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當年一念差 <<曹操與楊修>>
休流淚,莫悲哀,百年好也終有一朝分開。 楊修一死無掛愛,後事拜託你,拜託你安排。 我死不必把孝戴,我死不必擺靈台, 我死不必棺木載,我只求一捧故土把身埋。 休將我的死訊傳出外,也免得世人笑,他們笑我呆。 親朋問我的人何在,你就說,說我遠遊未歸來。 屍首運至在皇城外,你將這酒醍醐與我同埋。 我要借酒將愁解,做一個忘憂鬼,酒醉顏開。 在生落得個聲名敗,到陰曹我再去放浪形骸。
這是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楊修臨刑前的一段唱,配腔委婉動聽,言興朋當年唱得迴腸盪氣。但是詞卻寫得太一般了,不僅多有矛盾之處,也與楊修的文人氣質不符。這一大段唱應該是塑造楊修悲劇性格的重要宣示,也應該是曹操與楊修政治理念不同,終成衝突的點睛之處。
楊修祖輩四世為官,本人又有才氣,輔佐曹操為主簿,打理內外事物,也得到曹操的肯定。並且曹植雖還不是太子,但曹操讓楊修與曹植為伴,可見在眾多的謀士里,對楊修曹操還是肯定的。只是後來選定曹丕作接班人後,在曹丕與曹植的衝突發生時,禍及楊修。楊修是文人性格,曹操志在天下,所以矛盾就來了,不是才氣和工作能力所能掩蓋的了。 即便如此,曹操還是給了楊修很大面子,曹植失勢後兩年,曹操才殺楊修。而且還給楊修的父親寫過信,告訴他自己對楊修感到失望。如果彼時楊修能自我約束,曹操也可能就放過他了。無奈楊修明知將有此危難,一不與曹植保持距離,二不向扶植曹丕的司馬懿集團低頭,依然故我。連他自己都說,兩年前我就該死了,可見他清楚得很,且寧死不改名士節操。曹操殺了楊修以後,曾經有一次與楊修父親寒暄,問楊父為何消瘦,楊父說如果不是我愛子心切,我就自己早早殺了他,免得家族蒙羞。曹操無言以對。 漢末魏晉是宮廷傾軋最厲害的時期。知識分子中出現的竹林七賢,陶淵明,這一類人,已及魏晉之風,也源於對這種政治亂象的厭惡。 我試着票一把重寫這段唱詞,以期能更好地反映楊修的性格。
休流淚,莫悲哀。楊修一死無掛礙。 我楊家四世在朝為官宦,逢亂世自當為國赴湯蹈海。 原指望為聖君明主了卻了天下事, 卻忘了朝來寒雨暮來風,自古帝王多忌猜。 恨只恨詩書枉讀不明白,參不破功名終被風吹敗。 怪只怪持才傲物招人妒,口無遮攔才將這禍根埋。 不怨世人笑我痴狂指我呆,只恐辜負了父相殷殷期待。 我死消息莫傳外,親朋若問我的人何在? 你就說,說我遠遊不歸來! 攜詩酒只與那明月青山伴。 哪管他吳蜀英豪,漢家江山,誰築黃金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