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河边的博客  
一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  
https://blog.creaders.net/u/12948/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2017-07-28 15:38:46

前一章介绍了现代科学认知方法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于二次创造的影响。对于二次创造----例如政府统治权力的合理性的根据----的认识导致了彻底否定信仰所具有的“不证自明的真理性”,所以在“政教合一”的基础上的统治的合法性最后受到否定,从而在最早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里,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都转入法治统治,政府的权力的合法性由“神授”转化为“民授”,选举政治(也就是民主政治)因而成为新的政府形式。这就是科学认知方法的影响的结果,也是为什么后进的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都遇到对待传统的统治权力的合法性的质疑问题。话虽这么说,以新的认知方法取代旧的认知方法来解释世界与人际关系的实际的过程却远没这么轻松,在欧洲是一个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中间发生了数百场战争。原因在于新的解释要彻底动摇旧有的创造,也就是要抛弃旧有的社会秩序结构,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结构,这就要否定旧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要动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利益分配,所以弄不好就会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甚至导致各种内外战争。不说远的,就说从1800年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先出现科学认知方法的欧洲就发生过上百场战争,这115年里是年年打仗,一直到发生一战。一战在西方的另一个名字是Great War,这个名字该如何译成汉语我没把握,因为它的意思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现代武器进行的大战,战争武器的杀人的效率和战争死伤的人数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就此简单带过,下面接着谈科学认知方法是如何产生的。

 

一、几个重要的澄清


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根据有过的经验,知道这事不容易。试过几个思路,好像都不理想。我这里丝毫没有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的意思,真正的原因是现代科学是舶来品,尽管讨论过这个话题的出版物车载船装,但是那都是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的东西,如同英语语言学家跟我们谈英语的特点,我们听起来就总觉得隔了一层。就以下图为例,那是400年前明朝大学士徐光启与意大利耶稣会神父利玛窦共同翻译的欧式几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平面几何的“祖宗”,可是那样的书对于当年中国读书人的影响极其有限,因为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文人绝大部分都缺乏相关的基本铺垫性知识,要他们来读这样的书自然就不得要领。


所以我想先澄清几个与我要谈的话题的概念。

 

1.1、两类知识

敝人在《谈谈科学与艺术(二)》里有一段讨论的是“现代科学认知方法”,其中以计算机为例来说明“认知过程”是咋回事。这里再用计算机为例,来说明我们大脑里存在着两类完全不同却有紧密相连的知识。

什么是两类知识?我有两个备份硬盘,一个用来备份我的电脑里的软件,一个用来备份我的电脑里的软件以外的所有其他资料。这两个备份所代表的就是下面要说的两类知识。


人类研究与积累知识都是从知识论开始。古人的知识不像今人如此丰富,所以开始都放到了一起,在我们的祖先那里叫做“知”,研究知识的来源的学问我们的祖宗没有单独列出一个门类。而古代希腊人则注重分类,研究知识的来源的学问称为哲学,如今的英文词philosophy,其源头就是希腊词,有phil- 与osophy两部合成,第一部分是“爱”的意思,第二部分是“思想”的意思。把本来的“爱思”译成“哲学”是日本人的主意,我们后来从日文引进才有了哲学这个词。虽说咱们祖宗没有希腊人那样的的分类,但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号人物孔子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知识的来源的复杂性,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白话的解释就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摘自网络)。孔子的这段话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细想想却有问题。


例如,读三年级的小明看了下面一段文字:老师把一块白布用红色染料将其染成了红色,请问在阳光下白布看起来变成红色的了,原因究竟是:(1)因为红布被红染料染成了红色;(2)因为红布吸收红光;(3)因为红布不吸收红光。小明想了想,说,当然是因为是红布上有了红染料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小明错了,准确的答案应当是第3个原因:红布不吸收红光所以看起来是红的。


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不论如何思考,还是迷惑不解。孔子的话在这里完全不灵光。不光孔子,孔子时代的其他主要地域文明的大思想家也不可能真正弄清楚上面的问题。


前面一章末尾列出的敝人认为重要的科学里程碑里有一项是:“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第一次用科学认知方法分析了知识的来源,唯心主义的知识论受到挑战,哲学走出了神学而独立。”康德潜心研究11年,第一个提出知识其实有两类:对于经验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所用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加工而形成的知识。康德把第二类知识叫做经验的知识,把第一类知识叫做先验的知识。“先验”的意思就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意思。若以我们如今对于认知过程的理解来看,康德说的第一类知识就是本节开头说的“软件”知识,或者叫做“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康德说的第二类知识则才是通过“认识分析问题”后得到的知识。回到上面的小学生问题,我们知道小明是因为缺乏物理光学知识所以没法弄得那个问题。可是,这个“物理光学知识”在古代却没有,把同样的问题拿去问孔子,他也只能“百思不解”,回去把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念上一千遍也解决不了问题。

古人为什么几千年也没能产生现代人具有的物理光学知识?答曰古人没有能够用来产生物理光学的认知方法。

 

1.2、古今与中外

把全部古今中外所有人类大脑里的知识加在一起就是人类知识的总和。“古今”是时间坐标,“中外”是空间坐标。人既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地域有别,知识也就可以打上了古今中外的标签。不过,对于上面说的两类知识而言,它们对于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有着不同的依赖性:认知方法这样的知识是没有地域性的人类知识


下面再来前面的计算机为例来说这个问题。假定我买了一台中国造的Lenovo电脑,它如果没有装图像处理软件的话,这台电脑就没法处理图像类信息。一旦安装了图像处理软件后,它就可以处理图像信息了。如果把这个计算机带到南京去照相,得到的是南京的照片,拿到纽约去则得到是纽约的照片。就是说,计算机的软件没有地域性,此软件分析处理后得到的图像知识却有地域性。


如前所述,人的认知方法类似于软件,它包括经验、推理、猜想、演绎、归纳、计算、和科学认知方法等。例如,我摸过我的小狗的皮毛,得到了“它的皮毛温暖”的经验,以后就会用这样的经验来认识其他的狗的皮毛,这个过程就包含了经验推理。再比如,我看见门口放了一个包裹,没有任何说明,我就会猜想哪里来的,是不是给我的。又比如,我听说过“天下乌鸦没有白乌鸦”,当邻居说他家院子的树上常有乌鸦来,我就想到它们一定是黑色的(演绎)。又比如我每次早上8点出门都会在第一个十字路口遇上红灯,久之,我就会想到这个交通灯是按时间控制的,8点刚过就会变红(归纳)。而数数就是计算,由小向大数是加法,反过来是减法;成对地数是乘法,反过来是除法。


上面这些认知方法不论是生活在哪里的人都可以建立,而且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相同的大脑新皮层。所以任何人之间不管说什么不同的语言都可以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但是生活的环境不同,用同样的认知方法得出的生活知识者不同。人换了地方,认知方法不变,但得到的生活知识变了。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西方逻辑与中国逻辑的区分,只有古代认知方法与现代认知方法的区分


那么,是不是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群都发展出相同的认知方法?答案是否定的。也是在前面提及的《谈谈科学与艺术(二)》的“现代科学认知方法”一节里,笔者介绍说,“认知方法在人脑里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不是如同给计算机安装软件那样从一个大脑拷贝到另一个大脑就成。例如一个人的脑细胞总数是出生时就决定了,但刚出生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到了两三岁或许学会了‘猜测’,再大一点学会了‘因为-所以’的演绎,再大些学会了数数,等等,一直到完成中学教育。如果要学会做科研,还需要专门的训练;如果要成为艺术家,也需要专门的训练。这期间人要学习记忆前人创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认知方法,也就是给大脑‘安装软件’,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可以肯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个人的大脑长大后虽然有足够数量的脑细胞,但不会有正常的认知过程,因此不会产生知识。所以不仅教育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次数)是极为关键的,并且教育的内容(互动的方式与交流的内容)也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也就是说,认知方法的形成是教育决定的。那么,教育其他人的人,又是如何学会某种思维方法的呢?这就涉及到了本文的主题:科学认知方法是如何产生的?

 

1.3、怪异的西方文明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首先出现在欧洲。但是,若追寻下去,我们却会发现那些首先发明了科学认知方法的欧洲人,例如哥白尼、牛顿之流,他们的大多数的祖先却和科学认知方法的早期酝酿毫无关系。这个问题直到2003年才由英国历史学家帕特西亚-科隆(Patricia Crone)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来。

笔者曾经介绍过,现在住在西部以及北部欧洲的白人的祖先是在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420年-589年)的早期完成大规模移居那里的蛮族日耳曼人,历史上通常将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公开称王,把罗马帝国赶出欧洲算作欧洲 中世纪的开始。如果将1492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算作欧洲人开始向外扩张,这中间正好是1000年,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欧洲的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开始时,敦煌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艺术家在创造着敦煌壁画,而这一创作早在1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就以开始。距离公元前1500年甲骨文的出现,汉人有文字的历史已经接近2000年了,而远在欧洲的赶走了罗马人的欧洲新主蛮族日耳曼人却连文字都还没有,更谈不上有发达的科学艺术创造了。可是历史的变化有很多谜,出人意料也难以解释。


日耳曼人从西欧赶走罗马人(476年)后过了1000年到1492年时,其后人又从欧洲出发到达美洲大陆从而开启了“大发现”时代。这时,中国人经历了隋、唐、宋、元四个主要朝代,进入了明朝(1368年-1644年)。通观整个汉文明的发展,可以说这1000年里虽然有进步,但自宋以后便几乎无善可陈。而远看欧洲,虽然自从罗马人被赶走后,那些进来的野蛮的日耳曼人对于欧洲文明的进步虽然没有带来抢眼的贡献,但是这些日耳曼人自身却在一天比一天进步!不仅如此,他们的到来还给欧洲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与文化制度,一种国王与基督教分权下的政教合一,加上国王与贵族分享领地的封建制度。所以欧洲的国王统治从来就不是如同中国古代那样的极端专制,甚至有过国王为了心爱的人放弃王位的,在中国人看来叫做“不爱江山爱美人”,其实那是过度解读,因为在欧洲江山从来不是国王一个人的。这是题外话了。


我们如今看到的欧洲文明---不是日耳曼蛮族带来的,但却是通过日耳曼人的融入欧洲而创造的,就是在这样的统治模式下开始成熟起来。它是一个怪异,怪异在它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域文明:这个文明的与创造它的人的祖先不同源


 

二、科学的孕育

我们都知道,文字的发明对于文明发展意义重大,因为有了文字,思想才能记录下来,才能由此打破时空的限制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传播,得以被更多的人继承发展。可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群发明的文字,有的没有;为什么有的文字演化成拼音文字有的却没有。不过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没有文字的文明都不会高度发达。


如今欧洲人使用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都是从罗马人发明的拉丁文的拉丁字母借用过来配上自己的发音而形成的。(俄文字母以及少数斯拉夫语系的文字是借用希腊字母发展而来。)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瑞典、丹麦、挪威等众多欧洲民族的文字都是如此,并且都是直到910世纪以后才开始形成完整的书写体系。可是,到了11世纪,意大利已经开始创办了大学,如今仍在运行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是在1088年创建的,迄今已有几乎1000年的历史。我曾经统计过,如今仍在运行的创建于1500年之前的欧洲大学至少还有30多家!


罗马人被赶出西欧时,150年前被罗马帝国奉为国教(公元313年)的基督教那时已经传遍了西欧,基督教教士们没有随着罗马人离开西欧,基督教信仰因此留了下来,他们因此把拉丁语留在了欧洲,把基督教从希腊文明里汲取的逻辑思维留了下来。敝人在《从凡尔赛看欧洲》里介绍了“图尔之战”,说的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征服欧洲是如何被法兰克王国挡住的(见下图),但是阿拉伯人在西欧的利比里亚半岛(就是现在的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的地盘)上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492年。阿拉伯人在这近800年的统治里,以其远比西欧发达的文明将其通过征服地中海地域所学到的古达发达的文明,尤其是希腊文明的成就介绍给了西欧。这一介绍在公元830年到930年达到高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


到了十五世纪,西欧首先在其南部(现今的意大利一代)出现了“文艺复兴”,它的意思就是“艺术复古”,要向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创造学习,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紧接着“文艺复兴”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它的意思就是“宗教复古”,要向纪元初的基督教回归,信徒不是通过教会,而是通过自身的信仰像耶稣那样与神交通。


1687年牛顿发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就是牛顿力学与牛顿光学)时,人类深刻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的时代开始了!可是:


---- 牛顿是督教徒,并且热衷与神秘宗教的研究,还预言过世界末日;

---- 一神教的基督教深信唯一的真理,因此真理是可以追求的,但是基督教认为真理早已发现了,它就是神;

---- 牛顿所用的代数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 牛顿与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而微积分的发明不能没有零,可是零的概念是印度人的发明,直到1201年才传入欧洲;

---- 经典力学离不开形式逻辑与归纳法,欧洲人是从希腊人那里学来的这些思维方法;

---- 牛顿生活的英国社会以及西欧的大部地区都已经开始从“政教合一”统治向“法治”转型,而最早的法治理念是罗马人的发明;

---- 牛顿时代虽然英文已经有了700多年的历史,但是牛顿受的教育主要还是用的拉丁文,牛顿的著作也是用拉丁文写出的;

---- 数学工具的发达使得牛顿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模拟自然,准确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

---- 印度人虽然发明了零,也有相当发达的数学,但是印度思想里的重要一点是“空”、“无”,印度人没有发展出微积分的可能,因为没有研究一个“空/无”世界的必要;

---- 零的概念传到希腊时,希腊人虽然公元前500年就发明了经典几何以及发达的数论,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要研究“空”或“无”,所以希腊人甚至禁止使用零,说零是“魔鬼的数字”。德国数学家高斯后来研读亚里士多德的数论文献时,感叹为何亚氏一再与零的发明失之交臂;

---- 牛顿和很多当年做出伟大发现人们的祖先是早年侵入欧洲的日耳曼人,可是他们的祖先与上述那些宗教、逻辑、数学(包括零)、文字、等等,都没有关系,那些作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奠基石,除了社会统治模式(封建制)以外,竟然无一与他们的祖先有关。


科学方法的发明,因此不是任何一个地域文明可以单独发展出来的。它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方法,包含了太多的其他认知方法,不可能由哪一个民族单独发明,而只能是人类不同的发明碰撞与交融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它的出现会从此把人类文明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截 (第二篇的旧图再贴一遍如下)。


回到前面开头说过的认知方法的时空特征,所以我们知道“认知方法这样的知识是没有地域性的人类知识”,只有时间的区别。在这个方法出现之前,欧洲人也同样没法讲究精确、实证、质疑、批判这样的思维特征。人家是花了500年才完成这个转变的,而轮到我们其实才200年都不到,但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了。例如我们也要用温度计来测温度,要用时钟而不是时辰来记时,要用纳米来描述物体的尺寸,等等,这就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时间的演变,不是地域的演变,只是我们看不到500年前的欧洲,所以误解我们现在的变化是西化,甚至会把它看作外来的威胁,强调要抵制它。这是后面的话题了。


(未完待续)

浏览(257) (3)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河边
注册日期: 2017-07-24
访问总量: 4,06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最新发布
·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二)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分类目录
【科学与艺术】
· 谈谈科学与艺术 (四)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三)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二)
· 谈谈科学与艺术 (一)
【新闻述评】
存档目录
2017-07-25 - 2017-07-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