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河边的博客  
一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  
https://blog.creaders.net/u/12948/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2017-07-27 08:55:56

前面的《谈谈科学与艺术(二)》主要区分了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认知方法的不同,强调“……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特有的‘为了自由的发明创造’,不过艺术有更多‘自发的创造’的特征,依赖感性;而科学则是‘学习的创造’,更多地依赖理性。“ 这样的创造既是人的智慧的功能,也是人的需要。社会心理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如果被堵塞了,人就会走向精神失常。


就古今不同的科学认知来说,古代就有的经验方法仍然是人们现在普遍使用的认知方法。尽管经验来自实践,由于个体的经验的差异性与有限性,加上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完备,基于经验而得出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普遍性与绝对性。所以依靠经验的理论很多都靠不住,虽然顶着科学的名号,实际上它更像艺术。但是依靠经验做出的物质创造却因为反复试验排错,因此在使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仍然在实用意义上具有可靠性。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古代的宝物,都是这样的东西。有时人们用“逆向工程方法”来研究古代的创造,发现其“技术水平”很高,就此判断古人的科技水平曾经到达过什么程度等等,其实是误判,没弄清楚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差别究竟在哪里。而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得出的创造就不同,后者因为有通过可控的实验得出的理论,其产生的基础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同样实验-分析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认知错误,其预测能力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根据这种理论指导的物质创造过程因此不会因人而异,所以现代科学的创造是可以复制的。


现代科学的组成包括科学认知方法、由此认知方法获得的科学知识、这类科学知识中包含的关人的思维能力不完备性的认识等,一个人只要认识到这些(却未必要懂得其中的细节)同时能够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就算在生活中有了“科学态度”。当这样的科学态度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时,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对已有的知识不断弃旧创新,表现为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活跃。

下面接着说现代科学认知方法出现后对于其他各种创造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在艺术创造上,其次表现在木匠名之为“二次创造”的那些诸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制度、等等创造上。我们先从科学对艺术创造的影响说起。

 

 

一、现代科学影响下的艺术创造

 

1、科学门类的同源与艺术门类的独立

现代科学的分支虽然多,但都是同源的,都是从解释客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开始,逐步深入下去。所以物理学是所有其他科学分支的基础,不论从事哪一门科学的创造研究,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物理学知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研究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论哪门自然科学因此也都是物质的,因此都需要从物理学开始。而这样的物理学知识并不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感性思维---那种冬日的太阳照在身上的暖和或者是夏日的骄阳照在身上的火辣的感性思维,而是对客观世界(自然)的理性思维---那种追问“太阳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的关于所观察到的对象的本质的思考。因此,人类的科学创造活动的特点是:使用同样的科学认识方法,面对不同的课题,得到不同的知识理论,再用这些知识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创造出不同用途的各种不同产品。所以,说科学的各门知识都是相通的,它说的是各门知识的起源于相同的认知方法。


在上述对于科学分类的认识的基础上再来看艺术分类。首先我们知道艺术是从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开始,而每个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人们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自由表达,所以不同的艺术门类也就不像不同的科学门类那样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


例如,唱歌可以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画画也可以达到同一目的,但两者的形式完全不同,对于表达者来说,并不存在相同的知识基础,只要能满足思想感情的表达就行。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例如唱歌、绘画、剪纸、演戏、造型、弹琴、合唱、说书、写小说、写诗歌、雕刻、装饰、纹身、做发型、给实用器具添加装饰、说笑话、杂技、魔术、着装、插画、插花、化妆、等等,任何可以满足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形式都可以成为个体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我们知道艺术门类并没有如科学门类那样需要一个基础门类垫底,而是各个门类可以独立存在,此其一。

其二,个体的思想感情是有分别的,表现为幼稚、成熟、浅薄、深沉、含蓄、奔放、冷漠、敏锐、犹豫、坚定、痛苦、欢乐、等等。这些不同样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会受到艺术形式的影响。所以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所得到的艺术创造在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以及所描绘的人类生活的真实性上也会有不同。这后面的深度真实性才是科学认知方法对于艺术真正发生影响之处。例如,若比较剪纸艺术与电影艺术,两个艺术形式内涵之差别一目了然。所以,如果说各门艺术都是相通的,它说的是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

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2、两大奖项

世界上有各种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奖项,最为知名的莫过于诺贝尔奖与奥斯卡奖了。诺奖有物理、化学等科学奖,还有经济学奖,还有和平奖,还有文学奖等,但只有此一项文学奖属于艺术奖。用木匠前面介绍的“两种创造”来看,文学奖与科学奖是奖励“原初创造”,经济学奖与和平奖是奖励“二次创造”。艺术门类繁多,为什么只有文学奖?原因在于当诺奖设立时(1895年),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里只有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创造是最高级的形式,它虽然与古代的文学有联系,但它是建立在现代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上的,有着与古代文学完全不同的地方。后来有了电影,它除了有与文学创作一样的运用现代科学认知方法的特点,还更广泛地运用科学的物质创造为工具---例如电、光、声等技术,结果发生了一种古代完全没有过的艺术形式,其影响也是古代的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与奥斯卡电影奖何以影响最大,关键在于它们所奖励的艺术形式的影响要远高于其他的艺术形式。那么,它们倒底高在哪里?

 

3、小说的发明

笔者在《谈谈科学与艺术(一)》里介绍了默里列出的六大艺术认知方法,小说是其中之一,除了抽象派艺术方法的发明在小说之后,其他都在小说之前。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方法发明于1500年前后,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发明同时出现。那么,这里说的小说与中国的四大名著那样的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小说的发明到底有什么意义?


默里说的小说是那种如实记载社会生活、如实记叙人性的文字。它不忌讳宗教与习俗的限制,没有超自然的描述。在这之前,文学作品没有这样的长篇巨制。诸君或许认为《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但你再去对照上面的现代小说的特点读它时,就会发现它与上面说的现代小说不同。所谓“如实记载”就是对于客观真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开始将艺术创作从任意想象转变为以客观真实生活为基础的想象,没有什么“托梦”,当然也没有借神仙道人之口来唱“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要。


又例如《聊斋志异》这样的鬼怪故事在传统文学里可以算作小说,但在现代小说里则不算,因为其中的故事有太多的鬼怪神灵,没有现实生活为基础。再比如,《雷雨》是一部现代小说,因为不论其中的人物场景有多少虚构,这种虚构不过是“隐姓埋名”,并不能脱离生活。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艺术创作中毫无现实基础的虚构尽管仍然存在,那只是对于古代艺术的继承,不是现代意义的艺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随着一个人对于现代科学的掌握,他对根据毫无真实生活依据的想象写出的文学故事的兴趣就远不如“科幻”故事。其中的原因就是前者违背了真实的原则。


再比如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读者如果把它细看,就会发现其中没有小偷、没有乞丐等真实生活里一定会有的角色。再例如古希腊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发展到很高程度(见下面左边的《大卫雕塑》):


而上面的右图是现代人的作品。古希腊人是不会创作右边这样的大卫的,道理与中国古人不会在《清明上河图》里画出乞丐一个道理。


最后引用特里林的话来描述一下小说:“(它)是对现实的亘古追求。它研究的对象永远是人类社会,用于分析的材料永远是揭示人类灵魂走向的人的行为举止”。其他的艺术形式一般只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但谈不上深入研究人类的社会。小说受到科学的影响,它虽然仍然是艺术形式----因为它仍然是真实社会的幻象(不是幻想),但却开启了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

 

4、电影的发明

如果说小说是因为受到科学认知方法对于艺术创造的影响而产生,电影的产生则还要加上大量的科学知识的影响(包括根据科学知识产生的科学技术手段,所以电影艺术出现的晚)。与电、声、光相关的各种技术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今更加上了计算机技术(动漫),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虽然是戏剧的子孙但已经与喜剧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认知方法。看看奥斯卡奖有多少个种类就可以想见电影艺术的复杂与独特了。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电影艺术“在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以及所描绘的人类生活的真实性上”也就有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优势,一部好的电影对于人自然就会有强大的感染力,这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包括戏剧)无法比拟的。


下图左边为“日出”摄影,右边为曹禺《日出》剧照,都是艺术创作,但其内涵显然差别巨大。就感染力来说,如果将《日出》拍成电影,其感染力会比话剧更胜一筹。




 5、艺术与人类良心

古代人对于自然与人自身的认识中,由于缺乏如同现代科学认知方法这样的良器,始终没有跳出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神的崇拜、对于暴力的崇拜这个套路,不过深浅不同而已。中国古代虽然有崇拜圣人,但那种崇拜在本质上还是建立在对于强权的崇拜基础之上。例如宋朝以后“圣庙”就已设立,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都供奉其中。可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读了《孟子》的一些“民本”言论后,非常不满,还是照样下令把“亚圣”逐出孔庙,由此可见圣人对于强权的依赖。所以若比较古代与现代的优秀艺术作品,古代艺术显然在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以及对于人性(也就是人的真实的生活)的关注都远比不上现代作品,少有关注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有深度的文学创作。一本《水浒》,里面的英雄好汉几乎个个都有过滥杀无辜的行为。典型的英雄人物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不仅杀了西门庆、潘金莲,还有一路碰到的丫鬟、小厮。而这种滥杀的基础是复仇的“义气”,它的正义性究竟是什么却全无论证,结果全书也就免不了血腥暴力的充斥,反映了古代艺术思维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除了影响艺术创造,当然免不了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流传到现代社会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响。(见下图,左:武松杀嫂雕塑,沈阳,2014年;右:把“小三”抓住后裸体游街,据英国《太阳报》The Sun,2017年3月10日。)



如武松的滥杀在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里就不会赢得读者。但上面的“游街示众”这样的真实反倒会成为文学创作的根据,在这样的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暴露人性的恶与善,真实地显示人性的不完满,讨论社会不公等等,这些就是现代艺术所表现的“人类的良心”,反映了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里人类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现代人所具有的新的认知方法。

 

 

二、现代科学与二次创造

 

下面来谈关于科学认知方法的影响的第二个话题:它对于原初创造以外的其他二次创造的影响。

 

在各种二次创造中,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政府的创造最为重要。没有政府的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没有了管理,社会就退回到动物的丛林世界。政府维持秩序要靠暴力,于是对于创造了政府又要被政府暴力管制压迫的社会成员来说,就有一个权力(即政府暴力)的合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只能每时每刻都在暴力征服中运作。所以下面我们集中讨论科学认知是如何影响到人类对于统治权力的认识的。

 

先说古代,以秦国为例。秦国虽然打败了六国成立了统一的秦朝,但被征服的原来六国臣民必然不服,所以秦国只能靠严刑峻法来维持统治,结果是社会紧张度太高,二世而亡。到了汉朝,汉武帝尊儒以后,儒家学说的等级秩序、天子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一套理论就解释了权力的合法性的来源,大家信了以后就心甘情愿地做起臣民来,统治者也就无需天天动刀动枪了,大大降低了统治成本。古代的国家都是这样凭着信仰确立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来确立暴力的合法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政教合一”统治 。(这里的“教”就是信仰的意思,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伦理信仰、政治信仰。)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在很多向现代化转型的国家可以见到。

 

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的权力的合法性通过得到教会确认为而解释为“治权神授”,即国王代表着神的旨意统治国家。再比如现在中东的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也是政教合一国家。古代中国以“苍天”为最高,皇帝权力来自“天意”,皇帝是天子“奉天承运”(例如朱元璋说自己是“奉天承运的皇帝”)。前苏联则是政治信仰基础上的政教合一国家。现在的北朝鲜把金家父子当作百战百胜永远正确的神来崇拜,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对于个人信仰的独裁统治,等等。下面谈谈古今科学方法是如何对待信仰的。

 

1、经验观测认知方法无法挑战信仰的不容置疑

信仰的特点是对于信仰的对象不予置疑,传统的经验观测认知方法的基础是经验与逻辑推理。展开来说,就是逻辑的基础是因果关系,眼下发生的事件是前面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的结果,是后面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原因。可是,复杂的事情的因果关系却不是单一的,不同的事件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不同的事件也可能又同样的事件造成的。例如一个人的死亡这件事可能是饥饿,也可能是中毒,也可能是过劳,等等;用棍子打人可能是为了致人死命,也可能是打痛对方,也可能是闹着玩,等等。用线性的“因为所以”的逻辑推理因而无力分析复杂的问题,例如生命的起源与归宿。

 

上面说的这种思维的不完备古人并不都清楚,所以古代人的思维必然导致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这些结论如今看来是错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方法改进了,可是古人却没法懂得这些。例如,“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中国古人奉为亘古真理的说法,通行两千年不变。再例如西方基督教神学哲学论证生命的起源从设定万事都有开头起,通过循环论证来证明必须有神作为造物主的存在才能解释生命的发生。

所以传统的思维方法无法打破信仰的不容置疑。

 

2、科学实证逻辑方法(即科学认知方法)挑战信仰的不容置疑

那么现代科学认知方法又是如何挑战信仰的?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厘清一个重大误解:就是以为科学真理的获得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即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如前面的分析,科学知识的产生的确离不开实践,但这种实践不是产生经验的那种实践,因为那样的实践---如前所述---都是片面的,也缺乏有力的分析工具来从实践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实践最多只能产生片面的真知,一个人种地种上一辈子也不会产生对于皇帝是天子的怀疑,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一种全新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方法。

 

那么科学认知方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暂且将这个问题放下,先看看这个认知方法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向不容置疑的信仰发起挑战的。

 

前面《谈谈科学与艺术(二)》里有一节是“现代科学”,将现代科学分解为认知 方法、此方法产生的知识、根据对此方法以及此方法产生的知识的理解而秉持的置疑态度等共三项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个全新的置疑的态度,1500年以来,初步掌握了这个方法的人类先驱不仅发明了新的艺术形式,还积累了新的科学知识,其中以哥白尼提出的《天体运行》(1543年)为公认的重要分水岭,欧洲人这才可能率先开始向不容置疑的信仰挑战。简而言之,既然哥白尼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了人们一向坚信不疑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样的“顺理成章”的说法原来并不成立,因为它与事实不符。那么,其他的尚未通过实证检验的说法是否成立?换言之,通过逻辑推论得出的其他的“顺利成章”的说法是否也不成立?

 

有了这样的质疑,人们就发现原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首先有了“人是上帝造的,其他的一切是上帝为人而造”这一信仰。在此基础上就有“顺利成章”的逻辑推论:太阳每天的日出日落一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因为太阳是神为人而造。

 

古代的很多被奉为真理说法都是这样的出来的。例如前面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样的说法就是例子。还有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等,都是听来“顺理成章”的逻辑推理,至于为什么一定成立人们并不去多想。“嗯,有道理。”这就够了。所以古代人同时又很多相反的“真理”。例如“事在人为”就是与“富贵在天”相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矛盾。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所首次提出的实证逻辑认知方法被后世奉为“哥白尼革命”,原因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是无比简单而当年却是无人想到的认知原则:任何关于一项存在的说法都需提出可以被人认识的证据来证明后才成为事实,在此之前关于这个存在就不过是一个留待证明的观点

 

例如,存在着叫作“命运”的东西,它决定了人的富贵卑贱。

古代科学的经验观测基础上的逻辑认知:根据经验,某人外出捡到一个元宝,而另一人外出遇到豺狼,可见命运的确存在,它决定了人的归属。

现代科学的实证逻辑认知:假定“命运”是存在的,那么提出“命运”存在的人就要把“命运”作为众人可以认识的自然形式展现出来,或者设计出一个实验来把它展现出来。在这之前,“命运”存在的说法就是一个观点;如果“命运”的确被展现了,“命运的存在”就从观点转变为事实。

 

再例如,存在着神,它是至高无上的,决定着宇宙间的一切。

同理,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都对这个“存在”有各自的认知过程,前者承认神的存在,后者从否定神的存在到拒绝研究这个问题。

 

3、现代科学认知方法不再研究信仰问题

首先掌握现代科学方法的都是基督教教士,他们无可避免地也将其用到神学研究,这种研究到康德开始获得系统论证,到马克思达到唯物主义的巅峰。其后随着对于未知世界的了解增多以及对于科学方法自身的局限性的了解后,科学认知方法不再涉及“形而上”的对象的研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也不再是科学的关注,信仰---不论是信神还是不信神、信什么神---成为个人的选择。

 

4、重大的科学里程碑


现代科学方法的孕育

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

1590年:伽利略发表《论运动》。

1657年:惠根斯奠定概率理论。

1671-1672年:牛顿与莱布尼茨分别将各自独立发明的微积分系统化后公布于世。

 

现代科学方法的诞生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与三大运动定律,现代物理学成立

1750年: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问世,现代小说艺术终于经过250年的发展而奠基。

 

现代科学知识从物理学开始的积累以及应用与新的主要发现

1765年前后,工业革命在英国发动,人类文明开始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机器经济出现。

1776年:欧洲移民在美州建立独立国家,同年史密斯用科学方法研究发表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国富论》。

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第一次用科学认知方法分析了知识的来源,唯心主义的知识论受到挑战,哲学走出了神学而独立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方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计划经济理论诞生,恩格斯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科学方法开始运用到生命科学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光是波---没有质量的能量,又是粒子---没有质量的物质。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1927年:有声电影诞生,成为一种综合性最强的、使用科学手段最多的艺术形式。

1935年:图灵提出计算机的原始模型(即后人所称的“图灵机”)。

1953年: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和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根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所进行的X射线衍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说明基因载体就是DNA

1950年前后:世界各地的大战相继结束,世界GDP总量开始起飞

1980年:人口大国中国重新加入全球化(见下图右边浅蓝线),经济开始起飞。跟在中国后面的人口大国是印度(黄线)于1990年代后也开始全面加入全球化,经济开始起飞。




说了这么多与现代科学认知方法有关的东西,可还没说到这个方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很抱歉,木匠笔力有限,要将“科学与艺术”这样的话题说清楚很费力。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请耐心等我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浏览(328)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河边
注册日期: 2017-07-24
访问总量: 4,06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最新发布
·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二)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分类目录
【科学与艺术】
·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二)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新闻述评】
存档目录
2017-07-25 - 2017-07-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