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揣摩《太极拳论》与《道德经》 是提高整体素质最佳的途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过去对王宗岳这篇流传了数百年,走到世界各地的文章,从未听到过不同的声音。 然而,自从2002年,河南省博爱县农场原纪检书记李立炳先生退休后,受众乡亲委托,整理唐村《李氏家谱》后,接连不断出现的各种信息,一直在刷新着人们的眼球。 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李姓兄弟两个一同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博爱县,以后兄李清江定居唐村,弟李清河定居李洼村。后来,李洼村第六世的李侗,迁居到了刘村。由于血缘关系,这三个村的李姓都属同宗,至今一直保持着亲密的交往。 唐村是个古村,至今仍保留了不少明清时期的民居,一些残破的石碑、发黄的纸片,承载着记忆的碎片,从许多家庭传递出来,汇集到一起。 在李立朝老汉家里的家谱,有几张老化得几乎一触即破的黄纸上边有一张《太极拳论》。内容和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论》完全相同,而落款却是: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李鹤林。 李鹤林(原怀庆府河内唐村李氏第12世人),是乾隆46年贡生,生于1716年,卒于1808年,享年92岁。生前在村里教书、传拳,家庭富足。 乾隆58年时,李鹤林78岁诞辰纪念日,有个叫王宗岳的弟子给他庆寿挂匾。匾上四个镏金大字: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及年号。 这方悬挂于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的匾额,在唐村李鹤林故居大门的上方,悬挂了169年。 解放后,村大队部设在此院,那时经常开会,人们常在这里来来往往。所以,村里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记得此匾。可惜,它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被烧掉了,现在只留下挂匾的几个钉子。 王宗岳于乾隆年间,在唐村教书有五六年时间。教书的同时,他向李鹤林学习太极拳,此人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 李立朝向记者讲述当年放《太极拳论》的地方——门头上方。 这是一个向阳的四合小院,上房是清代建筑风格,此房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他用手指了一下说:“那卷纸原来就放在那个地方。小时候听我爷讲,那些东西是我老祖爷(李氏家谱记载,李立朝老祖爷叫李永常,1750-1837人,享年87岁,比王宗岳的老师李鹤林小34岁,祖爷李嘉德,1788-1875人,享年87岁)那时候传下来的。” “我老爷和爷爷都喜欢练武,小时候曾见过爷爷打拳耍杆。年轻时就听我爷交代过家人,‘要将这些东西保存好’。后来我四叔李成茂把它交给了我。我和四叔都不识字,上边写的啥也不清楚,到我手几十年啦也没有打开过。” 李立朝是唐村李氏第18世人,往上推到他老祖爷那辈,是李氏13世,与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和王宗岳是同代人。 李鹤林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永达,次子李永适,均跟李鹤林学过太极拳,有一定功夫。 李永达(1762——1851,享年89岁),在舞阳经营盐店,他有三个儿子,均会太极拳和枪法。次子李嘉臻(1806-1882,享年76岁)承父业在舞阳经营盐店;三子李嘉际(1811-1900,享年89岁)在帮助经营盐店的同时,在舞阳还开了个武剧院,一边练武,一边排演武戏。 在刘村李培理的《家谱》记载:刘村李姓第一世,是李洼村李姓的第六世,刘村第七代李兴镐在当时为“钦授修职,钦加盐运使”,是一位主管盐运的大臣。按辈分李兴镐和李鹤林同是李姓的第十二世人。李鹤林儿子李永达,能在舞阳经营盐店,是否得益于朝中这个李兴镐的关系,不得而知。 李立炳觉得,家谱最奇特的地方,是其《序》文最后对族人的一段忠告:“族长严训,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讳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扬焉……。” 似乎家族有段隐秘的历史。明朝末年,不少人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修谱人要求子孙后代尊敬地祭祀他们,但在外人面前应避谈此事,以免给家族带来灾祸。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唐村出生的李立炳先生,从小就知道这首歌谣,但他从来没想到它跟自己会有什么关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这首明朝末年广泛流行的歌谣,竟然出自他的一位祖先之手。 明朝末年,唐村李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廷璧,号叶臻,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享年98岁。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儒学造诣颇深。按照李春茂的学识,考举选贡、进入仕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没有按照父辈设计的仕途走下去,而是回到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儒、释、道“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等地,擅观星象,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以教书传拳为生焉。本就是一个传奇人物,由此教育出“文武双全”的李仲、李岩、李牟、李栋、李友等,更有名播数省的武术大家。 李春茂为李鹤林的第八世曾祖,是一位有志向,在武术理论和实践上造诣颇深的著名武术家,又是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壮年正是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并没有变得浮躁起来,在取得贡生以后,没有走科举取士的道路,而是深入研究《易经》和三教经典,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创作出了《无极养生拳论》,大明万历甲寅年岁次春月(公元1614年)创作出了《十三势行功歌》,明崇祯壬申年二月,(公元1633年),创作出了《十三势论》。这些不朽的武术理论著作,被后世太极拳的习练者,视为经典理论。 《无极养生拳论》:“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李春茂的孙子李元善所修《李氏家谱《<十三势行功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李春茂的儿子李仲创作了《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干、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家谱中所谈到的李仲、李信、李牟、李栋、李友,都是李自成麾下知名的大将。而李岩,就是赫赫有名的“制将军”——那个跟红娘子一起扯旗造反的英雄。 李岩、李牟遇害之后,李仲就辞官归乡,以授拳为生。由于李岩无后,李仲就把儿子李元善过继给李岩,而李元善于康熙五十五年,编修了《李氏家谱》。记载了唐村李氏始祖李清江,于明朝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来后,一直到十二世各代男性的名字,以及他们简略的生平事迹,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李元善获悉的消息,应该是来自李仲。而李仲身为闯营大将,最终却辞官归乡,固然有李岩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到此人生性淡泊,因为回来只是“武堂传拳为生”。 《李氏家谱》中关于李岩、李仲、李牟等人“误入贼营为将”的记载,引起了明史研究者——郑州大学历史系王兴亚教授等史学家的关注。 笔者当年身为《西部时报》<社会与法>周刊主编、首席记者,曾专门就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历史渊源问题,到访博爱县唐村,采访过李立炳和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博爱县地名办公室主任、民俗专家魏美智两位先生。 他们认为:从李氏家谱中,意外发现了几个重要的记载,与社会上传播的消息大相径庭,很值得关注: 1、《太极拳论》、《打手歌》、《十三势歌——一名十三势行功歌》作者不是王宗岳,而是博爱县唐村的李鹤林。李鹤林是一位开办学堂的富豪,王宗岳是经人介绍给李鹤林聘请的教书先生。教书期间,王宗岳拜李鹤林为师学习太极拳。因为那个时候学堂没有教材,王宗岳只是象小学生一样,在其所抄的《太极拳谱》上恭恭敬敬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以示此抄本为自己所抄而已; 2、《李氏家谱·序》:九世公讳仲(李岩二哥)、讳信(李岩),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陈王廷)三表兄弟,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 在对比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总歌》、《十三势拳谱》等太极理论后,确认太极拳是由李岩、李仲,与陈家沟表兄陈王廷三人,最晚在1640年之前,就已经创新完成并名传数省。人们对于“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张三丰”的传统认知,在这部家谱中得到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 3、《明史》记载李岩是杞县举人,父亲是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但这一说法经不起查证。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李岩是一个虚构人物。 然而,唐村《李氏家谱》让历史上一个差一点改变中国明末历史的,李岩的真实身份得以大白于天下。但不是原来盛传的杞县人,而是博爱县唐村人。李岩生父李春茂,后来过继给了无子的叔叔李春玉,而李春玉字精白。 4、2007年7月,李立炳、魏美智二人爆料: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祖根地,意外地在李氏家谱中发现。 在一块碑文中“怀功字明山”,同《李嘉诚全传》记载完全一致:“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传至李嘉诚一代正好十代。” 唐村明代李自奇卖地地契、清代《李氏家谱》、李自奇墓碑互相佐证:李嘉诚上七代祖先名字列出自明初移民起。 李嘉诚直线世系为:李清江→李天顺→李地义→李廉君→李明道→李从谦→李政廉→李自奇→李牟→李怀功→李朝客→李子坤→李仲联→李世馨→李克任→李鹏万→李晓帆→李云经→李嘉诚。显然,李嘉诚为明初移民唐村第十九世人。 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弟子——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开盐店——王宗岳和李永达是练习太极拳的师兄弟——李永达的盐店里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含《太极拳论》)——这个拳谱被河南省舞阳县知县武澄清(河北永年人,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1800一1884,享年84岁),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时年52岁),在该县李家盐店获得。 武澄清将拳谱交给其弟武禹襄抄写带回永年县老家,并介绍武禹襄到赵堡找陈清平学拳。武禹襄将拳谱传授给外甥李亦佘(又称李经纶,1832-1892,清代举人,22岁随母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后放弃举业,用全部心血苦心钻研,百般揣摩演练武式太极拳。终成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一代宗师,享年60岁),早在光绪辛已中秋廿三日(1881年10月15日,时年49岁),李亦佘就将拳谱广为流传,并在他撰写的《王宗岳太极拳谱·跋》中注明“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于是,渐渐地大家都习惯性认为是王宗岳所作。 王宗岳的重要贡献,是将唐村李氏《太极拳论》等文章的传播,对师门的光大,起到了良好的媒介作用。没有王宗岳的抄谱,就没有“盐店本”《太极拳论》,太极拳的流传管道可能不会那么顺畅。 李鹤林除创作了《太极拳论》外,还创作了《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 《打手歌》全文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李氏《打手歌》为七言八句,较王宗岳抄本《打手歌》多了两句:“刚柔快慢自有力,形观耄耋能御众”。这最后两句把打手在运动中要达到的状态、效果表达的清清楚楚。 不知是王宗岳将最后两句抄掉,还是在流传过程中将后两句丢失,还需进一步考察方知端倪。 《十三势行功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视神奇,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间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李鹤林《打手歌》的首句“棚捋挤按须认真,”是讲学习态度,中间的五句是讲“打手”所用的方法,最后两句是讲意义。在结构上,整篇是有始有终,结构合理。 “刚柔快慢”,是太极拳活的灵魂,掌握不好刚柔快慢,所学的太极拳无论在养生上、练拳中、技击上,都会给自己造成很大被动。很多朋友在练拳中十分注意慢,而忽视了快,以为慢才能练出硬功夫,很在意于慢和柔,不能自觉掌握刚柔快慢。因而,造成了思想上的惰性,思想上不适应散打的快节奏。 李春茂儿子李仲创作的《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锊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李仲创作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剑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挽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剑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剑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郭沫若为什么如此推重李岩?这大概要从李自成的悲剧说起: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之前,李自成屡战屡败,被官兵逼得几乎上吊自杀。崇祯十三年,他从巴西鱼腹诸山中轻骑突围,逃入河南。自此后恍如脱胎换骨,仿佛蛟龙入海,几乎战无不胜,所到之处望风披靡,发展之快,只能用暴风骤雨来形容。 在郭沫若看来,李自成“其兴也勃”,是由于得到了李岩;而“其败也忽”,是由于他不再听信李岩,甚至杀害了李岩。 李岩有两次重大的建议。李自成初入河南,李岩说:“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闯王听了这话,严明了军纪,“又散所掠财物赈饥民”。此后他的部队几乎令天下望风披靡。郭沫若认为:“有了他(李岩)的入伙,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 在那个甲申年,李岩是一位能看清历史,却无法改变历史的悲剧人物。因此,他被郭沫若所看重。 博爱县共有行政村233个,自然村100多个。在解放以前,基本上村村都有武术队,村村都有习武的人。 无极拳、无极缠拳、十三势软手,初创于唐朝时的千载寺住持十力和尚。经过数百年的实践与提高,逐渐流传下来。通背拳也是发源于千载寺。 心意六合拳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领袖李牟的父亲李自奇,在李春茂的指导下所创。 唐村流传下来的拳术套路很多,遗憾的是经过“十年文革”,很多拳谱都毁于“破四旧”的烟火之中。 武林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相传就是乾隆朝月山时,赞誉博爱武术的话。 在唐村,李氏家族的武术传统一直被传承下来,村民们对于武术的热爱和尊重,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延续。李氏历代祖先的文化底蕴和文武双全的渊源极深。 ![1739157697567609.jpg bf9ab48f8c5494ee7cb542d368f5e0fe98257e2d.jpg](/upfile/image/20250209/1739157697567609.jpg)
千载寺位于博爱县城南8公里唐村西北博内路东畔。千载寺原名为“无极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距今约1958余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是太极养生功的发祥地。 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座寺庙共同组成的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占地约五百四十亩。寺庙中殿宇巍峨,碑碣林立,古柏森森,既庄严肃穆,又生机盎然。 寺庙群的西侧是千载寺。由绩善亭、无极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组成。殿后侧是练武堂,是历代高僧、道人与俗家弟子演武的地方。 寺庙群的中间是三圣祠,由孔圣殿、伏羲殿、文王殿、女娲池等儒教诸神的堂殿;山门之前是博鳌潭,相传是伏羲观鱼画八卦图的地方。相传潭内有黑白两种鱼,互相追逐,所形成的图形,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图。祠后的运粮河上有座桥,名为女娲桥,是伏羲、女娲桥上相会的地方。 寺庙群的东侧是太极宫,由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组成的道家诸神的殿宇。 千载寺与三圣祠之间是碑林。碑林中的许多碑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东汉末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的母亲撰题的石碑。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全国稀见,中国古代女名人的碑撰更为罕见,属国宝级文物。 此外,寺内还有《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北魏僧惠造像碑》、《洪洞移民舍善传拳功德碑》以及道家宗师王重阳、丘处机的撰碑,无极图、太极图碑、司马懿衣锦还乡寻根碑等。 李道子是千载寺的住持僧,是无极养生武功即无极拳的创始人。 在千载寺,有一通刊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的《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碑文是当时的千载寺住持普观根据寺庙中的残碑译撰。 《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把无极拳的创拳理论归纳为: “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大唐皇帝李世民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公元614年),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千载寺磁场强,适合养生祛病强身,所以自古以来多有名人造访,千载寺也是太极拳创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还留有《用功五志》云:“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而是心问;慎思。听后当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耿歌》曰:“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找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表面上看《太极拳论》,它是一篇阐述拳理拳技的专业性文章。然而,实际上它是依照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创立的一套文武兼备的武术修行套路。 “天下太极是一家”,这是无人质疑的一个武术理论观点。不论是陈、杨、武、吴、孙、赵堡等哪一门派的太极拳,凡是动起来,就要做到立身中正,这是他开门立户的形象问题。动静相间,就能表现出他的进退有余。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应该是一个对家庭、对妻子、对儿女、对社会,都能尽到责任的人。 学习太极拳必明之理,必学之文。“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学太极拳是为了悟道,入道,证道,行道,此当是唯一目标,如果不是为此完全可以不学太极拳,但如果想入道则太极拳是最好的拳法,因为太极拳的创立目的可以说就是为了入道而服务,至于技击,养生,治病,表演,甚至文化都是副产品,到了民间慢慢拳法可能就降为了技击目标,所以才有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功法不可废矣。 魏美智的文章说:博爱县虽然建县时间短,但是,一是由于博爱这块地方自古养生文化积淀深厚,由养生文化派生出来的养生功、无极拳、太极拳比较早就在博爱这块地方产生;二是由于远离县城,地方治安比较薄弱,人们为了自我防范,多练习拳脚、枪械,以自卫防身。三是随着社会的繁荣进步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外来的武术也不断传入博爱,为博爱的武术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到了唐朝,唐村千载寺住持李道子把三教合一的理论和《易经》相结合,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首先提出了“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的理念,应当说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太极拳理论。 据《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该寺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的理论,以此观之,“四两拨千斤之句”,应当是早就存在于千载寺的。 李道子对中国武术的最大贡献主要有:1、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2、创立了无极养生拳的理论基础;3、明确提出以“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决。” 这是迄今为止对无极拳、太极拳创拳理论最早、最全面的阐述。 金大定年间(是指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的年号,时间从1161年十月到1189年十二月,共计29年)。月山寺的苍公大师创造了月山八极拳。以后代代相传。明清时期,传到我国很多省市,民国以后传到国外。宋金之后,全国许多武林名宿都来千载寺学艺、交流。如王重阳、丘处机等都到过千载寺,并留有碑刻。 博爱县的武术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虞舜时期。那个时期就有我国最早的道教鼻祖尹寿子说道经于河阳。这个河阳,就是沁河之阳,即今天的唐村千载寺。到了汉武帝时期,有柏山村的导引养生大师刘自然的导引养生术。过去,下期城村有一所玉皇庙,其碑记中就有汉武帝学道柏山村的记载。唐村千载寺是一个武术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寺庙群。 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是一名中国道家文化的信仰者。他对《道德经》、《黄帝内经》、《易经》都很有研究。对道学、武术、文学、道德、规矩、人品、性格,及整体为人处世的言行,修炼极深的高人,开篇一句话就彰显了他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创作了著名的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论》,把博爱(河内)的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太极拳在全国、全世界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我们最不该忘记的一个人,就是王宗岳。没有他传播出去《太极拳论》的滋润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太极拳就会失去应有的光辉!
![1739157716505052.jpg 微信图片_20241107164626.jpg](/upfile/image/20250209/173915771650505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