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世界的本质 对普世价值这座神圣理想的大夏进行检验,就必须从大夏的建筑材料,也就是每一片砖头,也即是最基本的概念开始,逐个分析它的本质,从每个建筑材料到大夏,找出其背后最细微的本质从而确定对其检验的标准。 提到普遍与世界首先想到的是现象或具象。对世界或所谓普遍的理解,人们首先是从接触或观察周遭环境即现实世界所呈现的现象或表象开始,无论是分析事物外在表现的还是内在的规律,现象或表象的观察永远是第一位的,现象是人类接触环境及世界最原始的起点。现象的不断累积经归纳而成为常识,经过总结与分析推断而找到现象背后的根源,以及相互关系与因果,这些根源及因果相互关系的内在必然联系就是规律。 所有可以说,客观物质现象是世界的第一表现,是第一位的,主观观察是第二位的,主观的,就可能有误差,不同生命个体的观察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其中有的主观观察就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不可能存在不同的正确观察结果。观察产生认知,在认知的不断累积中摸索规律,规律是第三位的,而价值观建立在对规律认知以及主观对环境的偏好及追求之上。在价值观与现实真实之间存在着许多主观与愿望这些可能滋生错误认知的地带,检验这些主观认知错误的标准是什么,而在这一连串的从现象到认知再到价值观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背后的原因及驱动力又是什么。一系列不停的追问最终会达到对事物本源的追问,世界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物质是什么,认知规律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本源,世界一词在现代社会意为对所有事物的代称。世界包含两个概念,时间与空间,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梵语:lokadhātu),也就是由周遭环境包含时间空间组成的一切事物。万事万物也就是物质,事者物质表现的时间具体化,物者物质表现的空间具体化。当人们讨论某一事物,总是将时空具体化,不存在脱离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或物质,至少在现有人类认知里,不存在脱离时空的事物或物质。 世界的本质就是事物,也就是物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对物质的认知,人们通过对物质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人们所说的世界就表现并存在于环境万物之中,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正所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就是世界。
1.9 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物质,物质就是存在,是一个由人类意识对存在感知而产生的认识观念,物质是对周遭一切存在事物的统称。那么物质的本体本性本质是什么,物质的本体就是存在,存在是物质的本体,本质,存在即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也是人们认知物质的唯一方式,人们不可能认识一个不存在的物质。没有存在的表现就无以认知物质的存在,存在就是物质的本体,本性,本质,可以说,物质就是存在,存在就是物质。存在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世界是一切物质存在的集合。 人类得以生存,生活,延续生命的环境与现实世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这是我们的意识可以感知感觉到的,这个物质世界包括我们周遭的具体事物,从江河湖海,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物质包罗万象,千差万别,物质同时也是一个认知存在的观念,是人类随着智力的进化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是文明进化对环境的一个认知,这是人类对所有周遭一切看得见摸得着或意识到其存在事物的统称。
1.10 物质与精神 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一种现实存在,谈物质就不能不谈意识,因为存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类主观意识,意识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感知及认识,另一方面物质存在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类感知的存在而存在。 在主观意识方面,某种主观意识的感知消失之后,或其意识的载体,生命体消失后,还有其他具有主观意识的生命体的感知存在,这说明,意识中的物质的存在是实在的,某种感知消失之后,它还仍然存在,不以感知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而不同个体感知认知同一物质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这并不影响到物质的存在,而是不同感知体对该物质的具体存在产生不同的感知认识而已。然而不同感知个体对特定物质感知的不同也说明,感知产生的意识可能是错误的,对同一物质,只能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不同的认知就说明这些不同个体的认知中必然有错误的认知,甚至所有这些认知都是错的或不准确的,意识的可错性或非真实性是现实存在的一部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体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感知认识结果,或片面的不全面的认知,然而作为客观物质的物质存在无关意识认知,物质的本体就是存在,其实质也是存在,物质的本体,实质本质,性质,天性就是存在。 物质是否消失,在经典物理的世界或经典力学的世界,物质,是不会消失的,物质可以转化到不同形态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存在形式转换了,但它没有也不会消失,至于量子世界应该也是一样的。 做为无意识(记忆)的物质本身,存在就是被认识的形式与方式,存在即是本体本质,没有不存在而被认识的物质。与物质相对应的是精神或意识,在这里统称意识,对于物质而言,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也说明只有意识才能感知物质的存在,而意识的载体是生命,生命的载体是生物体。生物,生物的生命,也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特殊的物质现象,意识是生命对物质存在的感知,所以生命意识能够主观能动的反映与感知物质存在,并作用于物质,这就是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意识都必须以具有生命的物质或生物体做为载体,只有具有生命的生物载体才能产生意识,不存在超越脱离脱离生物体而存在的意识和感知,所有意识和感知认识,都是以生物体为基础的,因为这种意识和精神所具有的认知认识能力,都是以生命这种特殊的生物物质现象为载体的。如同生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现象,以生命为载体的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现象,个体意识将随个体生命的逝去而逝去。 知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知识是意识这种无形物质的形体化。用语言符号的方式,以不同的载体做为传递的手段,以口头的,符号的,现代是以电子的方式,在不同载体中转换与传递,但它并不以人类这种生命体作为载体。当生命体消亡了,以生命为载体的意识也就消失了,而知识这些以非生命体为载体的特殊意识存在形式却以符号的方式保留,如果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又有新的生命体出现并破译了这些语言符号,这些知识讯息又以新的生命体为载体而存在,使已经消亡的意识重现或再生,否则这些以非生命体为载体的知识就失去任何意义。
1.11 物质的定律 物质的生命意义 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都是物质存在的表现,意识或精神,不过是物质的一种特殊表现,而物质的表现和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们意识或精神这种物质的特殊表现的存在而存在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有史前人类,或高智能动物存在,它们也具有意识,它们也必然意识到物质环境的存在,其产生意识的生命本体即是产生意识的载体,当这个物种消亡了,意识的载体消失了,它们所产生的意识也消失了,然而并不影响物质的存在,这个曾经被他们的意识所感知的物质世界,仍然存在,并不会因为感知体的消亡而消失,直到有新智能物种的出现,新的智能物种的出现带来新的意识载体,新意识载体同样感知物质的存在,因此无论有无意识的感知与否,物质的存在,是一种实际的现实的存在,它不以任何意识,或者是任何智慧动物的意识存在与否而改变。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只是一种思辨的手段,通过思辨来证明,我思我在物在,他所表现的是一种思辨及证明的手段方式,或哲学或学术的思辨方法。但无论思辨与否,证明与否,物质总是存在的,是一直存在的,由于环境的原因,仍有许多人类没有认识的物质,所以物质的存在又外在于人类思辨,无关人类思辨或意识,同时人类无法也不会认识不存在的物质,但是某一物质只要是存在的,它终有被人们感知即认识的一天,因而存在是物质的第一定律,人类不可能认识不存在的物质。 然而,存在是生命这种特殊物质现象对客观物质的意识感知,没有生命意识的感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毫无意义,或者说,感知的我在使它在,即物质的存在有了意义,既是生命的我在赋予物质的它在于生命的意义,这个我不是某些个体或群体的小我,而是人类在自然中延续不断的大我,这个大我使自然万物,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被赋予生命的意义。 生命,生命意识这种特殊的物质现象赋予冰冷的物质世界于生命的意义,有了生命,物质世界就有了生命的意义。 物质的第一定律,存在。 物质的第二定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意识像物质一样可以被认识,意识只能认识存在的物质,不可能认识不存在的物质。 物质的第三定律,意识需要生命做为载体,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所以也是一种物质,知识不需要生命做为载体,但需要生命做为意识再现或重现的载体。 物质的第四定律,生命意识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由于不但能够感知物质的存在,还可以在感知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感知,这些感知的累积成为人类知识,是意识的存在使物质存在具有了温度与色彩,使物质的存在被赋予生命的意义。
1.12 生命的本质 物质具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或现象,如人类肉眼观察到的,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以人们对其物理现象而言,可以是有色的或透明的,分子粒子等等,如以具有生命现象与否作为判别,可分为生物及非生物,因为要探讨与意识相关的物质,而意识是生命的特有的现象,所以只需讨论与意识相关生物物质的现象。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生命,物质的本体本质是存在,认知生命体的物质存在就是认知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什么,以及生命的本体与本质又是什么。认识生命,是人们看到感知认识生命的物质存在,是物质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态,动物植物都是生命不同的物质形态。与非生物不同的是,生命具有生长,繁衍,死亡的特质,当生命体死亡,生命体就失去生命这种区别于非生命体的特质,具有生命的生物体或生命的载体也就成为非生命体物质。 什么是生命的本性或本质,生命的存在与形态就是生存,死亡是生命的终止,生命的物质载体也许还存在,而生命已不复存在。生命生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出生,即新生命的诞生,生长,繁衍,死亡,都是生命的本体特有的本体特征,即本质,生命都具有的本性。 由于生物是大自然物质进化的产物,生物都有其内在的生物自然机理,生命由生到死是一个生命机理的自然过程。整个生存过程,从出生,生长,繁衍,到死亡,都是生命通过自然进化逐步形成的生命过程,也是生存最根本的形式与过程。生物要生存是生命的自然属性,生存是生命的第一表现及需要,可称为生命定律,生存定律是生命第一定律。生命的第一定律是生存,就如同物质的第一定律是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物质,没有生存也就没有生命,违背生物的自然生存过程就是违背生物生命的生存定律。
1.13 生命与记忆 如前所述,生存是生命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与过程,对生命进一步观察与分析,就不难发现生命与记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生存是生命存在的表现,记忆就是生命或生命生存的基础,可以得出任何生命都具有两种最基本属性,生存和记忆,有如硬币都有两面,失去一面就不再成为硬币,生命的生存与记忆的属性就如同硬币的两面。
三类生命记忆 生存是生命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而生命的生存离不开生命体记忆功能。生物生命都具有记忆功能,生物记忆是一种非常特别非常重要的生物本能,不能将生物记忆当做一种狭隘的能力,而是物种生命衍生复制承传的母版,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关键,也是生命之所以能够生长,生命谓之生命的原因,可以说记忆是生命的基础,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没有记忆就没有生命。生物记忆可分为三类,物种基因记忆,家族基因记忆,个体生命记忆。
物种基因记忆 任何生物生命体都具有基因记忆功能,而不同生物物种记忆功能也不同。所有健康生物都有继承及承传物种基因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物种基因记忆。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猩猩之所以为猩猩,其根本原因就是存在其生命体中的基因记忆,是物种传承物种生命的的模板,物种进化就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异。
家族基因记忆 每一个物种的基因都有其共同的基因记忆,以维系物种的生存与延续,同时每个个体又有其独有的家族基因记忆,这种个体独有的基因记忆是生物家族个体生命区别于同类物物种其他家族生命的原因或基础,或可称为家族基因记忆,也就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生命个体都具有共同的家族基因记忆。家族基因记忆同时是物种基因变异的前提,是物种变异,病变,及进化的原因,也是物种基因,变化,进化的基础。 自然物质世界里,无论何种物种类别,生物或非生物,有机或无机,总体存在于个体之中,个体是总体的表现及存在的方式,有如古人思辨之马与白马的关系。个体是总体的载体,个体的变化将引导总体的变化,家族基因记忆的变异进化,将导致物种基因的变异进化。 物种基因的变异起始于家族基因的变异,这种家族基因记忆,起始的改变,源自于个体生命的经历,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对食物的摄取与改变,生存习性的改变,以及对环境的回应适应,造成了个体物种的习性的改变,这种习性的改变,会通过同物种繁衍将基因记忆交换传递到新一代,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会带来个体生物生理以及器官及功能的逐步变化,并由家族基因记忆转化形成物种基因新的记忆,这种新的基因记忆又通过物种繁衍成为每个个体的共同基因记忆,完成家族基因记忆最终转化为物种基因记忆的过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这种家族基因记忆转化为物种基因记忆带来的结果,如果是有利于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将利于物种的生存延续,比如猿人的前肢进化为人的手,手掌五指的分开,及功能的不同,都是从家族基因记忆的改变开始,逐渐转化为人类的共同物种基因记忆,成为人类的共同特征的一部分。而那些不利于物种适应环境的物种基因记忆将被淘汰,或萎缩,被新基因所取代。 这些由个体家族基因记忆转化为物种基因记忆的新基因记忆及原有基因记忆,如果出现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既对环境及变化无法产生出或进化出新的基因记忆以使个体适应,进而使物种适应环境,物种将会消亡。家族基因记忆是物种进化试错的基础及积累,是物种进化的桥梁。
个体生命记忆 个体生命记忆是家族基因及物种基因在自然环境中适应环境,泽优汰劣适者生存的基因选择与积累,是家族基因变异进化的准备。个体生命记忆不属于基因记忆,是生物三类记忆中,最灵活,最生动,最快速变换的生物记忆,既是生命的表现,也是生命选择,择优,学习,成长的基础。 个体生命记忆使生物体对环境作出的快速反应,逃避危险,选择积累经历,学习,成长的最快速途径,是生命对环境及经历最直接第一手的经验累积,个体生命记忆保证个体生命的生存,及经验或记忆积累,成功有效的积累将演化成为家族习性,长期稳定的家族习性将演化为家族基因,长期的家族行为模式演化为生理模式,以家族基因的方式传递到下一代,成为本能,比如同为牛的物种,驯养家牛的耕田肯定比驯养野牛的耕田来的容易,这就是家族习性成为家族记忆影响牛的耕田驯养。家族习性又通过同物种的交配传递到新一代,成为物种新本能,无效用的记忆将随生命结束而消失。 个体生命记忆通过经验累积学习,使个体适应环境变化,养成新的习性,并经过繁衍,新的习性也将成为家族习性,有利于生存与进化的习性会演化成为家族及物种新的基因记忆,成为物种基因的一部分。所有个体生命经历是生命演化进化的基础。 生物包含动物及植物,与植物不同,由于动物可以活动或走动,对环境的反应都可以直接观测,同一类动物而不同个体对同样特定环境反应也不同,这就说明个体记忆并不相同,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段对同样特定环境反应也不尽相同,这也说明动物个体记忆具有一定的环境差别分辨能力。这种差别分辨能力说明动物具有一定的记忆辨别能力,这是记忆主体的基础。(这种记忆分析分辨能力是如何产生的?) 个体记忆具有一定的差别分辨能力说明生命记忆不是简单的影像累积或数据累积,由于动物对环境有好恶的辨别,这种个体记忆是与基因记忆,及个体经历经验记忆相结合的特殊记忆,比如同一个体动物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的不同,说明生命记忆是包含影像及个体生命神经,个体本能经历的特别经验对特定物体回应的记忆。这一完整的记忆形成日后这一个体对这一特定物体的特殊记忆及辨别,这些记忆及辨别是生命思考思维的基础,各种不同生命物种的记忆及辨别过程应该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物种所具有的记忆体容量及复杂程度的不一样,其记忆思考思维的能力及复杂程度也不一样。在地球上,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人也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如果有外星生物,其记忆及思维思辨过程也应该是一样的,如果其大脑或记忆体比地球人复杂,它就比地球人聪明,反之就不如地球人。 动物都具有生命记忆,这可以从直接观察中得到,是否能证明植物具有物种基因记忆及家族基因记忆之外,同样具有或没有生命记忆。植物由于无法移动,也就无法或很难观测到植物对环境的直接反应,即使有所反应,由于过于缓慢,很难辨别这种反应是出于基因记忆还是出于生命个体记忆,比如植物对火的反应,火会灼伤植物,具有生命的植物其本身必然产生与之对应的反应,然而如何判别这种对应是出于基因记忆或生命个体记忆。恐怕永远无法证明对火的恐惧是植物共同生命基因记忆的反应结果还是这一特定植物具有生命记忆的反应结果。 此外,有些植物长刺,毫无疑问,这些刺保护植物不受动物的侵食,由此可以得出刺是植物适应环境经过长期进化的结果,理由很简单,在物竞天存优胜劣败的自然淘汰中,有利于生存的基因或器官都会被延续而保留,刺应该可以被认为如同动物身上的器官,不利于生存的基因或器官都会萎缩或被淘汰。保留或萎缩淘汰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对于保留的以刺为例,同一植物物种,没有刺的比有刺的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侵食,也就是多了一道环境的天敌,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有刺植物更容易胜出,其基因记忆也由于胜出而保留延申。 对于无用的基因或器官,也许可以这样理解,生命需要养分或资源的维护,对生命而言,养分就是一种资源,在普遍和一般的情况下,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就关系到生命的健康成长,与无用的基因相关的枝体或器官也必然占有一定资源,而使有用的器官所获得养分必然减少,这也不利于生命的健康生长,并且无用枝体或器官因无用导致与其相关功能使用减少,以及减少或失去与其他相关联枝体或器官的联系或联动,形成萎缩,成为总体中的多余者,用则存不用则废,这应该是适者生存在生命体内的体现,无用的枝体或器官会逐步萎缩,这个适用于动物器官进化的原则应该同样适用于同属生物的植物,所以无用的或不利于生存的基因及器官将在衍化中萎缩及淘汰。
大鱼 谷歌博客 大鱼 - YouTube 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去,今生与未来, 电子书 中国道路.杂思录
|