阳挡雨是它的功能,这个功能是靠建筑方式与材料来提供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是可以对其做出客观判断的。从文明的演进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可以想见今天我们居住的即便是所谓的“智能寓所”其实也就是远古的原始茅屋的后代。


四、人是艺术的

从上面关于“艺术的主观性”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的艺术认知能力无处不在,“人是感情动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理智的发育过程中,情感的刺激总是来的最早最多,感性因此总是发育在前。所以,不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不论该地的经济有多落后,只要那里的人是自由的,那里就有活跃的艺术创造。各地所不同的是艺术创造的形式不同、风格不同。


五、人不是科学的

科学是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也就是对于“真”的认知,它依赖的是理性,而理性在人类理智的发育中不仅发育在感性之后,而且理性的发育需要理性的刺激,也就是需要有相应的教育。所以科学认知的发展不仅缓慢,当缺乏适当的教育时,人便难以发育出强大的理性认知能力。因此与人的感性认知能力相比,人的理智中的理性认知能力就弱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来是艺术的,但不是科学的。

所以几乎人人都具有艺术创造力,歌唱、剪纸、绘画、写字、跳舞、摄影、养花、写小说、等等,以及相应的欣赏能力,都属于艺术认知能力。所以要成为出类拔萃,众口称赞的艺术家很难,因为这个世界上几乎人人都具有艺术认知能力。

成为科学家就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人一般都不具备科学认知能力,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才有可能。所以当科学家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就少了太多,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成功的机会也就大了很多。不过要真正做出科学发现却不容易,这个问题留待后述。

说到这里,还没有触及什么是现代科学。这个话题留到下一篇来谈。

(未完待续)

浏览(564) (7)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河边
注册日期: 2017-07-24
访问总量: 4,06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最新发布
·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二)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分类目录
【科学与艺术】
·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二)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新闻述评】
存档目录
2017-07-25 - 2017-07-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