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本世紀的糧食戰爭中國反敗為勝,但國際糧商仍未服輸 作者:這下鬧大了 採用流水賬的形式,記錄本世紀中國和國際糧商對撼的過程。總體而言是先在大豆上小輸,然後全面大勝。大勝的時間點正好和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點吻合。 先說大豆: 中國傳統的大豆產區在東北,尤其是黑龍江。大豆生產出是豆油和豆粕,豆油都清楚是食用油,而豆粕是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1994年以前,中國的大豆是基本自足的,還少量出口,之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對肉類的需求增加,中國開始成為純進口大豆國家。 到2011年,中國75%的大豆需要進口。相應的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從幾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1年的60公斤/年,接近歐美國家的水平,遠超亞洲其他國家(比如2011年的韓國是37公斤)。 而國際糧食貿易基本上被ABCD四大國際糧商壟斷,既然中國75%的大豆需要進口,他們當然不甘心賣低價,同時他們更希望控制中國的大豆壓榨市場,把整個供應鏈都掌握在他們手中。於是本實際初,他們開始行動了。 2001~2004年,因為炒作中國需求,美國大豆從415炒到1064(單位是: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國大豆也跟漲。導致東北豆農大量擴種,國內壓榨能力也大幅增加。然後從2004年4月,國內外大豆價格暴跌,短短7個月時間,美國大豆從1064跌到500,攔腰跌去一半還多。國內的大豆價格也一樣暴跌,很多豆農巨虧。而國內的壓榨企業,他們進口的大豆還在海上,價格就已經跌去一大截,不得不“洗船”,就是寧願違約罰款,也不願收貨,讓賣家轉賣給其他人。很多國內壓榨企業由於居額虧損倒閉,外資乘機低價收購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壓榨行業。可以說這次大豆戰爭,中國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不過也警醒了中國,在隨後而來的更大規模對撼中,中國有了經驗。 既然外國資本控制了中國的壓制市場,他們當然要追逐最大的利潤。於是從2006年開始,又一波更大的上漲開始了,美國大豆從500多,一直漲到2008年7月的1654,對中國的影響就是:豆油從5000/噸,最高漲到15000/噸,豆粕從2000元/噸漲到4000多/噸。導致國內的食用油和豬肉價格在2008年達到一個高峰。 而當時,中國幾乎無能為力,因為在2008年以前,中國的糧食儲備以主糧為主(小麥和玉米),大豆和豆油的儲備很少。不過中國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在2008年3月,採用行政干預的方式,限制企業對食用油的漲價幅度,同時安排中儲糧和中糧等國企入市,採用小包裝食用油定點供應。豆油價格從3月4號開始暴跌,短短半個月,從15000跌到10000左右。很多哄抬價格和搞囤積的商家血本無歸。 豆油價格是壓下來了,但大豆的價格沒辦法,因為主要靠進口。於是國內外投機商接着把豆粕的價格炒到4200/噸,導致肉類和家禽類價格暴漲,不過就在這時候,全球的金融形勢已經開始見頂。 08年金融危機爆發,大豆價格也隨之暴跌,從7月初的高點,到年底價格跌去一半。中國的豆農再一次面料巨額虧損。 這時候中國突然大量收儲,價格比市場價高,又略高於豆農的種植成本。 這時候,整個市場發現,中國已經改變策略了,那就是:既然國產的大豆不可能滿足需求,我就靠巨量的儲備來穩定市場價格。價格太低時,我收購,價格太高時我拋儲。但中國的大豆儲備達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時,沒人敢去炒。 可以說從08年以後,中國雖然大豆進口量越來越多,但國內的大豆價格基本上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投機者只好在豆油和豆粕之間玩翹翹板,沒人敢去炒大豆了。 以中國的人口和耕地面積來說,中國不可能讓主糧和大豆同時自給自足。所以中國現在的策略就是:主糧一定要自給自足,大豆靠進口。對於東北大豆種植區,一畝地主糧的產量是大豆的三倍。如果要實現大豆自足,每年糧食就會有1億多噸的缺口。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大豆少了,無非是做菜少放點油或者少吃點肉,但如果主糧少了,就要出大事。有人說主糧也可以進口,下面我會談到的,看看主糧如果也靠進口,中國可能比印度還慘。 中國現在從農民那裡收購糧食的價格越來越高,這錢花的是非常值得的。比如每年多花100億元從農民那裡收購糧食,讓農民覺得划算而願意種糧,這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靠國外進口,可能要多花1000億甚至上萬億。 對於美國和南美的農民,中國事實上也在幫他們撐價,讓外國農民覺得價格划算而願意為中國種大豆,這是中國最好的選擇。 我是現寫的,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所以沒那麼快。我之所以寫這貼子,是發現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中國的農業形勢,個人思維和國家思維是有很大差別的。 本來我對於某個經濟學家並無好感也無惡感,但自從看見他的談到農業,說中國耕地紅線沒必要,說中國糧食可以靠進口,我就對他徹底惡感了。如果他真是經濟學家,那他就是其心可誅;如果他根本不懂經濟,那他就是一個騙子。 下面談的是重點,就是06年-08年,中國和國外資本在主糧上對撼的過程。規模宏大,空方是中國ZF,多方是國際投機資本、國內買辦、國內的小投機商。到08年7月結束,空方大勝,多方全面爆倉。 主糧篇: 從2005年底開始,國際糧價開始上漲。理由是什麼呢?就是炒作全球糧食緊張。其實就算有缺口,按照當時的數據,估計全球也就是千把萬人口的糧食缺口。問題是糧食啊,你不吃不行,不吃就得餓死人,不象銅鐵等工業品,價格高了我可以不用。 既然說糧食不夠,那好辦,就漲吧,誰花的錢多就賣給誰。比如地球上有100個人,以前每餐是1元,現在突然某種原因只有99個人的飯了,讓大家競價,會是多少錢一餐呢。 也許有人說只有1%的缺口嘛,按理只漲1%-5%就差不多了。事實會告訴你,可以漲到無限,一直到最後有人因為買不起而餓死,才會恢復平衡。 05年12月-08年7月, 國際小麥價格從300漲到1330(單位:蒲爾/美分),漲了3.4倍; 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到758,漲了3.2倍。 僅僅千萬人的糧食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0.2% ,糧價居然翻了幾倍? 是的,沒錯。因為再貴也得買,不買就餓死。 同期中國的糧食價格呢,當然也漲了,漲了多少? 小麥從1400左右漲到2000左右,漲了0.7倍; 玉米從1200左右漲到1800左右,漲了0.7倍。 為何國際糧食暴漲,而國內糧價如此平靜? 其實並不平靜,國外國內的資本都來了,想炒國內的糧價。問題是中國有個國家儲備,於是戰爭爆發了。 在國際糧價暴漲的同時,國內的糧價也蠢蠢預動,中國開始拋儲。拋儲的糧食來自那些經常被媒體批評為管理落後、蛀蟲多、跟不上時代的國家糧庫。 拋儲開始,多方拼命抬價,全部吃進,造成供不應求的形勢; 再拋儲,多方再抬價,再全部吃進 。。。。。。。。。。。。。。。。。。 最後多方發現,拋儲源源不盡,越來越洶湧,到了最後,沒人敢買接了(是不是有點象上海剛解放時的情況?) 沒人知道中國的糧食儲備到底有多少,所有投機者都開始心虛了,想撤,可惜晚了。糧價見頂和金融危機的爆發點高度巧合。 為什麼金融危機後,西方那些大投行紛紛倒閉,唯獨中國過得很滋潤。 在08年上半年,中國海關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查走私糧食,是查那些把中國的糧食向國外走私。因為當時中國的糧食太便宜了,很多人把中國的大米向越南和泰國走私,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本來是向中國出口大米的國家,現在反過來從中國走私大米。 所有這一切,歸功於糧食的自給自足,並能略有贏餘,可以建立龐大的國家儲備。1000萬人的糧食缺口,就導致國際糧價漲了3倍多,如果中國的主糧也要進口,哪怕是100萬人的糧食缺口,現在的大米不可能是2-4元/斤,10元/斤小意思,50元/斤不是沒可能。 中國現在是:主糧靠國內的農民,哪怕價格再高,只要你種,我就收。如果中主糧有缺口要進口,光這個話題就可以把價格漲到天上去。 其他經濟作物,如果國內的產量不足,需要進口,就建立國家儲備來調節價格。同時,有時侯中國也幫其他國家的農民撐價,讓外國農民願意種植中國需要的農產品。如果他們覺得價格不划算而減少種植,價格又會飛到天山去。 中國現在對於國產大豆的種植,基本上是維持現狀。如果真的到了糧食不夠的時候,放棄國產大豆種植是必然的。至於轉基因大豆和國產大豆的爭執,那是技術問題,不是經濟問題。我反對國內種植轉基因大豆,贊成從國外進口大豆,但進口的都是轉基因的。至於壓榨行業,中國現在已經控制外資的擴張了。同時中儲糧開始進入終端市場,與國際巨頭開始競爭。 我文筆不好,只是見證了那個過程,所以寫出來了,希望大家看得懂。有人說我帶私貨,我不懂指的那些,不過經歷和見證了那個過程之後,我當然有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私貨嗎?我發現自己太小看中國ZF了。比如收儲的政策,雖然在執行過程中某些細節比較粗糙很多缺點,但大局上真的很強,不拘於細節上的得失,而是謀求全局上的優勢。 美國、巴西、阿根廷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然而貿易都被ABCD四大糧商壟斷。他們地廣人稀,種植的成本很低,全部機械化,一戶可以種植幾千上萬畝。國產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比進口的高,豆製品(比如豆腐等)用國產大豆最好。進口大豆的脂肪含量高,更適合榨油。 那段時間,中國剛開始拋儲糧食的時候,也比較小心謹慎,開始是十天半個月一拋,到後來每周一拋,最密集的時候,每隔一兩天拋一次。當時好多先期已經吃進的人估計傻了,不敢買進了。這時候中國又放出風聲,說中國的貯備糧有1億噸,夠全國用一年的(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不過所有人都相信,中國的儲備足以撐死炒作的投機資本,於是多方崩潰了。 連鎖反應之下,所有的大宗商品價格全面暴跌,時間就是2008年7月初。 當時中國說糧食儲備有1億噸的時候,普通人就當是一個普通新聞,甚至以為又是一個假大空的政績宣傳,很難去了解當時背後的激烈爭奪。 從08年底的大豆收儲,再談談個人、企業、國家的思維差異; 08年底,金融危機導致的暴跌,國內大豆已經跌到3000元/噸左右,這價格已經低於豆農的成本,而且市場預期還會繼續下跌。這時候,中國突然宣布收儲780萬噸的巨量大豆,相當了於全國一半的產量,更不可思議的是收儲價格:3700元/噸!高於市場價格700元。當時全球農產品一片譁然,不明白中國要做什麼,國內的很多人也說這政策太蠢,收購價格太高浪費錢。我想,當時只有兩波人明白,一波是中國ZF,一波是國際糧商。 反正這780萬噸大豆是收儲了,同時趁着國外的價格低進口了一大批。 如果是企業和個人收購大豆,肯定是希望價格越低越好。當從國家層面,需要考慮的不是眼前,更要考慮明年後年甚至更遠。如果當時中國不高出市場價格收儲,農民會虧損,會傷害到農民的積極性,為來年埋下隱患。當時不僅僅是大豆,好多農產品都高於市場價格收儲,包括菜籽、白糖等等。 馬上翻到2009年,南美大豆主產區發生嚴重乾旱,按照以往的歷史,這種乾旱不漲個一倍都不好意思,但這次,國內的價格只是波動了一下。為什麼,08年底收儲的780萬噸大豆還懸在那裡呢,誰都怕突然砸下來。無論中國08年的巨量收儲是有遠見還是歪打正着,反正市場服了。從投機角度而言,近幾年無論國外大豆怎麼折騰,國內的大豆就是半死不活。 糧食價格中國可控,但工業原料價格基本不可控。因為糧食的需求剛性的,是相對穩定的,即使增加也比較平滑,可以預期。而工業品不一樣,需求是彈性的,可能因為市場變化,需求量也巨幅變化。 既然是糧食戰爭,就是虛虛實實,鬥智鬥勇。以前西方國家玩這套很熟練。 比如美國,每個月每個季度,都由農業部發布一些預估報告,配合投機資本進行炒作。 又比如原油,當投機資本想炒的時候,就在產油國僱傭些武裝團體,炸炸輸油管,或者在產油國鬧些危險氣氛。 我相信中國人是很善於學習的,我說農業大豐收,還出口糧食,你敢不信?既然信了,國際糧價就跌吧,我再用更低的價格進口回來,充實儲備。 2008年初,食用油開始進入最後的沖頂階段,每天漲幾百元,中國的食用油儲備又很少,還沒有能力靠拋儲來調節價格。不得已,只好採用行政手段干預,要求小包裝(即超市賣的桶裝油)漲價必須經過批准,外資不敢不聽。但散裝油不在規定之列,於是出現了超市的油基本穩定,而批發市場的散油繼續暴漲,超市居然比批發市場便宜一大截。其實當時從整個市場來說,食用油並不缺少,但因為暴漲,很多商家拼命囤積,大量的油沉澱在流通渠道中。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3月3號,整個油脂市場陷於一種瘋狂的氣氛中。當天中國宣布放儲30萬噸豆油,並指定生產廠家完成小包裝並定點投放到消費者手中。30萬噸的量真的很少很少,問題是時間點把握的相當好,而且投放的方式非常好,直接面向消費者,沒人可以大量吃進。第二天(3月4日),豆油從最高價瞬跌1000元,之後幾天,幾乎天天都是暴跌。國內囤積者死傷無數。同期在國外,炒作美國豆油的國際投行凱雷被清盤,幾乎天天跌停,成為第一個倒在農產品上的國際投行。 轉基因大米:在中國只是小範圍的實驗種植,不可能成為趨勢。更多的是媒體炒作。 轉基因玉米:主要用於飼料,美國和南美的70%是轉基因玉米。而中國僅僅是少部分進口,不到國內產量1%。就是說,美洲的豬吃的轉基因玉米比中國的豬多70倍。如果出問題,美國人和南美人先出問題。 轉基因大豆:這是個現實問題,即使豆油可以用非轉基因的代替,但豆粕的缺口無法彌補,目前國際大豆貿易,幾乎90%以上是轉基因,這種問題是歷史造成的。但在目前,除非要求中國人不吃肉,少用油,才能不要轉基因大豆。 轉基因是西方控制糧食的武器,希望中國不僅在國內的農產品完全掌握話語權,未來也能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掌握控制權,那樣中國要求外國種什麼,他們就種什麼,把轉基因拋棄,但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吧。 就動物飼料而言,比較東亞地區,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他們的飼料中的轉基本成分是絕對超過中國飼料的。因為他們進口玉米的比例遠高於中國。 就動物飼料而言,比較東亞地區,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他們的飼料中的轉基本成分是絕對超過中國飼料的。因為他們進口玉米的比例遠高於中國。 大包幹後,中國的糧食產量確實大幅增加。 雖然中國實行了計劃生育,但總人口仍然增加了1億-2億,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相當一部分糧食轉化成肉類,而肉類對提高中國人的體質意義重大。 所以雖然糧食一直大豐收,但並不能高枕無憂。 08年之後,中國的儲備體系已經逐漸完善,不僅有中央儲備,很多地方(尤其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儲備,包括食用油、豬肉、白糖等等。 上面也說了,在某些特殊時候,不能指望商人的良心,也許他們本質不壞,但身份使然。當商品暴漲的時候,他們會囤積,會惜售,以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讓價格的上漲火上加油。這時候,就需要一種不謀取私利的力量來介入,只能是ZF。 目前美國的人均肉類消費仍遠遠高於中國。但有個值得注意的趨勢: 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是逐年增加的,而美國從2007年起逐年下降,從2007年的200.4磅下降到2011年的181.9磅,下降了10% 以地球有限的資料來說很容易理解這種變化:中國人多吃一點點,美國人就要少吃一大截。 所以中國和美國的對抗,不是什麼制度的對抗,而是資源的爭奪。 雖然大豆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中國從08年起開始建立了龐大的大豆儲備,所以國內大豆價格相對於外盤要穩定得多。國內的大豆幾乎沒人去炒了,只敢在豆油和豆粕之間玩撬撬板。 奧巴馬是說了大實話的,他說如果中國達到美國現在的生活水平,將是一場災難,準確的說,是歐美的災難。 以地球現有的資源,如果中國達到今天美國的生活水平。剩下的資源,足夠讓美國成為一個大號墨西哥,讓歐洲可以成為白色非洲。 對這種危機,歐美很清醒,所以表面上跟中國很客氣,心底肯定是另一種想法,估計他們做夢都希望中國回到100年前的局面。 08年之後,強化了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經濟作物的貯備;有計劃的提高農產品收購保護價;扶持國企進入終端市場進行競爭。 有人說外資壟斷了中國的種子和糧食加工市場,又是“用謠言倒逼真相”嗎? 種子:所謂外資壟斷中國種子市場是個誇大其詞。外資種子只集中在蔬菜、棉花和玉米,而這些外資僅允許在中國建立獨資的研發企業,而銷售公司不允許獨資,必須合資,且中方掌握控股權。此外,外資的鐘子要在中國銷售,必須有中國ZF的許可證。另外,在中國種植量最大的外資玉米種子,大多是類似微軟的盜版種子。愛國無最,盜版有理,中國農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了。 糧食加工:所謂外資壟斷是扯蛋。排名第一的是中國河北的民營企業,市場份額超過20%了,排名第二的是中糧,市場份額也近20%了。外資恨不得說中國企業搞壟斷,居然還有人說外資壟斷。 關於糧食戰爭的輸贏怎麼定性: 有個幾個反駁我的人可能是做過期貨的小散戶,按他們的理解,在期貨做多或者做空賺點錢就算贏,否則就算輸,他們們是按具體賺了幾塊錢來介定輸贏的。 這就回到我前面提到的個人、企業、國家,不同層次的思維差異。 對於國家來說,如果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價格穩定由我掌控,就算贏。 以大豆為例,2008年前大豆價格中國無能為力,完全被外國控制;2008之後,儘管進口量越來越多,但大豆的價格反而變得更穩定了,中國隨時可以用巨量儲備來調節市場價格,使之不會大幅波動。你說中國是贏了還是輸了?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更新了,主要是平時比較忙,只有周末才能靜下來寫點東西。平時每天也上來看看大家的回貼。其實我想寫的東西,很多跟貼的網友已經幫我說出來了,寫得比我還好,我是搞技術出身,寫東西不是強項。由於是直接寫直接發布,沒有檢查,發現自己好多錯別字,不好意思啊。 就大家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周末時間我會一一說說自己的觀點。 1。農村勞動力老化的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是大量進城了,但很多地方,尤其北方糧食主產區的種植收割早已市場化,擁有土地和種植土地的人不是一個概念,都是有經驗的壯勞力在從事種植工作。 2。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總體來說,種田是很難致富,問題不是糧價低。無論是相對比較還是絕對比較,中國的糧食收購價格不算低,問題在於人均耕地少。糧食的收購價格每年都在漲,但必須和整體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增長同步。如果中國的農民不說象像北美和南美那樣,每戶能種幾千上萬畝,只要每戶能種上百畝,農民就肯定富裕了,年輕人也願意種田了。但現在不可能,必須先發搞好城市化,發展二、三產業,讓農村多餘的勞動力可以充分就業。如果現在一刀切的搞農業規模化,難道把剩餘的勞動力轟到城市去當遊民? 關於中國糧食儲備應該說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個人家裡的庫存(包括農民的餘糧),二是企業的商業庫存,三是國家儲備。一和二加起來,不會少於三。 有朋友說我的數據錯誤,那是因為統計對象不同。在特殊時期,只有國家儲備可以起作用。 比如預期糧食價格會上漲的時候,農老百姓會拼命搶購;商業企業會囤積,以期獲利。所以不能指望一和二來平抑市場投機,只有國家儲備才會。 當然,國家儲備到底有多少,那是國家機密,我也不知道。 有幾個朋友說手機充值送食用油的事情,我還不太清楚。如果真有,應該是食用油暴跌之後的事情。 因為在暴漲期,很多商家都拼命囤積,以為還會漲下去,結果被發改委的幾個小動作讓豆油半個月跌去三分之一,商家又預期還會繼續跌,大出血拼命拋貨。以豆油為例,從最高18000跌到6000多。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原來市場根本不缺油,而是都被商家囤積起來了。大家可以想想,中國流通渠道的容量有多大。 至於有朋友建議用其他植物油代替轉基因的豆油和菜籽油,這也不現實。全球產量最大的是食用油分別是豆油、棕櫚油和菜籽油,國際貿易中,豆油和菜籽油多為轉基因,而棕櫚油相對低端。其他的植物油所占比例很少,估計全部買下來,也不夠中國人吃的,再說價格也貴得多。 幾乎所有人口大國都搞糧食儲備。人口很少的國家就不一定了,因為需求量也少,很容易通過國際貿易解決。 每個國家的儲備政策也不一樣,管理水平也不一樣。 比如美國,是糧食出口大國,是通過私人機構儲備糧食,政府也糧價的控制力也比較弱。 日本和俄羅斯都是國家儲備,日本這方面做的比較完善。 印度也是國家儲備,但由於基礎建設差,儲備糧的損耗相當大;再加上政府的執行力問題,調節價格的效果不太好。 ----------------------------- 連菜籽油也轉基因了?..... ----------------------------- 進口的大多是轉基因的,國產的菜籽油不是轉基因的,包裝上註明了的,購買的時候留心一下就可以了 中國每年的食用油消費量在2500萬噸左右,花生油的產量才200多萬噸,遠遠不夠的。 關於世界上糧食大國和出口大國的情況,百度一下更詳細,我就不用重複了。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出口大國是美國、巴西、阿根廷,他們的農民也就是農場主。尤其是阿根廷農民,也可以叫農業資本家,經常鬧出些事情來,比如罷工等等,配合國際資本的炒作。這個和智利的銅礦工人罷工一樣,都有投機資本在背後的推手。 現在都知道美國政府是為資本家服務的,同樣,也包括農業。 美國農業部定期發布各種農業數據和預報。在很多時候,就是用來忽悠國際市場,配合投機資金的炒作,打擊其他國家。用低價打擊其他的糧食生產國,使他國農民虧損而減少種植。等別人減產要進口了,再用高價出口,牟取暴利。因為低價10-30%就可以讓他國農民虧損而減少種植,帶來的是幾倍的高價出口。 2007年11月16日(周日),豆粕漲到一個階段性高位。當時多方倉位集中在浙江的期貨公司,空方倉位以中糧期貨領銜(這裡我們必須先明確一個概念,在浙江期貨公司開多倉的未必是浙江資金,在中糧期貨開空倉的未必是中糧資金)。但市場習慣稱為浙江幫和中糧幫。16日,某財經記者發布了一篇專題新聞,號稱浙江幫做多豆粕贏利多少億,中糧空豆粕巨虧了多少億,其含義很明確,就是說空方虧定了,讓其他空頭砍倉認輸。19日(周一)豆粕大幅高開,很多空頭份份砍倉出局。當天收市後,發現中糧集團和中糧期貨同時大幅加大空頭倉位,小範圍的消息說,國家給中糧提供了十多億的資金,打壓豆粕價格。第二天(20日),開盤後不久,豆粕就奔向跌停板。 需要明確幾點: 很多財經類記者都為了利益而寫文章; 很多新聞都是為了某些人的利益,別孤立的看成一個新聞; 期貨是商品價格的提前反應,並不是期貨決定商品的價格。很多反駁我的人,連這最基本的東西都沒弄明白; 再大的資金只能短期影響期貨價格,但不能決定商品的大趨勢,決定商品價格的是基本面。 糧食等農產品可以用巨量儲備來調控價格,因為消費量是剛性的,可以預期的。打個比方,今年消費1億噸糧食,明年只會在這個基礎上小幅波動。不可能今年消費1億噸,明年突然變成1.5億噸。既然消費量可以預期,就容易用儲備來調控價格。 但工業品很難用儲備來調控價格,因為需求的彈性大。比如中國銅的消費,從2000年的100多萬噸,到了2011年的近800萬噸左右,翻了幾翻倍,任何儲備都不足以來調控價格。所以工業品很難用儲備來調控,最有效的辦法是走出去,掌握上游資源,控制銅礦和鐵礦等等,中國也正是這樣做的,效果以後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